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6月1日早晨5点35分,我们驾车驶出下榻的酒店,向西驶上G50高速,去往目的地——前邱村,我们的祖居地。同行的有来自台湾,安徽,四川和深圳的“前邱吴氏迁桐支系”的各房代表,两个辈分共8人。
前邱村距上海约130公里。汽车走高速路加上一小段普通公路,两小时足可抵达。按计划,我们将要先去距前邱村约40公里,G50高速旁的“南浔古镇”参观。在这里,集中了一批与我家祖居地密切相关的史料文物等。例如,大名鼎鼎的“辑里湖丝”。我们的祖居地前坵村地处“杭嘉湖平原”腹地,这里正是“辑里湖丝”的产地。从史料上看,“前邱吴氏”自元初迁湖至清中期,族人较为富足,参与“辑里湖丝”的生产销售,从而积累财富当属必然。“前邱吴氏”中文人众多。像吴兰庭等名震江湖的不在少数,族人家中有文房四宝也是必然。笔中的极品——湖笔,就产自距前坵村十几公里的善琏镇。几百年来,不知族人写秃了多少湖笔。在南浔镇,保存着几处清代大宅院。从中走过,仿佛走进了“前邱吴氏”族人的院落。史料记载,仅在前坵村,族人就有好几处宅院。其中,“前邱吴氏”家庙的规模就与南浔张氏宅院相当。“前邱吴氏”族谱的记载是:“祠堂一所共二十九间”,它是历代各房支族人捐建的。在地理上,我们的祖居地属于“水网密布的泽国”。在南浔,可以亲眼看见亲身体验舟船代步的情景,这与安徽,台湾,四川等地车马代步的情景完全不同。想当年,“前邱吴氏”与“竹墩沈氏”组成“双溪诗社”,其中的文人雅士,就是驾一叶小舟,齐聚“种德桥”畔吟诗唱和的吧?几百年来,“前邱吴氏”族人留下许多文字作品,涉及经史子集,特别是诗文作品,其中一部分被南浔刘氏嘉业堂收藏,一些还被刘氏嘉业堂刊行,如今我们才能从中一窥先祖们的风采。为此,我们向南浔刘氏致敬!中午,我们在南浔镇的河道旁吃饭。七菜一汤。有太湖鳊鱼,茭白,菱角等老祖宗们常吃的特产。价贵量小就不提了,要命的是:七菜一汤都一个味道,没法与川菜相提并论。
在南浔镇只有半天时间,但老祖宗们的衣食住行用全都看到体会了,为进入前坵村做足了准备。
出南浔镇,我们改走G50高速南侧的318国道,向西行驶几十公里,在八里店桥向南转入“湖盐公路”,下穿“申嘉湖高速”路桥,不一会儿,就接近了和孚镇。这一段路上,大雨倾盆。那雨,好像是在为远道回家的后裔们洗尘。到了“和新线”与“箐菱公路”的“丁字形”交汇处,向西转走几十米,再向南拐入一条乡村道路。前行约百米,过一个“十字形”路口,继续向南沿一条小河前行。后来得知,此小河即清溪。走了约百米,道路沿河道向西转弯,这时看见路旁有一间杂货铺。停车问路。此杂货铺主人姓张,从菱湖镇迁来。这些人说:这里就是前坵村。眼前的这条小河叫“前溪”。沿溪旁道路再向前,有许多吴姓人家。再问:藤桥在什么地方?张姓人指向我们的来路回答说:就在道路转弯处东侧那个水塔后面。说着带我们走过去,果然在那里。其实,在我们刚才经过的那个十字路口的东侧,有一座新建不久的公路桥。站在这座桥上向南望,“种德桥”就在几十米外。前坵村,前溪,种德桥这三者的位置关系,与史料的记载相符。即:前坵村背靠谅山,坐北朝南;前溪从西向东在前坵村南侧脚下流过,并在前坵村的东侧与另一条小河相汇,形成清溪向北流去;种德桥坐落于清溪之上。从“藤桥”回来,经过张记杂货铺不远,我们找到了吴姓人,是我们的族人。他们的年龄约50-60岁,个别的应该上了70岁,是“际字辈”的,后来的几位,也没有高于“际字辈”的。这种现象在27年前,我们的父辈到此地寻祖时就记载说:祖籍地族人的辈分普遍偏低。我们还获知,我们面前的这几位,知道自己的父辈是“学字辈”,但不知道祖父辈是什么字辈;知道自己的子女是“昌字辈”,孙子女是“期字辈”,再往后就不知道了。我们的父辈在27年前的记载是:当地族人只记着“芳名延祖德,厚学际昌期”。在这两句的前后是什么,就不知道了。当地族人依然认为,这样的现象,是由于“文革”的巨大破坏造成的。在那个可怕的岁月,包括族谱在内的所有记载历史的物品,都彻底毁了。
说话间,雨完全停了,天空的云层也间或打开,漏下些许阳光。我们赶快与族人告别,回到“种德桥”,留下珍贵的影像。“种德桥”是有史料明确记载的,今天我们唯一能够看见的祖宗留下的实物。值得庆幸的是,现在,这座桥为浙江确认的省级保护文物。在极度浮躁的今天,这意味着它可能多存留些许时日。但十分遗憾的是:现在前邱的族人,竟然不知晓这座桥是老祖宗出资建造的,也不知晓它为何叫“种德桥”。此桥为前邱吴氏五世祖西畴公创建,其孙吴氏七世祖竹轩公复建,初名“清溪桥”。明永乐年间,西畴公出巨资赈灾,广受赞誉,里人将清溪桥改称“种德桥”,以示纪念此善举。从当地族人那里我们还得知,“种德桥”畔东侧,有新建成的房屋,里面有族规等。由于门是锁上的,我们没能进去。从外面看,这是两间悬山顶平房,两间房屋中间应该是一个矩形天井,占地约50-60平米。看来,当地族人有恢复并传承家族文化的意愿。如果将《前邱吴氏族谱》中的相关内容告诉他们,定能派上用场。因此,6月4日,我将《前邱吴氏传世行辈》寄给了他们,并告诉他们,族谱记载:“迁湖始祖讳寿宁,字锡宁,号桂屏。人称桂屏公”。
快到黄昏时,我们念念不舍的离开了前坵村。路旁是成片新建厂房,看不出什么江南水乡的特点。如果有人告诉我说:这几年,前坵村的面积大幅缩小,我一点也不会惊讶。已经进入农历的5月了,放眼望去的农田里似乎什么也没有生长,是撂荒了?当地人说:种桑养蚕的已经很少了,没有劳力,年轻人都出去打工了,他们也不懂得如何耕种养蚕养鱼了。种种这些,不免让人揪心。前坵村还能存在多久?或许将来某一天,我们再见到的是前邱集团公司,福耶祸耶?
前邱吴氏迁桐支系第二十一世友行(学)平记
2014/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