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方便!欢迎您用QQ登录华夏吴氏网 会员区*发表文章   设为首页 繁体中文 用户登录 我要投稿 公众号1:worldwucom 公众号2:cwu2015

 | 首页 | 资讯 | 图库 | 社区 | 祝福 | 文化 | 风水 | 企业 | 书籍 | 网建 | 纪念馆 | 
您现在的位置: 华夏吴氏网 >> 资讯 >> 文籍 >> 随笔 >> 正文
两次濡须之战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8-7-11           ★★★


安徽裕溪河,古称濡须水,上承巢湖水系之来水,下通长江之交汇,是合肥通往长江的唯一水上通道。安徽芜湖无为县的长江水道是南北走向,在这里,大江北上,浩浩荡荡,长江两岸分为江之东与江之西,江南吴地被称为江东,自此而来。

 

在人们口口相传中,由于长江南北的口音差异,濡须河被误叫为裕溪河。这是我国较早出现的运河之一,也是在大运河(夫差的邗沟)之外的沟通长江与淮河两大水系的另一条运河。

 

无为县古为水乡泽国,地势是山环西北,水聚东南,沿江一带芦苇、杂草丛生,水网密布,荒无人烟。三国时无为号“濡须”,因濡须水而得名,属吴国庐江郡。魏、吴争战,曹操在“濡须河”壖地筑城,号“无为”。明代思想家、政治家吴廷翰(无为人),曾数次前往濡须山、濡须口一带游览,留有名篇《钓台纪行》。

 

据记载,春秋时期,吴楚两国曾在濡须水流域称雄争霸,公元前585年“吴始伐楚”至公元前506年吴师伐楚占领郢(今湖北江陵)的八十年间,吴楚在濡须水,巢湖一带展开过几十次规模较大的战役。

 

让“濡须河”载誉史册的,是陈寿撰写的《三国志》,在无为与含山交界处的濡溪坞,曾经是赫赫有名的古战场。建安十七年(公元2l2年),赤壁之 战后第四年,曹操起军步骑四十万,南征孙权,欲报赤壁之仇,孙权的军队只有十万,于是商议拒敌之策,东吴大将吕蒙建议孙权立坞,夹濡须水于两岸建栅,依栅为城,在今含山县东关乡境内的濡须山谓“东关”,无为县黄花乡境内七宝山谓“西关”,两山对峙,形势险要,当中石梁凿石通水,在两关到裕溪口的河道两边以木为栅,形为偃月,叫偃月城,这就是濡溪坞。由此,东吴有力地控制了险关,上可扼巢湖、下可扼长江,

 

东吴在建立濡溪坞的同时,还将吴国的都城从镇江(京口)迁往南京(秣陵,建邺),筑石头城。从此江苏南京成为了六朝古都,南京也从此称被为石头城。

 

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正月,曹操与孙权对垒濡须。初次交战,曹军大败,于是坚守不出。进而不得,只得撤军北归,无为而返,曹操筑城的地方就得名“无为”。

 

历代文人笔下的“濡须河”,一般泛指三国时期的“濡须口”、“濡须坞”和“古栅口”。由于曹操两次战役都发生在无为县境内,因而“濡须”又成了无为的代名词和别名。

 

《三国演义》中的草船借箭,其实是发生在赤壁之战之后五年,而不是在赤壁之战之前。而且发生在孙权身上,而不是诸葛亮。濡须口之战期间,孙权借水面有薄雾,乘轻舟从濡须口闯入曹军前沿,观察曹军部署。孙权的轻舟行进五、六里,并且鼓乐齐鸣,但曹操生性多疑,见孙军整肃威武,恐怕有诈,不敢出战,喟然叹曰:‘生子当如孙仲谋,刘景升儿子若豚犬耳!’随后,曹操下令弓弩齐发,射击吴船。不一会,孙权的轻舟因一侧中箭太多,船身倾斜,有翻沉的危险。孙权下令调转船头,使另一侧再受箭。一会,箭均船平,孙权安全返航。

 

孙权志得意满不久,两年后,孙权率军十万攻曹,但被曹将张辽在逍遥津所败。张辽挑选八百壮兵,凭借夜晚天黑,一马当先,杀入未做防备的孙权阵营,激起了曹军的斗志。孙权退致逍遥津之时,只有千余近卫部队护守。张辽又发动袭击,孙权险些丢命。张辽在《三国志》里因此被列为魏国五大将第一人。

 

濡须口之战十年之后,发生第二次濡须之战。

 

三国魏黄初四年(223),在曹丕首征东吴,魏大将军曹仁围攻吴国将军朱桓据守濡须。曹丕督三路大军进攻东吴,进逼濡须城。朱桓只有5000余守城部队,朱桓向将士分析敌之不利与己之有利条件,激励必胜信心,并下令偃旗息鼓,外示形弱,诱曹军攻城,朱桓临敌不惧,亲自率部众抵御曹泰,适时发起迅猛反击,焚毁曹营,曹丕对濡须城的进攻失败。

 

现在,在濡须口以西约100华里之处的安徽芜湖无为县赫店镇,新近修建吴氏宗祠,吴氏宗亲又增添一座吴氏文化活动场所,而且在修建宗祠的过程中,吴氏族长本着“典型引路、慧者献智、能者献才、富者献钱、壮者献力”的原则。工程招标中坚持公开、公正、透明,认亲不唯亲。谁质量好、进度快、保安全、价格低就用谁。由于严格而又合理的控制了造价,同样的工程质量,节约公款经费近三成,为吴氏文化增添了新的正能量色彩,确实可喜可贺。




 

文章录入:ok    责任编辑:吴鸣镝 

 我要投稿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吴氏网二维码免责声明: 本站属非营利性纯民间公益网站,旨在对我国传统文化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为继承和发扬祖国优秀文化做一点贡献。所发表的作品有来自本站特约网友个人原创作品,有部分转贴自报刊、杂志、互联网等图文,在此发布作品、留言、评论等请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互联网规则。作品中 所涉及的思想、内容、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如果涉及到您的资料不想在此免费发布,请来信告知,我们会在第一时间予 以删除。全部资料都为原作者版权所有,任何组织与个人都不能下载作为商业等所用。——特此声明!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友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数据载入中,请稍后……
    发表评论
    昵 称: 验证码:
    评 分:
    内 容:
    0/1000)

    提示:Alt+S快速发表

     

    | 关于我们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 服务专用QQ :116539779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1015656481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7-2014 China Mrs.Wu,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301521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