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阊门内、外的《太伯庙》
无论《吴氏族谱》或无锡、苏州史志,都有这样的记载:“汉永兴二年,吴郡太守糜豹建《吴太伯庙》于阊门外。” 后梁乾化四年(910年),吴越钱鏐徙庙于阊门内。
在“阊门外记载”中,有几个关键词:一,建筑时间是,“汉永兴二年”;二,吴郡太守糜豹是监修人,以上两点,都没有问题,是众所公认的,问题出在建筑地点上,只说是在“阊门外”,而没有具体地点,也就引起了许多猜测,不知道是史学家有意隐瞒,还是真的不知情。因为“阊门外”的范围可大可小,可远可近。综合《苏州府志》《吴郡志》《吴县志》有关史册资料载:
l “至德庙即太伯庙,东汉永兴二年郡守糜豹建于阊门外。”
吴县志和苏州府志加诠释:“或云韩整守吴所创”、“或卢志在长洲县西北一里半”,又被否定了。
l 辩疑志载:其阊门外有太伯庙,庙东又有一宅,祀太伯长子三郎。
“辩疑”太伯无嗣,何来长子三郎?皮日休讽诗云:“一庙争祠两让君,几千年后转清芬。”
l 吴越钱武肃王,始徙之城中。
吴越钱武肃王于后梁乾化四年(910年)在“阊门内”建《太伯庙》。但未说从“阊门外”何处迁来?
l 篡异记又云:吴太伯庙在阊门西。皮日休诗云:一庙争祠两让君,盖并祠中仲雍,旧矣”。
“篡异”云在“阊门西”与在“阊门外”,没有区别。两祠并为“三让王”,糜豹建《太伯庙》无关;
l 今庙在阊门内东行半里余,门有大桥,号至德桥,乾道元年郡守沈度重建。”;
“今庙”是指吴越钱武肃王所建之新庙,地点在“阊门内东行半里余”。
综上述史料,只知有苏州《太伯庙》在“阊门外”,却无吴郡守糜豹于永兴二年兴建《太伯庙》的真凭实据和准确位置, “篡异”说在“阊门西”,“长洲县”就在“阊门西”,再往西,就是常熟、无锡;“辩疑志”说的“庙东又有一宅”,好像又说到“梅里”去了。只有吴越钱武肃王,在阊门内所建之新庙,是最准确,最为人们所接受的。毕竟糜豹于永兴二年所建的《太伯庙》,早已毁于一旦,现存《太伯庙》,最早的,要算吴越钱武肃王所建之苏州《太伯庙》了,它比姜文魁在无锡所建的《太伯庙》,要早(910-1499年)589年。
自从吴越钱武肃王在“阊门内”建《太伯庙》起,苏州《太伯庙》便长盛不衰。因为苏州是阖闾正式称吴王的“国都”,地处繁华城市,无锡梅里的“皇山墓庙”,已“败屋颓垣,茑牧不禁。”渐渐被人们遗忘、被淡薄了。苏州《太伯庙》却香火不断,而且越烧越旺:宋元佑七年(1092年),诏庙号为至德;明洪武二年(1369年),诏改称吴太伯之神,定春秋二祭;后经历朝修葺、扩建;至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清圣祖南巡,御书《至德无名》额,命所司制置庙中;乾隆十六年(1751年),清高祖南巡,再御书《三让高踪》额,命所司制置庙中。苏州《太伯庙》达到了鼎盛时期。可惜,到了咸丰十年(1860年),却被一把火烧毁了,直到同治六年(1867年)重建,光绪元年(1875年),巡抚吴元炳增修,始完备,但已今不如昔。
自从苏州《太伯庙》被烧毁后,姜文魁在无锡所建的《太伯庙》,延绵香火 ,正是“三十年河东 三十年河西”,无锡《太伯庙》香火日盛,乘改革开放之风,历届无锡吴文化节的胜利召开,无锡《太伯庙》不断扩建,今天已达到鼎盛时期。苏州《太伯庙》 也不甘人后,现重建工作正加紧进行,不久将来,将重现它昔日的光彩。 福建晋江凌源山《太伯庙》的出现,预示着《太伯庙》将如雨后春笋般,林立于全国以至世界各地。“俱往矣 数风流人物 还看今朝。”我们不要再拘泥于谁是真正由糜豹所建的《太伯庙》,不要再“一庙争”,该是“几千年后转清芬”的时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