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方便!欢迎您用QQ登录华夏吴氏网 会员区*发表文章   设为首页 繁体中文 用户登录 我要投稿

 | 首页 | 资讯 | 图库 | 社区 | 祝福 | 故事 | 企业 | 书籍 | 网建 | 纪念馆 | 手机站 | 
您现在的位置: 吴氏网 >> 资讯 >> 文籍 >> 随笔 >> 正文
“国史”与“家谱”互补(续)
作者:吴金全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2-3-15           ★★★

二. “国史”与“家谱”互补(续)

 

远古时代,没有文字,就没有族谱。远古的人或以结绳记载一些族群遗传繁衍的事,但不能认为这是族谱。直到商、周王朝,才有了自己的牒谱,并加以整理,编成《五帝德》、《帝系》、《五帝系牒》、《世本》等通代谱牒。司马迁写《史记》时,曾研究参考过这些资料,写成《五帝本纪》、《夏本纪》、《殷本纪》、《周本纪》、《楚世家》、《三代世表》等,具体地记录了黄帝、颛顼、帝喾、尧、舜等五帝的世系和夏、商、周三代王室及吴王室从始祖而下的历代世系。同时,司马迁还根据春秋时期各国国君的谱牒,编成《十二诸侯年表》。正是这些资料,为东汉如胜吴公,上摭史册所载”,“国史”为首修吴氏宗谱,吴郡太守为之序,提供了详实的依据,为我们今后研究吴氏远祖世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汉代谱牒,主要是奠系世、辨昭穆,因而,着录比较简单,仅为贵族世系,注明生卒、官爵、字号、葬所等。谱牒萌芽于商代,兴起于西周、春秋,到东晋、南北朝时候便达到了一个高峰。当时做官要论出身门第,豪门贵族才能做官。东晋南北朝时,门阀士族制度充分发展。朝廷提拔官员,其依据就是谱牒。根据谱牒记载情况鉴别贵贱,划分等级。谁是士族,谁是寒门,看了谱牒就知道了。所以谱牒之学就成了一种专门学问,有专门的人从事研究。

春秋时期,主要是分封制,秦统一后,郡县制遂遍行于全国,汉继秦制,比秦更为严整。在先秦时代,姓标志血缘,而氏则体现了家族的权力、地位,因此也就体现了家族等级地位的高低。从战国到西汉,旧的姓氏制度虽已荡然无存,变成姓氏合一,但与之相关的以血缘论贵贱的观念依然存在,在许多郡县的吴姓名门望族,相继出现,许多因“夫差误国”而隐姓埋名的后裔,纷纷复出,吴氏复兴。纵观隋唐时期,吴姓的郡望有七个:濮阳郡、渤海郡、陈留郡、吴兴郡、汝南郡、长沙郡和武昌郡。其中,只有濮阳郡、渤海郡长盛不衰,最后是北衰南盛。

由于朝廷任用官员要讲门弟,出身名门望族才有可能入仕,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所以南北朝时兴起了修谱合族之风。有的出身寒微的官僚、富户,通过权势和金钱的手段,胁迫或买通同姓旧士族中的某些人,与其合为一族,同入一本谱牒,从而挤进士族的行列,叫合族通谱 至于民间的合族通谱就不胜枚举了。后来这个现象不绝于史。

但此影响,仅限于豪门贵族,自唐末黄巢起义,彻底摧毁了门阀制度。如苏洵说,盖自唐衰,家谱废绝,士大夫不讲,而世人不载

由于北方战乱频繁,大量中原人口南迁,经济中心南移,五代以后江南庶族地主势力抬头,特别是宋明清商品货币经济的发展,城镇商业繁荣和商帮的出现,推动着社会权力的进一步下称,士族宗族也向平民宗族发展。五代以后取士不问家世,庶族知识分子可以通过科举出仕:婚姻不问门阀,新兴的地主、商人在社会上获得了应有地位。家谱由于失去了以前的政治功能,也由官修变为私修,进入民间。

从西晋以后,到唐宋时期,毕生研究谱牒的人才辈出,有的祖孙几代从事此项研究,出现许多著名的谱学家,其中不乏吴姓的史学家,如吴兢。宋代以前纂修的家谱,因年代久远,现在已基本亡佚,无从考察其纂修情况,我们只能从前人记录中略为了解一些。

流传至今的古代家谱,大多是明清两代纂修的,欧阳修采用史书的体例和图表方式,将本家族的迁徙、婚嫁、官封、名谥等编成一部新型家谱。不久苏洵也编成《苏氏族谱》。二人在修谱的体例上都使用小宗之法,只以五世祖作为家族始祖,即上四世、下四世,连自己共九族。这是由于五代十国以来,由于社会急剧变化,一般家庭很少能够世代富贵,假如上溯太远,必然会遇到贫贱的祖先,他们觉得这不光彩。因此,一般家族只好采用小宗之法。至于皇族,则可追溯数十代甚至百代,也就是采用大宗之法来编修家谱。

明清两代的家谱编修达到了新的高峰。没有不修谱的家族,也几乎没有不入谱的人。现在我们见到的古代家谱,清代纂修的最多,占50%以上。这些民间的“家谱”,反过来,又为全国各地的“通志”、“府志”、“县志”,也就是“国史”的编撰,提供了丰富的历史资料。

所以说:“国史”与“家谱”,起着互补的作用,缺一不可,就像没有“国”,就没有“家”一样道理。

 

 

文章录入:吴金全    责任编辑:吴金全 

 我要投稿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吴氏网二维码免责声明: 本站属非营利性纯民间公益网站,旨在对我国传统文化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为继承和发扬祖国优秀文化做一点贡献。所发表的作品有来自本站特约网友个人原创作品,有部分转贴自报刊、杂志、互联网等图文,在此发布作品、留言、评论等请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互联网规则。作品中 所涉及的思想、内容、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如果涉及到您的资料不想在此免费发布,请来信告知,我们会在第一时间予 以删除。全部资料都为原作者版权所有,任何组织与个人都不能下载作为商业等所用。——特此声明!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友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数据载入中,请稍后……
    发表评论
    昵 称: 验证码:
    评 分:
    内 容:
    0/1000)

    提示:Alt+S快速发表

     

    | 关于我们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 服务专用QQ :116539779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1015656481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7-2014 China Mrs.Wu,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301521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