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议宣公之四 : 谱序
各地的宣公世系族谱,一般都载有许多宋代名人的“吴氏谱序”,例如:
1197年,宋庆元三年的 “朱熹原序”;
1247年,宋淳祐七年的“包恢谱序”;
1249年,宋淳祐九年的“攀龙原序”;
1273年,宋咸淳元年的“文天祥谱跋”;
1275年,宋德祐元年的“眞德秀谱序”;
纵观以上各“谱序”,其内容:
“朱熹原序”和“文天祥谱跋”,都没有提到“江南始祖”和“不膺王爵”的宣公。
“攀龙原序”则有“吾公一府君 讳 宣 娶孟氏。”虽提到“娶孟氏”,却没有提到“孟氏是孟知祥之女”;
“眞德秀谱序”则提到“宣公驸马,遂为江南右族。”
我在试议宣公之三 :像赞,介绍了 1234年,宋端平甲午年间,包恢曾应盱江吴玉汝邀饮,酒狂不较,为
“始祖宣公像”题赠“赞诗”。12年后,即1247年,宋淳祐七年,包恢又应盱江吴汝式之邀请,为《盱江吴氏族谱》撰写了《原序》(详见附件)。
在研究包恢为《盱江吴氏族谱》撰写《像赞》和《原序》之前,我们先了解一下包恢其人:
包恢(1182-1268),字宏父,一字道夫,号宏斋,宋建昌南城人。宋嘉定十三年(1220)中进士。初任金溪、光泽主簿,建宁府学教授,江西永丰县令等职。咸淳二年(1266)五月,累官至刑部尚书、端明殿学士、签书枢密院事,封南城县侯。
由此可知:包恢本身是地道的南城人,自出生至宋嘉定十三年(1220)中进士,初任金溪主簿止,约40年间,均生活在南城,自小耳闻目睹,自然对《盱江吴氏》有深刻印象,而且与《盱江吴氏》有较深厚交情,才会在“酒狂不较”的情况下,写下了
“不膺王爵孟家封”和“来向江南为始祖”,且为“后人千古仰高风”的千古名句。
至1247年,宋淳祐七年,包恢又应盱江吴汝式之邀请,为《盱江吴氏族谱》撰写了《原序》,前后两者时间相差12年,此时的包恢,已年届62岁,垂垂老矣,他还有当年“酒狂”之勇吗?他又写了些什么内容?
其具体内容,主要暗指“来到江南为始祖”之说:“兢之后者,已六百年。其散居于章贡、临汝、盱江樵川者,其族固非一,而同一祖也。其所居以塘名者,凡十;以井居者,凡三;以源居者,凡五。计其时自唐以来,既有六百年之长久,其人众多,不褅千万, 不谓盛矣乎。”文中:
-
兢之后者,已六百年。系指兢公生年至包恢撰文时间约560年。宣公至至包恢撰文时间,则只有373年;
-
散居于章贡、临汝、盱江樵川者,而同一祖也:指散居于江西各地的吴氏族人,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始祖:宣公;
-
以塘名者,凡十:指纶公生十子,居逢塘之地;
-
以井居者,凡三:指经公生三子,居逢井之地;
-
以源居者,凡五:指绍公生五子,居逢源之地。
-
其人众多,不褅千万,不谓盛矣乎。泛指:宣公之后裔,有三子十八孙,七十七曾孙,三百玄孙。
综上所述,包恢在“像赞诗”中所指的“江南始祖”,就是“散居于章贡、临汝、盱江樵川者”的“始祖”。其(后)人众多 :“三子十八孙、七十七曾孙、三百玄孙”,其族可谓“盛矣”!与宣公十三世孙攀龙《原序》载:“逢塘逢井逢源为记,其后皆为盛族。”
说法是基本一致的。
宣公一族所以能成为“盛族”,且能“长盛不衰”,如包恢《原序》所言:“上有季扎泰伯之逊德,次有吴兢之直道,皆祖武而可继述也。”“不争利、不拘情,将见众多者愈加众多,长久者愈加长久,又不止今日之所见而已。”告诫“吴氏子孙,试以是思之,则仁义有不可胜用者矣。”攀龙亦言:“凡我子孙家传世守,弗忘、弗堕。”
宋淳祐七年,包恢这篇《盱江吴氏族谱原序》,与十二年前撰写的“始祖宣公像赞诗”相比,好像少了点激情,只说是“盛族”,而不说是“望族”,保留了“不膺王爵”的本意,而全文不提“孟家封”,却又令人有点失望。
但自1275年,在宋德祐元年的“眞德秀谱序”中, 有提到“宣公驸马,遂为江南右族。”之说,此后许多社会名流撰写的《族谱序》里,“孟家封”之说,仍是撰写的主题。
关于“孟家封”之说,在吴氏网上,在吴氏微群里,在QQ个人空间里,也有许多不同声音,提出过许多不同的争议论点,我们不妨进一步探讨一下。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