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氏寻根问祖的圣地——泰伯庙、泰伯墓
吴伟志 吴崇德
“江南第一古镇”梅村,有至德殿和“泰伯庙”。“江南第一古墓”——泰伯墓,素有“皇陵”和“吴王墩”之称。由于这里是泰伯、仲雍“三让王位”后的创业发祥地,从而被江南人民尊为共同的祖先,受到海外多姓后裔的格外尊敬。成为寻根问祖,发展经贸商机的圣地。“世界至德宗亲总会”中的贤达,在寻根问祖来无锡时亲眼目睹了无锡经济在全国所占的重要地位,从而结下新的良缘,觅得了许多商机,成为办厂创业的先驱。
早在三千五百多年前的正月初九日,泰伯出生在今陕西岐山。他从小勤奋好学,且为人宽厚,能孝敬父母,与兄弟和睦相处。以后泰伯为成全父意,兴周除纣,思想把继承之位让给三弟季历,以便顺传给历子姬昌(周文王)。于是,他以父亲采药治病为名,便携弟仲雍,千里迢迢,来到江南,定居梅里。
为表示他不再回去继承周太王王位的决心,他“断发纹身”,随民习俗,很快与当地人民打成一片。
为了开辟荆蛮之地,泰伯团结土著居民,广为传播黄河流域先进的科学、文化和耕作技术。同时率领当地人民兴修水利,改“以堵为疏”,开凿了一条横贯无锡至苏州的人造运河——伯渎港。至今苏锡人民仍然享其舟楫之处,排灌之便,促使了江南工农商业的迅速发展“数千年之间,民人殷富”。
吴泰伯又把中原文化同当地原有文化相融合,创造璀灿的吴文化。东南礼乐,“实始基焉”。梅里,也就成为吴文化的发祥地。由于泰伯和当地居民的艰苦劳动,不数年,梅里一带的生产得到很大发展,人们生活也有了较大改善。泰伯受到当地居民的拥载,“荆蛮义之”,从而归之千家(《史记》卷卅一《吴泰伯》中有详细记载)。称江南第一个国家雏形开始形成,“勾吴”开创了吴国七百多年的历史。
其时,中国侯王数用兵,泰伯“恐及于荆蛮”,便在梅村筑起了一座土城,名为吴城,又名泰伯城,在城内建造宫室住宅,开凿水井,村民皆耕田其中,安居乐业。
泰伯三让天下,开发江南的功德,一直为后人所崇敬,尊他为“让王”。孔子曰:“泰伯可谓至德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东汉永兴二年(公元154年),桓帝敕令即为祠,始建泰伯庙。同年又诏吴郡太守糜豹修建鸿山泰伯墓,让世代纪念泰伯公的崇高德行。
相传,泰伯生于农历正月初九,卒于三月初三清明节,享年九十五。江南百姓每逢这两个日子,分别在庙与墓地举行盛大的集会,隆重纪念这位“至德无上”的“让王”。数千年来,“岁时致祭奉祀,历代不废”。
每逢春秋佳节,一些帝王将相要到泰伯庙、墓凭吊、拜谒。棂星门前的大牌坊镌有“至德名邦”四个大字,明朝的建文帝在泰伯的墓壁上写下“泰伯赞歌”。清朝乾隆皇帝为泰伯墓的享堂题写“三让高踪”御匾,至于历代朝野文人学士题吟的诗文,那就更多了,据有记载的达四百多首。
从1985年起,前来寻根问祖朝拜吴泰伯、考察吴文化的已有50多个国家和地区、联合国有关官员、专家学者五千余人次。海外的吴氏、周氏、曹氏、蔡氏、翁氏均属同一祖分出的后裔,他们有幸陆续相聚于祖地,成为一大盛事。
泰伯庙图 摘自泰伯梅里志 泰伯墓图
现在,这二处古迹,均已列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太湖风景区的吴文化景点。有关单位还准备申报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泰伯让王德无上,开发江南功千垂,泰伯精神,永世长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