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方便!欢迎您用QQ登录华夏吴氏网 会员区*发表文章   设为首页 繁体中文 用户登录 我要投稿

 | 首页 | 资讯 | 图库 | 社区 | 祝福 | 故事 | 企业 | 书籍 | 网建 | 纪念馆 | 手机站 | 
您现在的位置: 吴氏网 >> 资讯 >> 资讯 >> 考古 >> 正文
楠溪山居 岩龙古村
作者:黄培量    文章来源:温州日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8-10-16           ★★★

没有令人夸耀的辉煌,却以独特风物吸引今人目光——

楠溪山居 岩龙古村

 

  ▲楠溪江上游青山环抱之中的古村落岩龙村
  ▲季氏宗祠古戏台
  颇具特色的木门台
  季氏宗祠鱼形撑栱
  ▲原始古朴的民居
  黄培量 文/摄   

  永嘉楠溪江上游的青山环抱之中,孕育了一个天然古朴的村落——岩龙。这里接近楠溪江的源头,括苍山脉中流淌着多条清澈的小溪,其中一条穿过岩龙村前而汇入大源溪,被当地人唤作凹里坑溪。同楠溪江流域大多数古村落一样,岩龙也是一个血缘村落,以季姓为主,古有岩川、岩寮之称。

  季姓先祖同戴、吴两姓同出一支。周封泰伯于吴。据仙居后仁地方吴氏族谱载,在此地三姓同建有三姓祠。岩龙村保存的《永嘉岩川季氏宗谱》中有这样的传说:宋时有戴公与季公在朝共事,因功皇上赐石狮一对。合溪(今永嘉溪口)狮子小而轻,岩龙狮子大而重,但因岩龙地处偏僻,运输更为艰辛不便,戴公和季公从兄弟友谊出发,把两只狮子互换。这当然只是一个传说,但说明了岩龙季氏与溪口戴氏的密切关系。《季氏重修宗谱序》:“岩寮之地,远山回环,群峰列嶂,一溪萦纡,苍翠连天。”岩寮季氏是永嘉大族,先世居于处州(今丽水)龙泉,南宋建炎年间,户部侍郎季陵(字伯霄),初为太常寺少卿,后迁中书舍人,当了温州刺史后把家庭迁至温州,后生了5个儿子,按长乾次坤三舒四震五巽分五房居五县。至淳年间元三公季铎,字思振,屡谏宋理宗不听,无意于仕,遂悠情山水,遨游至清通乡岩川之地,即现在岩龙一带,叹曰:“吾观群峰倚天,回在霄汉,千岩竞惊,禹壑争流”,爱其地,迁隐于此,“创家室于岩下,故因名曰岩寮”,成为岩龙季姓始祖。岩龙季姓的后人也颇有成就,后南宋咸淳间又出有侍郎、扬州太守季煜(字孟道)。季陵、季煜的墓现仍较完整地保存在岩龙村后。墓葬不大,样式古朴,两墓墓壁前均有浮雕的香炉、净瓶、烛台,墓侧苦槠、皮果树根挺颈粗,树枝茂盛,俯望着村落。

  岩龙村很小,没有太多的公共建筑。村口往里走不过几十步,即到了村中唯一的祠堂。季氏宗祠始建于南宋建炎年间(1127—1130),明正统十四年(1449),岩龙季氏宗祠被火烧毁,里面的族谱也一并烧毁。直到万历间(1573—1620),村中文孚公家境殷实,创业中兴,重建宗祠,勒立碑记,割田10亩作为祠田,将田租收入用以供平时祭祀的费用,另外拿出5亩田用作管理宗祠的人员的费用,5亩为清明时族人祭祀的费用。季氏宗祠临水面山而筑。宗祠前台面上生长着一颗大樟树,胸围达9.26米,是永嘉胸围最大的古树,树高30米,树龄850年。蛮石堆砌的围墙长满青苔杂草。一道原木双柱门台,古朴简洁,柱上的多层插栱充满古意。祠堂共分5间,梁架并无特别出彩之处,而在正厅与厢廊搭接处斜撑做成鱼的形状,扭动的身躯仿佛刚从水中跃起,活灵活现,在温州其他地方很少见到。

  岩龙村口处两山间,形成较封闭的完整空间,村口古时称为水口,《缪希雍葬经翼》称:“水口乃地之门户,当一万众水所总出处也。”水口也就自然而然地成为村落的咽喉,被看成关系到村落人丁财富的兴衰聚散。古时风水学认为水即是财富,为了留住财气,除选中好的水口位置外,还必须建筑桥台楼塔等物,增加锁钥的气势,扼住关口。岩龙村口有关圣庙一座,高居溪边的台地上,俯瞰村口,庙不甚大,3间硬山顶,里面修得焕然一新,远远地守护着这方纯朴的土地。正对溪流建一石拱桥,用当地的块石垒砌,石面棱角凹凸粗犷,恰恰体现山村构筑的自然。溪流两岸石穴峭拔,形成深潭,石桥似一道彩虹轻盈地飞架其上。周旁大树荫蔽,横斜参差,苍劲雄浑,密密层层,披青展翠,与关帝庙的白墙及潺潺而流的清溪,组合构成了一幅锦峰绣岭、清溪碧河中的村落田园风光图。

  岩龙村沿溪的建筑在民国时期曾遭受一次大火的焚毁,后来在原建筑的基址重建了部分房屋。从现在不少院墙看,当年的建筑规模可能更大。房屋院落全部是开敞的,站在阶沿之上、屋檐之下,抬头就可以看见远处的青山和田野,表现出对山川自然的亲切感和审美能力。建筑依山就势,层层叠叠,每处房屋有自我的独立形体,各异其趣,自然灵活。

  岩龙村是楠溪江上游保存较完整的典型村落之一。在楠溪江流域古村落日渐商业化的今天,岩龙最让人称道的是它的原始古朴,村中几乎没有现代建筑,从山顶远远望去,映入眼帘的是一片绵延的风景。它没有令人夸耀的辉煌历史,却以其独特的风物吸引了今人的目光。

 

文章录入:admin    责任编辑:admin 

 我要投稿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吴氏网二维码免责声明: 本站属非营利性纯民间公益网站,旨在对我国传统文化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为继承和发扬祖国优秀文化做一点贡献。所发表的作品有来自本站特约网友个人原创作品,有部分转贴自报刊、杂志、互联网等图文,在此发布作品、留言、评论等请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互联网规则。作品中 所涉及的思想、内容、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如果涉及到您的资料不想在此免费发布,请来信告知,我们会在第一时间予 以删除。全部资料都为原作者版权所有,任何组织与个人都不能下载作为商业等所用。——特此声明!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友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数据载入中,请稍后……
    发表评论
    昵 称: 验证码:
    评 分:
    内 容:
    0/1000)

    提示:Alt+S快速发表

     

    | 关于我们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 服务专用QQ :116539779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1015656481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7-2014 China Mrs.Wu,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301521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