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大利媒体甘肃寻访"罗马军团"后裔 |
|
作者:武永明 文章来源:兰州晨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7-3-6 热 ★★★ |
|
|
些麻钱已找不到了。”
骊靬村民仍有独特习俗
走进该村顾建明的家,一个正在玩耍的小女孩引起了胡日查的注意,这位只有7岁的小女孩名叫顾明娜,是顾建明的大女儿,在附近一所小学上一年级,一头卷曲的黄发、高高的个头以及高高隆起的鼻梁是她区别于村里其他孩子最大的特征。村民都说“这孩子长得很像外国人。”或许是太紧张的缘故,声称第一次面对摄像机镜头的顾明娜不敢说话,顾建明解释说,女儿的头发出生时就这样,小的时候头发还发光,正因为孩子的特征太过明显,村里的小家伙都叫她“黄毛子”。
除顾明娜外,意大利媒体还找到了多名长相酷似欧洲人的村民拍摄采访,与村民聊着与“骊靬人”有关的话题,镜头时不时移开人群,对准寂静的村民院落、干枯的河道、苍野中孤零零的烽火台……
胡日查说:“通过媒体报道得知这个千古之谜即将揭开神秘面纱之际,意大利广播电视公司派出摄制组实地考察历经漫漫风尘留下的历史遗迹。”胡日查表示,此次拍摄的内容将根据意大利国家电视台的日程安排,择时播出。
永昌历史上有没有“骊靬人”的记载?县骊靬文化研究会会长宋国荣说,乾隆五十年修的《永昌县志》关于民族的记述说,永昌除了蒙古族、回族外,还有番族(黄毛番、元旦番等5种),黄毛番当时住在永昌西南脑儿都等山,都有黄褐色头发,在血缘关系上由于长期与羌人等少数民族结合,较多地保留了自己的种族特征,这些人就是古罗马人的遗种,这些人后来去向如何,《县志》没有记载。被当地群众泛称的“骊靬人”中欧洲人体貌特征在有的家族中逐代出现,有的家族则隔代出现。如今,“骊靬人”在生产方式、文化传承、生活习俗等方面早已被汉民族同化,但仍有着细微的区别。古罗马人崇尚牛,如今,这里的人们对牛都表现出十分一致的热情,每到过春节,为祭祀祖先,村民们用面食蒸出的供品,或在供品上绘上牛头形,或做上牛鼻子,具有牛形的供品才被认为是最高贵的祭祀品。另外,村民在安葬死者时,不论地形如何,一律头朝西方。
出土文物与骊靬有关
宋国荣说,早在1993年,在距离骊靬古城不远的村庄,一个农民在开沟修渠时挖出一根丈余尺长的粗大圆木,四周嵌有长约一尺的木杆,但时代不详。经文物专家鉴定,古罗马军队善“土城外修木城”,这根奇特的木制品就是古罗马人“重修木城”的证据。县骊靬文化研究会研究员关亨说,“村子里发现的好几样东西可能与骊靬人有关,现在保存在县骊靬文化展览馆。”事实上,这也是摄制组此次西行的一个意外收获。走进展览馆,盔顶、陶俑、人体骨骼等被发掘的文物就安放在这里,展览馆文物考古专家曹生奎一一向摄制组做了介绍。
出土于汉代的铜质盔顶上,书写的“招安”字样清晰可见,这是1998年文物工作者在一个农民家中发现的,“招安”的意思就是投降,与古罗马军队有关,可能来自一个骊靬战俘。
呈现在展览馆的一具完整骨骼是2003年发掘的99具汉代遗骸中的一具,通过骨骼比例特征(下肢长,上肢短,身高1.8米)。文物专家认为,这是一具男子骨骼,具有欧洲人种特征,其颅骨右侧有明显被钝器击伤的痕迹,可能是死于打架或战乱。
汉代出土的陶俑,外观上看酷似欧洲人,这说明陶俑的作者周围生活着很多欧洲人。
关亨还告诉记者,沿着者来河进南山约9公里处的山湾,有一块方圆一里的山坡,有痕迹尚存的炼铁炉十多座,上面苔迹斑斑,当地人一直称其为“炒铁台”。据考证,这里就是当年“骊靬人”的炼铁场和武器制造场,还可挖到长着苔藓的铁渣。另外,在骊靬古城不远处还竖立着两千多年前的烽火台,那是“骊靬人”大败张祚军队的南照面山的“雷石阵”
|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
●免责声明: 本站属非营利性纯民间公益网站,旨在对我国传统文化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为继承和发扬祖国优秀文化做一点贡献。所发表的作品有来自本站特约网友个人原创作品,有部分转贴自报刊、杂志、互联网等图文,在此发布作品、留言、评论等请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互联网规则。作品中
所涉及的思想、内容、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如果涉及到您的资料不想在此免费发布,请来信告知,我们会在第一时间予
以删除。全部资料都为原作者版权所有,任何组织与个人都不能下载作为商业等所用。——特此声明!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