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氏古村:丽水大济村 |
|
作者:gohwu 文章来源:本站编辑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0-3-10 热 荐 ★★★★★ |
|
|
四、吴氏宗祠 1、大理吴氏中宅祠又名“务本堂”。整体布局呈长方形,面阔五开间,进深五柱带前后双步廊,系抬梁穿斗混合式梁架,两侧尽间(俗称马弄,面宽1.45米),该祠设置在四周有围墙面积达600多平方米的大院之中,清代当湖陆陇琪选此地为讲学之所。据当地长者口述“大理”二字来源于宋皇朝嘉封吴毂公为大理评事,于宋景祐元年(1034)赐封其父崇煦公为大理评事而得名。中宅二字来源于吴氏后代繁荣昌盛,兴旺发达,在重建宗祠时就地命名,以表尊敬祖辈。 大院之后有一座小山,称“祠堂山”,面积约2000平方米周围以砖砌筑围墙,有一部分吴氏祖先之墓安葬于此,命名祖墓群,在古墓群的前面辟-半月形池塘,古墓群后山有数株古树,景色优雅别具一格。 2、大理下祠,位于“名登天府坊”“节孝坊”遗址西侧,整体布局呈长方形,系四合院(俗称上、下厅)结构。 正堂面阔五开间,进深五柱带前步廊系抬梁穿斗混合式梁架,脊梁上有“大清康熙十二年重建”等墨迹题记。 倒座面阔五开间,进深三柱,穿斗式梁架,脊梁上有“光绪四年戍寅年重建”等墨迹题记。 五、明、清时代民居 一、该村至今保存明代民居有聿新堂、怀德堂、世德堂、裕德堂、齿德堂、玉洁冰清、挹清楼、济中路32号、迎旨街6号等9座,这些明代民居的共同特点有三,①从大门进去不设倒座,多以前后2组三合院成为布局,②普遍选择坚硬木材制作形状不同的木柱础,③造型古朴,采光良好。 二、现存清代民居有:达德堂,树德堂,修德堂,兆慎堂,慎修堂,济中路34号,迎旨街2、6、12、14、21、24、25号,井头弄3号,岭根井1、2、3号等20余座,这些清代民居;①普遍构筑牌楼式大门,②屋内由前、后二组四合院组成布局,③每座房子都有好几个天窗和天井,在一座房子里至少有6个天井和6个天窗,也有的一座房子达到12个天窗和12口天井。现举一座单体结构简述如下: (一)慎修堂:整体布局呈长方形(倚着南高北低的地势而建,)座南朝北,自北至南依次为大门、倒座、过道(俗称月台)、东西厢房、正堂、后院,以及前后附建(佣人住房、伙房、畜舍、卫生间等)。 1、正堂和倒座明间屋面设置(俗称复栋、多重挑斗“连珠斗”装饰结构),厅堂的梁枋、为月梁形制,断面呈椭圆,两肩卷杀,下部挖底做工精细,阑额、雀替等木构件均因材施行镂雕各种吉祥花鸟图案,刀法明快,线条流畅,特制成承重装饰双重作用之木构件。明间后金柱间设置一垛板壁(俗称正金壁)两侧施门扇,将明间与后院隔为两厅。次、稍间系二层楼结构,两稍间前檐与厢房连接,厢房面阔进深均为一间。 2、厢房前后檐柱的牛腿、撑拱、挑枋等构件,镂雕双狮滚球和花鸟图案,格扇门、细部装饰各种精雕细镂,栩栩如生的浮雕吉祥动物。 3、多功能通道;东西山墙内侧与木构架之间均有一道1.2-1.3米宽的空间(俗称马弄),其两端与前后廊首尾衔接,组成四周回廊,①供屋内通行,②作安置楼梯场所,③连通前后附属建筑。 4、左右五山屏风与前后包檐墙(俗称保火墙),均比屋架高,有利于防火、防风、防盗等。 5、据有关文献资料记载:孔子南宗第74代后裔孔繁豪于1939年蒙难南逃,到达庆元大济之后,就是选择租用了这座民居,作为奉祀官府(见附件④)。 (二)牌楼式大门:分别有精雕细镂石砌大门,细磨精制砖砌大门,砖、石混砌大门等类型:这些牌楼式大门,A、各细部构件制作工艺精细,整体构筑宏伟壮观。B、各个门面均有一块砖或石刻匾额:文字内容有:颖川旧家,延陵世泽,延陵旧家,恩迎北阙,山川锦秀,五福临门,瑞霭祥云……。大门前设置东西走向“屈曲通道”连接外重大门亭,象征紫气东来。故人们普遍称赞过去的大济村是“屈曲门道金甃街”。 六、木拱廊屋桥 (一)双门桥又称“双桂联坊”长11.15米,宽4.5米。据考查该桥乃是为吴穀,吴毂兄弟2人于宋天圣二年(1024年)至景佑元年(1034年)同登进士科第,谓为“双门进士”,而建造了这座中间酷似“虹桥”形制八字形的木拱架廊屋桥,桥屋两端辟为二重檐三开门木牌坊,组成一座廊桥连接着二座牌坊,三者合一,结构独特,是一座具有多种功能和双重历史文化内涵的特殊的建筑物。但因历史悠久,原有建筑于1990年倒塌,1991年按原貌重建。 (二)甫田桥,位于大济村村口,其构筑原理与双门桥相同,东西走向,长16米,宽4.6米,脊梁上有“民国26年丁丑岁大济大理祠吴贞明120代子孙重新建造”。据说,此桥作为通行和保护该村风水两用。 七、园 根据大济吴氏宗谱《日涉园记》和庆元《旧县志》第28、492页文载:过去的大济村确有四个园:①日涉园和半亩园(系花园),园内有若干珍稀名贵树木和一年四季常开之鲜花,又有日、月大池塘,池塘当中建造水榭楼阁,并以小桥连通各个景点,专供达官贵宾游憩聚会,文人雅士读书赋诗之所。②白果园与一鉴园(系储粮重地),这二园*近溪边而建,园的西北面主建储粮大仓库,园当中设置大池塘(用于消防积水和养鱼),东南面附建小庭院和佣人住房,由于历史悠久,现仅存一处小巧玲珑的一鉴园,其余三个园面目全非,只剩下三个已荒废的大池塘,一个塘当中尚竖着几根(原建水榭用的)石柱。 八、古井 根据实地调查,该村原有九口古代水井:有村头井,陈宅井,聿新堂井,慎德堂井,资德堂井,华萼堂井,季家井,岭根井,挑水岭亭井。这些历史悠久的古井均分布在古村落各个部位。不仅是民众主要生活用水之源,而且为古地道的构筑和保护创造了有利条件。但随着人们的生活日益改善,自1987年后所有村民均装上自来水,古井的水已失去了饮用价值,有若干井口已被人们封闭。 除了上述不同时代的人工建筑物之外,该村附近有一座回龙山至今仍保留有蝶屋、鹤洞、鹿洞、瀑布、洗耳泉、停仙岩、试剑石等古迹等。
|
|
文章录入:gohwu 责任编辑:gohwu |
我要投稿 |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
●免责声明: 本站属非营利性纯民间公益网站,旨在对我国传统文化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为继承和发扬祖国优秀文化做一点贡献。所发表的作品有来自本站特约网友个人原创作品,有部分转贴自报刊、杂志、互联网等图文,在此发布作品、留言、评论等请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互联网规则。作品中
所涉及的思想、内容、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如果涉及到您的资料不想在此免费发布,请来信告知,我们会在第一时间予
以删除。全部资料都为原作者版权所有,任何组织与个人都不能下载作为商业等所用。——特此声明!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