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切悼念吴安平老父亲
岁岁清明,今又清明。我的心不由阵阵紧缩。如果父亲还活着,他老人家已是80高寿了。可叹早在十几年前,就匆匆离我而去。
1913年冬,父亲吴安平出身于湖北崇阳一个贫困的山乡。兄弟四人,他排行老二,大伯吴育平,三叔吴持平,四叔吴治平。青年时代,仅初中文化程度的父亲只身到汉口谋生。凭着勤奋好学和吃苦耐劳,他当上了红十字医院的化验员。1944年他与母亲成亲,不料日本人轰炸武汉,新婚中双双逃到了黄陂。1946年生下我,取名志刚,1948年生下大弟君利,1951年生下妹妹惠芳,1953年生下二弟子器,1955年生下幺弟志宏。我们兄妹五个,全是由他亲手教育,培养成人。
父亲个人生活极为俭朴。一支烟分三次抽完。常常穿针引线,缝缝补补。每逢出差在外,仅买咸菜稀饭充饥。一家八口仅靠父亲微薄的工资度日,艰难困苦可想而知。
父亲对长辈极为尊敬。外婆长年与我们一块生活。在粮食紧张的年代,一天半夜,父亲捧着他加班得来的一碗温热面条,将外婆及我们兄妹一一唤醒,看着我们一人吃两口,可他一口也没吃啊!外婆脾气暴躁,父亲遇事总依着她老人家,常常嘘寒问暖,象亲儿子一样伺奉,直到外婆逝世。
在我的记忆中,父亲既是严师,更象慈母。小时候,父亲对我们要求极为严格,几乎每天晚上必检查作业,一旦发现我们学习上遇到了难处,他总是不厌其烦地变着法子开导。几个弟弟长大后都学会了抽烟,为了教育他们,老父亲以身作则,毅然将几十年抽烟的习惯改掉,一直到死,他再也没吸过一支烟。
我结婚后,生下两个孩子。这时花甲已过的老父亲早已疾病缠身,步履艰难了。但他仍主动照料小外孙。1976年唐山大地震,波及黄陂。在那人心惶惶的岁月,他连续几天把外孙女秦岚紧紧抱在怀里,站在大堤上过夜,以防不测。平时,父亲宁肯自己用糖精化水喝,也要想方设法给孩子买营养品。
父亲心胸豁达。解放前,他凭医术开办诊所为生。解放初期,他积极响应党的号召,走集体化的道路,积极主动参加了县人民医院的工作,由于表现好,很快成为一名国家干部。
1954年湖北很多地方发生了百年未遇的特大洪水,上级派父亲赴洪湖救灾。那年我仅8岁,下有弟妹,母亲又正临盆,但他仍欣然前往。父亲走后不久,我们县城也变成了一片汪洋。几个月后,父亲才回到破乱不堪的家中。
在那极左思潮的年代,由于社会关系的牵连,父亲曾受到过不公正的待遇。记得有一天一青年男人在我家院子外大声呼叫:“吴安平,明天早上一定到医院来上班!”50岁开外且高烧在床的父亲连声回答:“好!好!”耳闻目睹此情此景,当时我很气恼。可我,一个弱女子又能怎样?!父亲先由县医院下放到公社卫生院,后又下放到生产队医疗点,尽管如此,父亲仍很乐观、大度,对本职工作勤勤恳恳,任劳任怨,长年累月,身背行囊、药箱,走村串巷,风里来雨里往。
父亲乐于助人。一天,他巡回医疗到鲁台乌家岗湾,忽见一农户门前许多人围观,只见一道士手舞足蹈,念念有词;一青年农民手按腹部,左右翻滚,悲切哭喊。父亲不顾众人阻拦疾步上前,确诊病人患了急性阑尾炎。他当机立断,一边竭力劝阻大伙不要相信迷信,一边组织乡亲火速将病人送往县医院抢救,病人家经济很困难,父亲毫不犹豫掏出身上现金、粮票热心相助。当发现仍不足够时,又慌忙返回家中拿取。由于手术及时,病人终于得救了。星移斗转,大慈大悲的父亲早已撒手人寰,当年得救的病人如今当上了祖父。几十年来,这位农民与我家一直保持着友好往来。 我永远也忘不了1980年6月15日,卧床不起的老父亲大汗淋漓,痛苦呻吟。他患脑血栓中风两月有余。那天恰好是星期天,他见子女们都在身边,吃力地低语:“我,我不行了,你们要好好工作……”这以后不到一个小时,他就永远地告别了人世。
父亲的一辈子都是在困苦中度过的。从小丧母;青年背井离乡,外出谋生;中年因客观原因处处受歧视、排挤,乃至批斗;晚年因几个子女下放农村,工作无着落,日不思茶饭,夜不得安寝,终因长期劳累,加之思虑过度而染病身亡。我深感父亲的可贵之处在于:虽身处逆境,却始终保持着勤劳、善良、宽厚、正直的人格,一步一个脚印坚持走到生命的终点。
父亲啊,您生前的愿望早已实现,由于党的好政策,儿女们相继走上了工作岗位并各自成家立业,五个小家庭都很幸福美满。满头银发的老母亲尚健在,她长期与我们相依为命。
父亲啊,父亲!女儿在您病危之际,因工作繁忙未能照料您而深感内疚。可每当想到您临终遗嘱就心潮激荡、发奋图强。它是我风雨人生的强大动力。
父亲啊,父亲!您该安息了!您在九泉之下听到我们一声声问候了吗?
十几年来,每当清明,我思绪万千,常常不由自主地捧起您的遗像,深情地注视着老父亲杂乱而花白的头发,清瘦而又慈祥的面容,打着补钉的白衬衣,泪水一次次夺眶而出。
您是一位值得我们尊敬的好父亲,我们一定做您的好儿女。
吴安平老父亲永垂千古!
怀念您的女儿:吴志刚敬上
1996年(清明)
欣获吴志刚女士为其严君安平老先生撰写的传文,深受感动,敬赋“七绝”一首
七 绝
忆父平生事迹多,挥毫写传若悬河。
诸君莫当常文看,孝道为先一楷模。
当代著名诗人·武汉农校讲师 梅锦华
1996年4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