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开吴氏宅第厚重的宅门,我们不禁被这所兼收并蓄宁波、扬州两地传统的独特建筑风格的宅院所吸引。这群号称“九十九间半”的大型私人宅第建筑,如同凝固的诗歌,每个细节都折射出历史的信息。吴氏宅第为光绪十四年(1888),浙江宁绍道台吴引孙在任上聘请浙江工匠在扬州修建而成,建筑由浙江人设计,浙江人施工,建筑材料也都是从浙江运来,耗时五年建成。整个宅第为长方形大院落,东西长80米,南北宽70米,宅第规模宏大,结构精巧,雕工精致,保存完好,以浙江建造法则为基础,又糅合了扬州传统的建筑风格,为扬州古建筑中独具一格的住宅建筑群,也是江苏省保存的两个浙派建筑群之一,其宅内的测海楼是全国四大藏书楼之一。
入大门西行数十步,便至门堂。门堂两侧各立一齐人高的石鼓,托以卷云石雕基座。晏炳森告诉记者,“这叫抱鼓石,是典型的宁波风格。”门厅上置卷棚诸物深得浙派神髓,为扬州仅见。入门厅,见一方宽敞的天井,左右各有廊房三间,西南厅房五间,廊东有耳门通东北隅的鱼池、测海楼。吴氏测海楼在鱼池之北,上下两层,为著名藏书楼,全盘模仿宁波藏书楼“天一阁”,名冠一时,据介绍,当时的藏书在全国都是少有的。测海楼的底层为“有福读书堂”,规定为子孙读书之处。吴氏后代多受书益,吴征铸,著名剧作家;吴征鉴,著名的医学生物学家;吴征铠,中科院院士,著名核物理学家;吴征镒,中科院院士,著名植物分类学家。一门中出了这么多杰出人才,这在全国也少见。
在午后的阳光中,我跨进了这座始建于清朝光绪年间的道台府。这曾是当年显赫的官宅,可现在只有在玻璃罩着的模型里,才能看到当时的辉煌。一百多年的岁月,承载着太多的磨难,王朝的颠覆、战争的洗劫、文革的冲击……这一道道的印记留给我们的不仅仅是缺失和伤痛。我静静地走在府内,用一个瓦匠女儿特有的眼光看着这新修的旧迹:院落依旧,厅堂依旧,长廊依旧,楼阁依旧,门窗依旧……可在这满目的依旧中不知有多少砖,多少木还是当年吴道台从浙江运来的。也许只有在那高大的庭柱,精雕细刻的房梁和“牛腿”上,还能看到这里曾经凝聚了著名的浙江工匠五年的心血。
穿行于青石长廊间,如同穿过厚厚的历史,在领略兼收宁波特色和扬州传统建筑风格的同时,设在其中的中医博物馆还能让参观者了解到扬州博大精深的中医历史,展馆内真实的古代医书、历史图片和逼真的医疗器具为人们勾画出我市中医、中药发展的历史脉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