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方便!欢迎您用QQ登录华夏吴氏网 会员区*发表文章   设为首页 繁体中文 用户登录 我要投稿

 | 首页 | 资讯 | 图库 | 社区 | 祝福 | 商城 | 企业 | 书籍 | 网建 | 纪念馆 | 手机站 | 
您现在的位置: 华夏吴氏网 >> 资讯 >> 文籍 >> 随笔 >> 正文
贾谊撰吴庄家牒序
作者:吴李才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5-12-1       ★★★★★

贾谊撰吴庄家牒序

作者:吴李才 (2015-11-30)

    在《华夏吴氏网》,笔者先后发表过四篇有关贾谊序(图1)的报导〈1—4〉,转瞬间两年过去了,开始引起宗亲读者对贾谊传(图2)和吴庄录(图3)文献的阅读、思考与关注。

    贾谊是西汉初年杰出的政论家、思想家、文学家,是吴庄的优秀学生兼谋士,是长沙国第5代长沙王吴箸的太傅,“五世王侯一门盛事”的见证人,是用四个字“源远本深”精辟表述了吴文化的史实,贾谊序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和学术价值〈5-9〉,应该很好研究它对吴文化的贡献。 

    今天,笔者对文稿〈4〉作出部分修改,以文献〈10-14〉为依据,写出本文,共同探讨吴氏谱碟文化,纪念吴庄家牒的贾谊序发表2190周年!

贾谊画像

    一、贾谊序《公守河南治平稱天下第一》原文 

图1、贾谊序《公守河南治平稱天下第一》

    【来源】载自湖南-安化《吴氏族谱》[6卷,首1卷]-1829年,第28—29页和江西-太和《吴氏族谱》,存1册(卷首), 1829版,23-24页(微缩版),均来源于美国(Genealogical Society of Utah)。本图文首次来自太和《吴氏族谱》刊载的贾谊序,它与安化《吴氏族谱》的贾谊序完全相同。

    【點校】西漢文帝四年吳莊家牒的賈誼序(繁體版)

    公守河南治平稱天下第一,聖主聞之擢為廷尉,公登朝薦生召為博士,繼遷至大(注:應是太)中大夫,生之榮遇公為之也,而公不以德色相加,生亦樂親道範,一日與生談論世家臣族,生以為無有出吳氏右者,間嘗(注:嘗以原件的變體字為准)博覽古史及春秋國語,而知吳氏之族派衍帝嚳,祖自仲雍,受姓周章,其源遠也,其本深也,後嗣之昌熾有由然矣。公以生言不誣因取所撰家牒(注:現稱家譜)命序,義不敢辭,啟簡讀至再三擊節,歎賞有數,美焉。以辨上下,以別尊卑,秩序有等也。以詳祖德,以稽宗功,謨烈有彰也。以固宗枋,以衛宗盟,親踈(注:踈同疏)愈萃也,以隆祀典,以貽燕翼,仁孝愈敦也。行見累匕若若濟濟蹌蹌,其式廓愈壇者,其昌熾彌永古雲。宗室天潢帝胄玉牒良有以也,生是以不嫌見笑,自腆遵命而為之引。

    大漢文帝四年(注:公元前176年)仲冬月大中大夫太傅 賈誼謹撰重刊(注:重刊時間是指1828年)

    二、班固撰《前汉书》的贾谊传原文

图2、贾谊传,原文载自(汉)班固撰《前汉书》,卷四十七~卷四十八,29/31 

    笔者注:班固撰贾谊传,原文共37页(29-103页),选录其中前2页的部分记载。总校官庶吉士臣张能照,校对官检讨 臣王福清,膳录监生 臣王以谨,详校官主事衔 臣徐以坤。这是年代久远、经《四库全书》重新考证、审校的文献,值得阅读,获益非浅。 

    三、湖南長沙《吳氏族譜》庄公录原文 

    图3、庄公录(族谱尊称庄公), 载自湖南-长沙-吴氏族谱[4卷,卷首末]4册,1840版,卷首,第121页(微缩版),来源:Genealogical Society of Utah 。

笔者注:吴庄传(族谱尊称庄公)在正史中无记载,部分录入到贾谊传中,部分录到各地的家谱中留存,有待进一步搜集、挖掘、探讨。

    四、笔者对贾谊序的粗浅看法

    一、贾谊序的第一句话是“公守河南治平称天下第一”作为序言的名称(或起句),是实至名归的,理由是吴庄的政绩卓著,治郡有方,政通人和,为全国第一,威振洛阳城。

    二、贾谊序的第二句话是“圣主闻之……生亦乐亲道范”,历史雄辩地证了:唯才是举的“圣主”文帝26岁、发现天才少年的“廷尉公”吴庄37岁、才华横溢的“太中大夫”贾谊只有24岁,而他的学生长沙王吴着更年青了,他们彼此之间朝夕相处,商议国是,正是这四位历史人物共同缔造了西汉“文景之治”朝代的繁荣与辉煌。

    三、贾谊序的第三句话是“一日与生谈论世家巨族……后嗣之昌炽有由然矣”,是对吴氏源流考的最重要的结论,其中“源远本深”和“派衍帝喾祖自仲雍受姓周章”,这四个字加上十二个字,共十六个字,特别是“祖自仲雍”之论点,是正确的。“受姓周章”之前的泰伯是叫吴泰伯吗?历史的当年,以周仲雍为始祖在《周氏宗谱》中可以找到很多依据,现存的仲雍墓和周章墓(常熟市西北虞山)也是实证之一。千百年来,姬姓周氏吴氏,本是同根生,同源同祖亲。希望吴氏专家学者应该认真地去挖掘、探索周太王亶父至周章这一段仍有许多不为人知的历史。

    四、贾谊序的第四句话是“公以生言不诬,因取所撰家牒命序义不敢辞,启简读至再三击节叹赏有数美焉”,说明了贾谊亲眼阅读过吴庄的家牒是真实的,表达了对优美文辞的赞叹和欣赏。由于年代久远或各种原因,仍未能寻找到贾谊撰写的序言真迹,只能说是一篇可信度较高的佚文,吴庄的家牒是否失传或仍在世,均有待考究。

    五、贾谊序最重要的第五句话是“以辨上下……其昌炽弥永古云”,用八个“以”排比句,顺理成章、画龙点晴地写出吴庄家牒的精华之处。多谱说31世吴庄是属重道世糸,但也有其它不同的说法(如本谱记载的世糸存疑),有待考辨。

    六、贾谊序的第六句话结尾是“宗室天潢帝胄玉牒良有以也,生是以不嫌见笑,自腆遵命而为之引”。你听说过一位年龄只有二十多岁的学生,为老师的家谱撰写序言吗?按常理是由宗亲长老写谱序的较普遍,但他年少有为,官高权重,文笔生辉,的确是最有资格为恩师庄公家牒撰序,如此年少者绝无仅有。

    七、贾谊序的最后一句话落款是“大汉文帝四年仲冬月大中大夫太傅贾谊谨撰”非常清晰明确他撰序的干支纪年及其身份。

    八、序文只有276个字,写作风格清丽,严整有序,抒情说理,立论深刻,逻辑严密。例如“德色相加”、“乐亲道范”、“自腆遵命”等用字、词句精练,文风朴实无华,故多被后人所称道。在吴氏谱碟文化的“四个字”的词汇中,能正确运用“本”字的,据我所知有三位名人:贾谊“源远本深”,朱熹“水木本源”,蒋中正“敦本睦邻”。我查询过各类字辞典,至今未见有对“源远本深”的解释。

    九、贾谊只活了33岁,他短暂传奇的一生,为中华文化宝库留下了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而这篇吴庄家牒的贾谊序也是吴文化遗产之一。他的文章被历代的文人墨客咏叹称赞,鲁迅(1881-1936)曾说,贾谊与晁错的文章“皆为西汉鸿文,沾溉后人,其泽甚远”。毛泽东(1893-1976)深受贾谊思想和言行的熏陶,欣赏贾谊是三大政论家(贾谊、马周、刘)之一且之首。并两次题诗《七绝·贾谊》和《七律·咏贾谊》。

    十、吴氏家谱文献记载以及专家学者的评论中,认为如胜谱的糜豹序是各姓氏宗谱中至今存世最古最老、价值极高的重要谱序文献,这是可以理解的。然而,西汉文帝四年贾谊序比东汉永兴二年糜豹序的年代时间要早329年(前176+154-1=329年),它已经存世2190年,其中从1829年的家谱重刊至今也有186年了。它打破了对糜豹序的“崇拜”。贾谊序是西汉朝代的一篇家谱序,它不可能是最古最早的家谱序。我看到过的还有比贾谊序更早的吴氏家谱序。

    湖南安化与江西太和编辑《吴氏族谱》1829年版记载的贾谊序,为我们提供了一份宝贵的史料,永世留存,应该是可喜可贺!

 

参考文献

〈1〉纪念吴庄的学生贾谊逝世2180周年,吴李才,《华夏吴氏网》,2013-8-11

〈2〉西汉文帝四年吴公家牒的贾谊序,吴李才,《华夏吴氏网》,2013-8-21

〈3〉纪念先祖吴庄诞辰2225周年,吴李才,《华夏吴氏网》,2013-9-10

〈4〉纪念吴庄家牒的贾谊序发表2188周年,吴李才《华夏吴氏网》,2013-12-24

〈5〉贾谊辞条,辞海,第785页上海辞海出版社1999年版;贾谊传,百度文库

〈6〉贾谊评传,《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古典赋集,王兴国箸,南京大学出社,2011-4-1

〈7〉屈原贾生列传,第二十四,古诗文网《史记》;贾谊传第十八,《古诗文网》,汉书,在线阅读在线阅读 

〈8〉吴氏长沙国共传五代长沙王,吴李才《华夏吴氏网》,2013-11-16;西汉吴氏长沙国(前202年—前157年)共传五代,《长沙方志网》2007-10-26 

〈9〉贾氏宗谱-江苏-武进-毗陵贾氏宗谱-1888,第85-86页,贾谊像赞,来源:Genealogical Society of Utah 

〈10〉湖南-安化-吴氏族谱 [6卷,首1卷],1829,第28-29页,来源:Genealogical Society of Utah 

〈11〉江西-太和《吳氏族譜》,存1冊(卷首),1829,第23-24页,来源:Genealogical Society of Utah 

〈12〉(漢)班固撰《前漢書》,贾谊传,卷四十七~卷四十八,29a/31a,载自《四库全书》 〈13〉毛泽东赞颂的历史人物--贾谊,新浪博客;毛泽东诗词集——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 〈14〉湖南-长沙-吴氏族谱-1840,庄公录和长沙石板桥吴氏族谱-1934,庄公录,来源:Genealogical Society of Utah 

(本文在《华夏吴氏网》发稿,致感谢!)


 

文章录入:吴李才    责任编辑:gohwu 

 我要投稿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吴氏网二维码免责声明: 本站属非营利性纯民间公益网站,旨在对我国传统文化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为继承和发扬祖国优秀文化做一点贡献。所发表的作品有来自本站特约网友个人原创作品,有部分转贴自报刊、杂志、互联网等图文,在此发布作品、留言、评论等请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互联网规则。作品中 所涉及的思想、内容、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如果涉及到您的资料不想在此免费发布,请来信告知,我们会在第一时间予 以删除。全部资料都为原作者版权所有,任何组织与个人都不能下载作为商业等所用。——特此声明!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友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数据载入中,请稍后……
    发表评论
    昵 称: 验证码:
    评 分:
    内 容:
    0/1000)

    提示:Alt+S快速发表

     

    | 关于我们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 服务专用QQ :116539779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1015656481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7-2014 China Mrs.Wu,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301521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