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方便!欢迎您用QQ登录华夏吴氏网 会员区*发表文章   设为首页 繁体中文 用户登录 我要投稿

 | 首页 | 资讯 | 图库 | 社区 | 祝福 | 故事 | 企业 | 书籍 | 网建 | 纪念馆 | 手机站 | 
您现在的位置: 吴氏网 >> 资讯 >> 资讯 >> 考古 >> 正文
甘肃永登县七山乡官川村吴氏考证 ——一封史无所载的家族变迁史
作者:吴发贤    文章来源:明桧之父的空间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0-8-18         ★★★★★

甘肃永登县七山乡官川村吴氏考证

                              ——一封史无所载的家族变迁史

                         作者:吴发贤

[内容摘要]

吴氏出自姬姓,得姓始祖乃周之泰佰。公元473年吴被越所灭,吴国子孙为怀念故国,遂以国为姓,即吴氏。

无独有偶,在甘肃永登县境内,亦有一批吴氏子孙,其非吴国之后,实乃明初永乐帝赐封吴姓的蒙古人后裔。该族人奉别力哥帖木尔为始祖。他们在永登县境内的各乡镇繁衍生息,战天斗地,励精图治,为家为国,或耕或读,家族庞大,人口众多,自明朝至今五百多年中,历世二十八代左右,发生了许多鲜为外界所知的可歌可泣之事。现就永登七山官川韭菜沟吴氏的发展变化而考证之,以光宗耀祖,使我祖这段历史拨云而见天日也!

[关键词]

始祖别力哥帖木耳    南京珠市巷   连城罗家巷 家谱 字辈

一、吴氏源流

刘之姓出自尧,孔之姓始于汤,并杂考各姓,或因于官,或因于名,或缘于职守,或由于地要,皆源源本本确凿可考。如我吴姓由来,经查永登各书店有关百家姓书籍,始知:

吴氏出自姬姓[1],是以国为氏。据史料记载,吴氏之得姓始祖,乃周之泰佰,泰佰是黄帝轩辕氏的直系后裔,周太王古父的长子,太王共有三子,次子仲雍,三子季历。季历的儿子姬昌(即后来的周文王)出生时,有圣瑞的征兆出现,且其人才能超群,很受周太王的赏识和宠爱,泰佰明了父亲之意,为使王位顺利传至姬昌,主动放弃王位继承权,与其弟仲雍一起,出走荆蛮之地,并纹身断发,决心让位给季历。荆蛮之人为他们的义举所感动,纷纷前来投靠,拥立泰佰为领袖,建立了吴国。泰佰无子,死后就由仲雍继位,以后仲雍的子孙世代相传。公元前585年,仲雍之十九代孙寿梦正式称王,建都于吴(今江苏苏州),地区有今江苏、上海大部和安徽、浙江一部分。

吴王阖闾一度攻破楚国。传至其子夫差,又战胜越国,越王勾践屈服求和,并北上与晋争霸。公元473年,吴王夫差,被越王勾践打败,吴国灭亡。吴国子孙在逃亡之际,为怀念故国,遂以国为姓,即吴氏。

二、永登县七山乡官川村吴氏考证

天下之大,无奇不有。吴姓为中国第六大姓,人口繁多,遍及华夏。有人问:汝祖为吴国之后否?答曰:非也!

尝闻物生乎天而形于地,人本乎祖而成形于父,人之不无由来如物之有所从出也,故天一生水,虽流长源别必穷其源,地之成木,虽叶密枝繁必溯其本,凡物皆然,而人亦然。况今吴姓实繁,洵各有本源,不敢援引根同,而胡乱认祖。为后嗣者,当知木本水源之理,应慎终追远,报本而思孝者也!

我国史籍向有三系焉,在朝曰史,在方曰志,在家曰谱。事不见于史,则可稽之于志,人未著于志,则可求之于谱,史料之贵重,天下莫拟焉。我乡地处西北边陲,向来是兵家必争之地,战端频发,多无宁日,故而存谱之家,寥若晨星。考其缘由,盖有二端焉,一为同治兵燹,二乃文革政乱。同治三年间,河州回民变乱,至吾乡焚烧宗庙诸胜,黎庶宅院,多付一炬,居人或没于刀剑,或奔避他乡。十数年后,斯难始靖,存而返者,十室无一焉。诸家谱或于炉舍俱化灰烬,或与父子同委沟渎,是以近数百年来,我乡谱籍所遭兵燹之劫莫甚于是也。我先祖老谱亦遭此劫,由其序“有哈吾喇族祖太学生吴著邦因 遭乱失却老谱,迄今其父继三翁埋玉之辰复立世谱”可知。其中“ ”二字皆用反犬旁,可见当时之人受回民暴乱苦之深,对其恶德败行痛之切。降及公元一九六六年,文革乃兴。自通邑大都至穷邑陋巷,人相詈殴,坟典生烟。斤谱牒为封建四旧,属扫荡之列,同治前幸存之谱与其后所修,收毁殆尽。是以近数百年来,吾乡谱籍所遭政乱之劫莫烈于此矣。我祖天俊翁,存有我族祖吴著邦在大清光绪四年十月所修之谱,恐被当时造反派搜去,将家谱藏于梁隙墙缝中,几经问起,均婉言拒交。因此故,我祖还受了几场批斗之苦,现在听来尚觉心疼,倍感痛楚。近岁有庆,聚族人谋立世谱,出而览之始末。谱纸发黄,有鼠咬虫蛀之迹。余睹物闻言,感慨中来,不可自已。呜呼!文革之害,我所多闻也,罪名星罗,人人自危。为获政治细惠,子女诬父母,学生鞭师长,夫妻反目,挚友攻讦,滔滔皆是,怎可胜道哉?造反派之索谱,违而抗之,大祸必临,拱而呈之,根底失据,婉言否认,曲意求全,尚遭批斗拷问之苦。我祖天俊翁,处惊不变,威武不屈,婉言巧解,才得存其谱谍,使生者得保而逝者得传,非特宗族之功臣,亦为世人之大孝、大勇之楷模也。今者政令宽和,家给人足,然西俗东漫,人欲泛滥,诟仁义孝弟为愚昧,竟侈靡欺罔为时尚,为获孔方微利,邻里挥刃,兄弟搏戟,子弑其父,甥盗其舅者时闻于耳,又怎可胜言哉?然吾祖,逆世风,犯俗讥,事死如生,收族追远,介然显君子之仪,其行微独可化及子孙,永固孝本,亦将浸染邻里,潜遏浊澜,孟子云:推恩足以保四海者,其是之谓乎?兴叹之余,详览其序文:

尝闻家之有谱,犹国之有史,国无史无以考兴衰治乱之由,家无谱无以知亲疏尊卑之等,适有哈吾喇族祖太学生吴著邦因 遭乱失却老谱,迄今其父继三翁埋玉之辰,复立世谱,问序余,余谊属同宗,义不容辞,撮其要而序之如我,吴氏鼻祖别力哥帖木尔,明太祖时输诚来归,上嘉其忠,授以千户之职,子袭父职九世而替此,我老谱著明非臆度也,以后枝繁叶茂,各居一方,余不知伊系何方,彼亦不记历代宗祖,以其所知而立之,后之人由是谱而录之,便可尊卑不紊,其次亲疏得辩,其等子子孙孙勿替引之。

           

赏戴五品蓝翎国子监太学生吴延荣拜撰

凉州府儒学庠生李国彦拜书

大清光绪四年十月旦立

观其序而度其意,此谱因在族祖吴著邦之父继三翁埋玉之辰新立,事急仓促,简明扼要,个别语辞,与后序比照,有笼统不清之处,姓从何来?未曾注明,族众迁徙,并未涉及,但确知始祖为别力哥帖木儿。然始祖即明,为我搜求方便多矣,结合先祖口传,可据丝微踪迹,按图索骥,顺藤摸瓜,提纲挈领,牵一发而动全身,一举而考全部矣!我高祖以下,其辈分都是由长者自行随机拟定,吾辈之后,不知该从何字辈起名,为使我族尊卑不紊,长幼有别,起名方便,须早定排行。经商议,众族人一致通过,树立世谱,定立字辈,将此重任交付于吾,由吾搜集资料,拜请撰写文人。

水必穷源,木必寻本。其实我生抱本追远之念日久,诚恐年代再远,先代世系无可考,名讳无可查,业绩无人记,宗祀莫能辩,亲疏不分,则祖德宗功淹没而无闻矣,我深知此举浩繁,加之才疏学浅,况先祖遗迹与谱牒存之寥寥,且散存各地者不一,洋洋大族,瓜瓞绵绵,何谱可考?何牒可依?思前想后,默打注意,预定搜向,于是我遍访当地传谱文化名人,拜阅多家吴氏宗谱,浏览相关文学书籍,亲临别处吴氏坟地,细究其碑文篆刻,虔读而默诵,将与我吴氏相关资料付诸于纸笔,谨而记之,经汇总而知大概,并请晓林鲁氏存元公为之序:

盖闻木之长者必因其根本,水之远者,必究其泉源,在物者如此,人为万物这灵,列三才之贵,岂不有本与源而能至此哉!如国之有史以考兴衰而知纲纪法治,家之有谱以祀祖先可知来根去由,照穆列先人之序,亲疏得辩,尊卑不紊,谱之所系诚重且大矣。吾氏原有世谱奉祀,因年代久远,位次已满,如不重修世谱,将有亲疏尊卑紊乱之忧。兹是小子每念及此,形同燃眉,遂一倡众合,虔修世谱,经详查细访,吾吴氏原系蒙古族[2],始祖别力哥帖木尔,居家南京珠市巷[3],于元末随鲁土司始祖脱欢公[4]流落河西。自明太祖登大宝以来,输诚归服,上嘉其忠,授以世袭指挥,二世祖讳谷尔加,三世祖讳监藏,至四世祖时,因战功卓著[5],永乐帝赐为吴姓讳旺,任千户之职,五世祖讳宣,六世祖讳勇,七世祖讳荣,八世祖讳臣,九世祖讳大蓝,皆世增其业,不废旧绩,故袭天禄,子孙赖之,迨传至十世祖讳江,未承世袭,弃官就农,居于连城罗家巷,自此未能食禄天家,以农牧为生[6]。为谋生计,众家族移居四方,吾门移居通远乡哈吾喇,远年先祖,因年代久远,家谱失传[7],不知历经几代,坟墓影讳,均无从考究。传之我高祖以上四代,有家谱奉祀,现将谱序而录之,一概详明,不必赘述。据先祖口传,我吴氏同宗居于韭菜沟已久,时因高祖父辈监生翁在双墩子[8]不幸被洪水冲走后,留下孤孀无人赡养,在众族人中将吾高祖讳泰者以“爱子”之称立为继承人,由此从通远乡哈吾喇移居于七山乡韭菜沟,繁衍生息,新立祖茔,沐雨栉风,披星戴月,置田建屋,克勤克俭,家道盈裕,名扬乡里,堪称望族,是为万幸,此全赖先灵之庇佑。即是其由,因而问序于余,余学识浅陋,言不成文,雕虫小技,难以胜任,固辞未果,就将所查知者以直叙述耳,愿子子孙孙勿替引之,是为序。

贤 敬 修

亲 乡 谊 鲁存元 敬 撰 并 书

公元二OO五年农历十月旦立

我族之由来在该序中,一概详明,不再赘述。

三、永登县七山乡官川村韭菜沟吴氏字辈谱

为了吾氏永远亲疏得辩,尊卑不紊,特此拟出六十个单字(取六十花甲之义),统一起名,此六十字,每五字为一组,前四字占中,后一字占末,如六十字用完后,再从头开始,周而复始(注:唯第一组,“泰”字占末,“发”字占中,因本组已为先祖所定,无可更改,后之续字,可照章执行)。

()

四、与我吴氏相关史料及传说

(一)相关吴氏亲疏考证

1、永登县七山乡陡坡吴氏、通远乡哈吾喇吴氏与我为亲房,辈分尚能追清,族间人多有往来,相为亲近。

2、永登县通远乡晓林吴氏、三道吴氏,七山乡红星吴氏与我为同宗,始祖同为别力哥帖木尔,五百年前是一家。

3、永登县七山乡下吴家灯山台吴氏、上吴家吴氏、白杨沟吴氏,同从南京来连城,我族居于罗家巷,而彼居浪排、吴家坡等地,其中有出入,其家谱中并不载始祖别力哥贴木尔之说,是否同宗,难以考证。

4、红城吴氏,其谱中言“因年代久远,其生于某州某县,并所授爵禄,俱无可证,唯自大明嘉靖四十年,乃祖俊调庄浪卫红城堡百户职”云,其所从来,与我相及否?无从考究,亦不敢乱言。

以上234项皆查谱所知,仅供参考

(二)吴氏总坟及排行紊乱之故传说

据先祖口传,以前每年清明节扫墓之际,永登众吴氏族人,均聚于连城吴氏祖坟共同祭祀,几百口人,搭车骑驴,扶老将雏,前来祖茔,烹羊宰猪,杀牛献鸡,按十几口大锅,与祖同享,热闹非凡。与此同时,族中掌柜组织族众,订立族规,共商祭祖事宜及农牧生养大计。族中若有不屑子弟,也一并缚于祖坟前,视其情节轻重,当斥则斥,当罚则罚。对于不孝子孙,视为大恶不可赦者,由总掌柜主持,剥其衣物,用柳木棍子于背部重责之,迫其悔改。因家法严历,故家风淳厚,吴氏众人,俱能上遵国法,下循族规,孝敬祖先长老,友爱兄弟姊妹,团结族人邻里,处世诚信正直,为人乐善好施,勤于耕读,勤俭持家。其中于某时出一族中掌柜谓“吴镇长[9]”者,大有乡安仁(今四十煤)人氏,名尚仁,字静山,曾任当地自卫队队长,后升任镇长一职,故人称吴镇长。在吴镇长任掌柜期间,于某次上祖坟时,因族大人多,辈分相差甚远,大小房分之间称呼不便,便一口叫定,“贤”字辈与“尚”字辈为平辈。自那时起,吴氏辈分已乱,至今历时好几代,想重排众族辈已是难上加难,尤其吴氏各门各支,多自立家谱,各有排行。所以,今之吴氏辈分较乱,难以追清。

(三)分门及历世考证

这次因查祖先踪迹之故,得瞻晓林吴文明家一老谱,该谱多因鼠咬虫蛀,纸页残破散乱而被束之高阁,另修新谱于堂上。我再三请求,终得一阅老谱。经详对细拼,见谱中图象皆出丹青,惟妙惟肖,清晰可显,文字记载亦如新谱所述,唯一句“六世时分为八门”,对我印象颇深,现今当地吴氏到底是八门中何门何支,实难考究。

明朝至今,五百多年,好多资料难以获知,经人介绍,得知晓林吴晓泉家祖坟上有一古碑,便亲临查时,巨字碑峙,巍然立茔前,碑上细文,缘风雨沉沦,樵牧敲击,赞辞模糊,苔封藓结,读亦难成句。苍茫间,依现有可寻之迹,结合当世,加以推算可知,吴氏自始祖至“文”字辈时22世,后历得、锦、世、玉、延,到延之后一辈,共约历28世左右[10]

(四)许、吴、蒙三家不能联姻之说

据先祖口传,旧时为分郡地之故,某代吴氏三兄弟一分为三,分姓许、吴、蒙三姓。此三者实亲兄弟而异姓氏,故而商定,此三姓后人之间不能联姻。更有传言,此三姓人氏以前曾同在连城吴氏祖坟上上坟祭祀。以上所言,皆属数代口传,到底是真是假,并无实据,有待有兴趣者考证。

(五)苏裕民同志关于南京“珠市巷”等地名之考证[11]

拜读永登传氏家谱时,常发现有几个大姓从明初自南京“珠市巷”迁徙而来永,如通远的苏氏,连城的高氏等,但对“珠氏巷”这一地名的写法不一,有“猪屎巷”、“珠市巷”、“珠玑巷”、“朱氏巷”、“竹巷”、“竹市巷”等几种写法,音似而字不一,可见这些地名都记载着祖先的根源,可年远耳传,依音生字,按自己的理解去写了。

近读河南省地方史志办公室编的《历史文化研究》(20002期)上刊载的甘肃省宕昌县地方志办公室杨海帆写的《朱元璋朱氏与岷州邓氏的关系》一文内有一段话说“洪武初最早用兵于岷州者,为宁河王邓愈。邓愈?安徽泗水虹县人(今泗水县),元末明初在江苏盱眙统兵,后归于朱元璋,移居南京处士巷,定居初易名邓氏巷,明朝定都南京,又改为邓府巷”。这一资料来源,括注中说,来自邓氏家谱,南京市志、南京地名考。我想上述的“猪屎巷”、“珠市巷”等,是不是“处士巷”的误写。把这些资料记载下来,还待有兴趣者研究考证。

五、总结及希望

嗟夫,吾中华文化自古以来,倡导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西方政治对异族采取得是剿灭和征服,而我华夏文化对异族采取得是包容和融合,唐朝的和亲政策、明清的土司制度、新中国成立后的自治区、自治州以及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一国两制”,这些一脉相承的民族政策,无不显示了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和政治制度的极度开明性。正如《三国演义》中的《七擒孟获》一样,吾始祖别力哥帖木尔原为蒙古族,元灭明初投诚明太祖以来,因骁勇善战,安排在鲁土司始祖脱欢公麾下,在西北镇边御敌,这一方面说明了明统治者胸襟开阔、韬略高明,采用“以夷制夷”的英明政治举措,既安定了民心,又平稳了边境,也使那些有才干的文臣武将能“人尽其才,物尽其用”,争相为国出力,可谓“一石三鸟”;另一方面,也充分说明了中华文化这种大开大阖、海纳百川的气派,放眼世界,唯中国独有。就当今而言,中国提出内建和谐社会、外修和谐世界的政治理念,在遥远的古代社会文明中,就能找到它得以孕育和产生的土壤。一朝初立,天下大定,文化的交汇也促进了种族的转化。明朝因汉人坐天下,奉行大汉族主义,所有归降的异族人逐渐汉化,姓汉氏,起汉名,并在一定的区域内形成了“大杂居,小聚居”的住居局面,领里相安和睦,往来沟通交流,社会安定、国泰民安。我先祖之历史演变,正说明了这一点。

为使后世子孙详知先祖渊源,借此簿页,吾将所知资料尽最大努力考述志载,凡不清者不敢妄加臆测,并希望我族中人景先祖之芳躅,继先宗之遗风,团结合作,振兴吴门,麟趾呈祥,凤毛跻美,钟灵毓秀,繁衍昌盛,光宗耀祖,前程似锦!

 

文章录入:吴世雄    责任编辑:gohwu 

 我要投稿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吴氏网二维码免责声明: 本站属非营利性纯民间公益网站,旨在对我国传统文化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为继承和发扬祖国优秀文化做一点贡献。所发表的作品有来自本站特约网友个人原创作品,有部分转贴自报刊、杂志、互联网等图文,在此发布作品、留言、评论等请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互联网规则。作品中 所涉及的思想、内容、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如果涉及到您的资料不想在此免费发布,请来信告知,我们会在第一时间予 以删除。全部资料都为原作者版权所有,任何组织与个人都不能下载作为商业等所用。——特此声明!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友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数据载入中,请稍后……
    发表评论
    昵 称: 验证码:
    评 分:
    内 容:
    0/1000)

    提示:Alt+S快速发表

     

    | 关于我们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 服务专用QQ :116539779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1015656481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7-2014 China Mrs.Wu,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301521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