快捷!方便!欢迎您用QQ登录华夏吴氏网 会员区*发表文章   设为首页 繁体中文 用户登录 我要投稿

 | 首页 | 资讯 | 图库 | 社区 | 祝福 | 故事 | 企业 | 书籍 | 网建 | 纪念馆 | 手机站 | 
您现在的位置: 吴氏网 >> 资讯 >> 资讯 >> 考古 >> 正文
浓缩250多年历史 汉阴凤堰古梯田生态博物馆开馆
作者:谭文婷    文章来源:西安晚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2-10-7           ★★★

古梯田近景。

  一个家族开垦出万亩梯田

  当地人操着浓浓的客家口音告诉记者,这片涉及五个村的万亩梯田,多为清朝乾隆年间吴氏族人从湖南长沙府善化县迁来汉阴定居后,祖上几代人所营建,始于乾隆年间,至今已过10代。吴姓是今天汉阴县漩涡镇人口最多的姓氏。乾隆21年至34年,长沙善化吴氏家族五大房陆续迁来陕南,至咸丰年间,吴氏后裔在陕南者“丁口见千三百余”。吴氏迁陕第三代裔孙、位至候铨知县的吴敦品撰写的家谱《先德录》,记述了其先祖迁徙陕南汉阴,垦荒造田、成家立业的功绩,展示了清代前期湖广移民迁徙陕南生息繁衍的历史缩影。

  明清两代,两湖、两广、闽粤、赣皖等地居民大量向川陕地区迁徙,移民始于康熙初年,以乾隆中叶为盛,渐息于嘉庆之后,历经100余年。长期致力于陕南移民文化研究的中国作协会员、陕西客家文化研究中心主任陈良学说,清前期的移民活动,使秦巴山区生态和自然环境发生了根本变化,对秦巴山区的社会结构和社会面貌产生了强烈冲击。

  获评文物普查“十大新发现”

  “凤堰梯田被文物普查部门发现并认定为古梯田后,经新闻媒体的大量报道,这处隐藏在大山深处的‘世外桃源’已经逐渐走进了人们的视线。”陪同采访的路上,胡理平部长还声情并茂地向记者描绘了这样一幅醉人的画卷。

  到了初春,形状各异的大小梯田盛满清泉,在明媚的阳光下,山风微吹,波光粼粼;三四月间,层层梯田青翠欲滴,宛如一块块绿色壁毯;夏末秋初,稻谷成熟,放眼望去,一片金黄;但看梯田最美的季节是冬天,因为注水后的梯田会闪现出银白色的光芒,从而凸显出梯田婀娜曲折的轮廓。再向纵深看,梯田的最高处,覆盖着茂密的森林;梯田的平台处,是古朴的村庄或散居的农家,可见炊烟袅袅;梯田出沟的最下端,流淌着清澈如练的汉江……

  据悉,“凤堰古梯田”2010年被评为陕西省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十大新发现”。凤堰古梯田生态博物馆将通过保护、利用传统文化和自然遗产,力争打造成为研究中国南北农耕移民文化的基地、西北地区最具特色的生态博物馆,让群众分享文化遗产保护的成果。汉阴县委书记杜凤军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汉阴县将通过5至10年的努力,打造一座集文物保护与科学利用于一体、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移民生态博物馆。(记者胡毅 通讯员王涛)

  相关链接

  我国梯田始于秦汉,盛于宋明,至今已有2000余年历史,是中华民族历代先民共同创造的劳动成果,是南方稻作文化与苗瑶山地渔猎文化交融糅合的历史遗存,是人与自然的伟大杰作,是世界农耕文明史上的奇迹。它呈现出的森林—村寨—梯田—江河四度同构的良性农业生态系统和独特的梯田文化景观,是中外任何梯田都无可比拟的;它蕴含着人与自然高度和谐发展、人与人和睦相亲的古老文化特征。

 

文章录入:gohwu    责任编辑:gohwu 

 我要投稿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吴氏网二维码免责声明: 本站属非营利性纯民间公益网站,旨在对我国传统文化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为继承和发扬祖国优秀文化做一点贡献。所发表的作品有来自本站特约网友个人原创作品,有部分转贴自报刊、杂志、互联网等图文,在此发布作品、留言、评论等请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互联网规则。作品中 所涉及的思想、内容、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如果涉及到您的资料不想在此免费发布,请来信告知,我们会在第一时间予 以删除。全部资料都为原作者版权所有,任何组织与个人都不能下载作为商业等所用。——特此声明!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友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数据载入中,请稍后……
    发表评论
    昵 称: 验证码:
    评 分:
    内 容:
    0/1000)

    提示:Alt+S快速发表

     

    | 关于我们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 服务专用QQ :116539779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1015656481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7-2014 China Mrs.Wu,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301521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