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73人,占全县总人口的4.87%,列全市第三位。吴姓在宁化分布比较广,遍及全县16个乡镇。
六、大田县
大田县有吴姓人口20109人,占全县总人口的5.49%,列全市第一位;分布在全县有14个乡镇的51个村庄,其中百人以上的村庄有25个。全县吴姓人口最多的村庄为上京镇的上坪村,有2098人。全县吴姓人口具体分布为:城区1538人,华兴乡10人,武陵乡16人,谢洋乡5人,吴山乡 人,文江乡1021人,梅山乡8878人,湖美乡1149人,均溪镇1087人,上京镇2098人,广平镇6人,桃源镇127人,太华镇206人,建设镇1708人,石碑镇1003人,奇韬镇1257人。
七、尤溪县
尤溪县有吴姓人口19940人,占全县总人口的4.76%,列全市第二位;其具体分布为:城关镇2343人,梅仙镇4383人,台溪乡805人,管前镇1724人,八字桥乡1643人,联合乡209人,新阳镇425人,洋中镇339人,西城镇538人,中仙乡4843人,溪尾乡435人,汤川乡1444人,坂面乡205人,西滨镇(含尤溪口)661人。
八、沙县
吴姓为沙县的第七大姓,有11889人,占全县总人口的4.91%;具体分布为:凤岗街道2359人,虬江街道754人,夏茂镇1748人,青州镇1248人,高砂镇849人,高桥镇878人,富口镇880人,大洛镇271人,南阳乡1232人,南霞乡193人,郑湖乡1392人,湖源乡85人。其中,凤岗街道的城区,虬江街道的城南社区、墩头村、长红村,夏茂镇的中街、西街、大布村坑头、水头村罗坪、车溪、溪口、乐厝村白溪、上碓村新岭后,青州镇的溪坪村、青州村、澄江楼村、涌溪村、洽湖村、朱源村尾村,高砂镇的员墩溪主村、小洋主村、冲厚主村、端溪西坑仔、樟墩玉口,高桥镇的安田村安浆、高桥村、官庄村、黄溪坑村、上里村甲中、正地村、官林窠村下居坑、上坑村、池科村、泉水峡村、新桥村,富口镇的白溪村、白溪口村、池村村、洋花坑村、盖竹村、岩地村,大洛镇的官昌村、高坑洋村、山际村上坂,南阳乡的坡科村、大基村、木科村、大基口村、南阳村,南霞乡的东周村周坑,郑湖乡的郑湖村、庆洋村都是吴姓人口主要的居住地。
九、将乐县
将乐延陵郡吴姓,以司马派为主,有人口7328人,占全县总人口的4.36%。将乐吴氏聚居地有11乡镇的30村和4个社区:古镛镇梅花井村洞许自然村、胜利村、桃村坑头自然村,百花社区、华山社区、龙池社区;水南镇渡头、溪南、三班、乾滩、水南、新兴等村和金华社区;漠源乡漠源村、坡坑村盖竹洋自然村、曹溪自然村;光明乡永吉村;高唐镇高唐、会石、赖地等村;南口乡南口、里坊村;白莲镇小王、三溪、大王、天许等村;黄潭镇大言村、吴村;万全乡上华、竹舟、万全等村;安仁乡泽坊、元洋村林坑自然村;大源乡肖坊村。其具体分布为:古墉镇1214人,高唐镇680人,光明乡267人,漠源乡672人,南口乡331人,白莲镇1811人,黄潭镇583人,万全乡647人,万安镇172人,安仁乡370人,大源乡96人,水南镇376人。
十、泰宁县
泰宁吴姓人口有5574人,占全县总人口的4.37%;其主要分布在杉城城关、棋逢对手桥、周家口、朱口麦坑、新桥汾水、大布双坪以及下渠等到地。具体分布为:杉城镇1870人,朱口镇538人,上青乡613人,新桥乡495人,大田乡204人,下渠乡825人,开善乡151人,梅口乡353人,大龙乡542人。
十一、建宁县
吴姓为建宁县的第八大姓,有人口5072人,占全县总人口的3.48%;具体分布在均口有915人,濉城有859人,溪口有673人,里心有602人,黄埠有493人,金溪有455人,黄坊有440人,伊家有288人,客坊有255人,溪源有102人。
第三节谱牒
一、宋及宋以前
无。
二、明、清及民国
尤溪中仙东华村丁兜《吴氏谱牒》
尤溪中仙东华村丁兜《吴氏谱牒》始修于明万历六年(1578年),延请蒋秉戍修纂。第二次纂修谱牒于清嘉庆六年(1801年),由第二十五世孙吴悉来主持重修。第三次修谱在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由第二十七世孙吴镛章编修。
尤溪中仙华仙《吴氏族谱》
尤溪中仙华仙《吴氏族谱》始修于明万历八年(1580年),由吴泰主次撰修并作序。
尤溪汤川溪滨大坪《吴氏族谱》
尤溪汤川溪滨大坪《吴氏族谱》始修于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由尤邑教谕乡进士苏子芳编写;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续修;民国25年(1936年),由阳星村的林享威修编;1985年11月,由中仙乡文井村的吴初度再次修编。
建宁《吴氏族谱》
建宁《吴氏族谱》创修于清顺治元年(1644年);二修于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三修于雍正十年(1732年);四修于嘉庆四年(1799年),由举人文鉴华作序;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进行五修;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由吴荣华作序进行六修。六修《吴氏族谱》记录内容有旧序、祖产山场、墓志、祖茔图、仕宦、先祖传、各房字派,各房世系及子孙名录等。1993年,建宁吴氏后裔在建宁县水南重修《吴氏族谱》族谱,由吴天德主稿并序。全谱共5册,约3万字,除增设各房子孙名录外,未增其他内容。
尤溪管前鸭墓村《吴氏族谱》
尤溪管前鸭墓村《吴氏族谱》始修于清乾隆年间(1736~1795年),由吴帝旌编修;2001年,由吴嘉忠继编。
尤溪汤川渭洋《吴氏族谱》
尤溪汤川渭洋《吴氏族谱》始修于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由邑痒生吴天耀主持撰写; 2000年12月,由吴敦煌主持编写。其主要内容有:世系图谱、山场、地契、文墓、谱序、凡例等,约91页9万多字。
梅列区列西《列西吴氏族谱》
梅列区列西《列西吴氏族谱》始修于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五月。吴念一的第23世孙、后为福建直隶龙岩州漳平县教谕的吴正元为家谱撰写了“梅列吴氏族谱旧序”。他写道:“两房以后生生不已,普为变化弥纶之道貌岸然可是也。故明系派以清源流,序昭穆以定行例。书其名配氏,书其生卒茔葬,书其品行事业,例开族规者一一必书。君子观而蔼然动其尊祖敬宗之心,油然生其诒孙燕子之念。居家能为孝子,在国必为良臣。”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秋月,该谱进行过一次重修。第25五世孙吴锡裕(时为族长)为修谱写了一篇“谱跋”:“编年纪事纂沙阳昭穆之新书,论世知俭辑渤海源流之典籍;遵祖孝亲收一派之水,源木本和宗睦族联。”光绪十五年(1889年)三月,列西吴氏进行了第三次修谱。第21世孙吴谷旦撰写“续修家谱小言”。民国17年(1928年)四月,列西吴氏族谱进行了第四次修编。
尤溪汤川山岭龙岗《吴氏族谱》
尤溪汤川山岭龙岗《吴氏族谱》始修于清嘉庆四年(1799年),由第五十三世孙吴士齐、第五十四世孙吴宜纲共同编修。1998年,由二十一世孙吴德宁主持编修;其主要内容有先祖像谱、名人题字、续修序言、寻祖记、人才名录、历代立系简介等。
尤溪中仙文井村《山美延陵吴氏族谱》
尤溪中仙文井村《山美延陵吴氏族谱》,始修于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由吴章泮等人纂修;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由吴本周等人再次续编;1989年,由吴思学再次复修,并增添了新的内容:1.增画祖祠前图。2.旧谱世系以三代相联编写改为按辈次列表记述。3.增加了世系简表。4.原谱按历代帝号、干支纪年现注明公元纪年。文井村《吴氏族谱》最为突出的是撰序者多。文华《吴氏族谱》与山美《吴氏族谱》截自吴进玉内容基本一致。
尤溪梅仙南洋《吴氏族谱》
尤溪梅仙南洋《吴氏族谱》始修于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清同治十年(年)续修。该谱载有宋庆元三年(年)朱熹为吴氏族谱作的序,朱熹撰写的一对联:“成西周八百余年,伯兄伯弟,三让传家,从有古独称至德;观东鲁四朝往东,圣帝贤王,千秋著美,迄今共羡公评。”
尤溪中仙华阳《吴姓族谱》
尤溪中仙华阳《吴姓族谱》始修于清同治六年(1867年),由第十六世孙吴锡汪撰修并作序;清同治九年(1870年),由吴洪重修;2005年,由吴善依、吴志荣、吴添兴等31位组成编委,对华阳《吴姓族谱》进行撰修并由吴赞城作序。该谱主要内容有:引言,历代谱序,历史源流,历朝君记,先贤列传,古今家训,历代科举,世系房派,渊源和示意图,始祖繁衍图,各房祖祠相片,联句,诗词,劝世文,事物代称,碑记,杂记等,共459页,46万多字。
尤溪台溪洋尾吴姓《鳌头光俞公支派谱》
尤溪洋尾吴姓《鳌头光俞公支派谱》始修于民国17年(1928年);1997年10月,由光俞公支派族谱编修小组于永春主持重修。其内容有谱序、凡例、派系图、世系表等。
尤溪梅仙东头村《吴氏族谱》
尤溪梅仙东头村《吴氏族谱》始修于民国19年(1930年),但因保管不善,该谱遗失。于1999年,由东头村吴氏利用支系的房谱进行编制东头吴氏谱册。
尤溪梅仙云林村《吴氏族谱》
尤溪梅仙云林村《吴氏族谱》始修于民国25年(1936年),由黄萃如、黄玉山主持编修;1994年,由吴步韩续修。
永安罗坊乡吴坊村《吴氏族谱》
永安罗坊乡吴坊村《吴氏族谱》至今共修5次。每次修谱均有族人作序,最后一次的吴坊《重修谱》序,于1993年由吴天泰系下二十代嗣孙远乐撰写。
泰宁杉城周家山《吴氏谱牒》
现存泰宁杉城周家山《吴氏谱牒》一部,修撰情况不详。
尤溪汤川光明《吴氏族谱》
尤溪汤川光明《吴氏族谱》始修年代不详,而且因多次遭受兵、匪烧掠,至今没有下传。目前仅有各房支谱。各房支谱所记内容大体相同,主要有:谱序、凡例、世系、山场、墓葬等,约在1.5万-2万字之间。
大田《吴氏族谱》
大田《吴氏族谱》始修年代不详。该谱载,南宋绍兴五年(1135年),尤溪县水南的吴乾一迁居大田蓬莱口(今大田卓坑里)。
宁化安远(茶垣)《延陵吴氏族谱》
宁化安远(茶垣)《延陵吴氏族谱》始修年代不详。该谱载,北宋时,延陵吴氏吴宝的裔孙吴开甲迁居宁化安远。
宁化(吴陂)《渤海吴氏族谱》
宁化(吴陂)《渤海吴氏族谱》始修年代不详。该谱载,五代十国时,渤海吴氏后裔吴八十一郎(讳均)为避乱入闽。其6子中,除长子留居苏州梅里外,其余5子均迁徙延平(今南平)铁石;后唐同光年间(923-926年)转徙黄连镇(今宁化),次子吴伯琏居吴陂头,其余分居石壁、官坑、竹完等地。
宁化中沙(何屋)《吴氏族谱》
宁化中沙(何屋)《吴氏族谱》始修年代不详。该谱载,北宋庆元三年(1197年),吴宣城第三子吴绍的曾孙吴靖郎从江西南城迁居宁化塔下街。
宁化横锁《延陵吴氏族谱》
宁化横锁《延陵吴氏族谱》始修年代不详。该谱载,南宋建炎年间(1127-1130年),郑公清流铁石矶迁居宁化新村里横锁。
宁化济村(杨地)《延陵郡吴氏族谱》
宁化济村(杨地)《延陵郡吴氏族谱》始修年代不详。该谱载,其始祖为吴珙堪。吴珙堪系吴宣城长子吴纶派下的裔孙,于北宋元佑年间(1086-1094年)从江西的石城柏中里杨地(称上杨地)迁居宁化太平乡(亦名杨地,也称下杨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