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过牌坊走进大沥兴贤村,会真切感觉历史与现实并存。
仅剩的御赐门楼已300多岁。 记者刘志文摄
村落:兴贤村
位于南海大沥镇,北宋绍兴二年(1132年),吴必寿从珠玑巷迁居到此
揭秘:几百年来,为何能尽享皇恩,村中保存多少御赐之物?
800年间“皇恩”盛
从大沥沿广云公路向狮山方向出发,不到10分钟,就可以看到一个大牌坊,上书“兴贤”二字,它能鲜明地带你走进兴贤村。
经济的发展让兴贤村成为颇富现代感的村庄:广三高速上汽车疾驰而过,年轻人都在电脑旁看新闻谈股市、甚或美国的金融风暴。可是,当你徜徉在兴贤村的街巷,猛然映入眼帘的祠堂,以及村民们引以为豪的“明末太子到此避难”的种种说法,会让你突然觉得,这个村隐藏着很多故事。
吴氏开村古墓犹存
兴贤村人多数姓吴,到处可见的吴氏祠堂,榕树下、河流边竖立的旗杆石,不难想象吴氏家族曾经的发达。北宋绍兴二年(1132年),吴必寿从珠玑巷迁居到此,开枝散叶。其祖父曾官至左丞相,为奸臣贾似道陷害,不得不远走他乡。
吴必寿葬在村后的山冈上,2000年,基于古墓破坏严重,吴氏后人集资重修,并作文“重修古墓碑记”,赞吴必寿为“吾族之荣幸”。2004年,经兴贤吴姓后人提议,南海区文物办考察后,认为古墓存有宋元遗物,列入文物保护范围。
66间祠堂 50门土炮
后人的景仰膜拜是有理由的,吴必寿之后,兴贤村人才辈出,历史上最多曾有66间祠堂,供奉的是历朝历代的乡绅官宦。在“读书就仕”的时代,这些祠堂代表兴贤村无限的荣光。
被供奉的先人中,最让吴氏后人缅怀的是吴以连和吴日升。明末进士吴以连官至太子少保,因时局动荡,带太子回兴贤避难,回京后受朝廷嘉奖,奉旨在兴贤建了四大门楼。而光绪三年中进士,是年被钦点翰林院庶吉士的吴日升,曾组织团练,当太平军逼近兴贤村时浴血奋战,事后,朝廷奖励兴贤村50门土炮。除去“皇恩浩荡”,兴贤村还因文风鼎盛饱受赞誉,成就了吴山戴、吴南州这样的书画大家。
而今,名人、门楼、土炮,都已在历史中消散,不变的是,每年正月,兴贤村吴姓后人都会大聚会,把酒言欢,缅怀先祖,教育后辈。
70年前“小澳门”旺
兴贤村有各式建筑物种,可一个荒废物更引人关注,这就是上世纪30年代被称为“九层当铺”的“大兴当铺”原址。不过,当年的标志性建筑在“文革”中被拆除,唯剩底层———幸免于难,实在是因为它太结实了,故而改作粮库。
一怒砍竹建集市
在上世纪30年代,兴贤还没有集市,人们赶集需要坐船到几公里外的大圃集市,多有不便。
吴必寿26世孙吴德良老师对兴贤历史多有考证,他称,1931年,在兴贤乡外号“癫仔三妹”的乡团头目在大圃的赌馆赌钱,与当地人产生矛盾,继而动粗,没占到便宜。“癫仔三妹”自觉很没面子,怒而拍桌发誓说,“我们兴贤要自己搞一个集市,再也不去大圃”。
当时的兴贤及附近村庄,手工业非常发达,民族轻工业也开始起步,这让兴贤有了建集市的基础。随后,乡团头目将一片竹林砍倒,建立新市,为向大圃示威,兴贤集市的日期与大圃集市的一样,均为农历逢一、三、六、八。
“九层当铺”最威水
短短几年,兴贤新市成为商业兴旺的圩镇,有赌馆、戏院、妓院、粮食加工厂、药店,商品应有尽有,甚至建起了9 层高的大兴当铺。当铺墙体为水泥,厚一米,底层主要放金银首饰。大兴当铺也成为了兴贤商业的标志,当时,兴贤被称为“小澳门”。
解放后,“九层当铺”功能不再,“文革”时期遭遇“破四旧”,上面8 层全被拆毁,而底层,因为实在太结实,被当时的粮站征用做了粮库。而今,粮站也撤了,只剩下这个象征着当年辉煌的四方建筑,孤零零、满是落寞地站在那里,彻底荒废了。
镇村之宝:御赐门楼似碉堡
在兴贤村的下北约村组,有一扇门楼,被称为正北门楼,这是明末太子少保吴以连背太子避难的一个见证。当年御赐修建四大门楼,而今只剩此一座了。
可“太子是否到过兴贤”呢?村民们说法各异。吴必寿26世孙吴德良老师多方考证后介绍,太子没到兴贤。明末战乱频繁,太子少保吴以连奉御命携才几岁大的太子逃回兴贤老家,“他一头挑着太子,一头挑着神像,日夜赶路。但因路途遥远,在动荡和饥寒交迫中,太子中途患病身亡。吴只好带着太子遗物回到兴贤,事后进京向皇帝禀告实情。皇上并未责怪,还感叹吴九死一生保护太子的精神,特地嘉奖,在兴贤村的四个方向各建一座门楼。”
几百年来,四座门楼一直是兴贤村引以为豪的标志,门楼都为两层,上层类似碉堡,有眼孔,乱世中能防御外敌,每天都有乡团在上面把守。1958年,全国兴起大修水利之风,村民不甘吴氏精神标志全被毁掉,坚持保留了正北门。1994 年,吴氏后人将正北门重新修葺,再现当年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