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方便!欢迎您用QQ登录华夏吴氏网 会员区*发表文章   设为首页 繁体中文 用户登录 我要投稿

 | 首页 | 资讯 | 图库 | 社区 | 祝福 | 故事 | 企业 | 书籍 | 网建 | 纪念馆 | 手机站 | 
您现在的位置: 吴氏网 >> 资讯 >> 文籍 >> 随笔 >> 正文
从“遇港而停遇周而歇”到“逢怀则止遇会则藏”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0-1-6           

从“遇港而停,遇周而歇”的道士 至“逢怀则止,遇会则藏”的惠能

---------------佛道交会而成中国禅宗(栽松道人之弘忍与僧俗同名的慧能所传承的中国禅宗)

   

一、禅宗一祖到四祖

菩提达摩生于南印度,婆罗门族(雅利安人),出家后倾心大乘佛法,自称佛传禅宗第二十八祖。

   

公元520年,达摩自印度航海来到广州,从这里北行至金陵(今南京),和梁武帝问答,认为梁武帝即位之后的建寺、写经、度僧、造像,是有为之事,不是实在的功德。梁武帝不能理解,达摩即渡江进入魏国,到达洛阳,达摩看见永宁寺宝塔建筑的精美,自言年已150岁,历游各国都不曾见过,于是口唱南无,合掌连日。之后,达摩游嵩山少林寺,在少室山独自修习,面壁禅定。

   

公元520年,32岁的河南成皋人姬光(与春秋五霸之一的吴国国王阖闾同名,吴王阖闾姓姬,名光,在当国王之前被称为公子光),在洛阳龙门香山跟随宝静禅师学佛之后,给自己取名为神光,来到少室山,立雪断臂,求法达摩。

   

达摩祖师说到:“诸佛最初求道的时候,都是不惜生命,为法忘躯。而今你为了求法,在我跟前,也效法诸佛,砍断自己的手臂,这样求法,必定能成。”达摩祖师于是将神光的名字改为慧可。慧可对达摩说:“我心未宁,乞师与安。”达摩回答道:“将心来,与汝安。”慧可道:“觅心了不可得。”达摩祖师于是回答道:“我与汝安心竟。”慧可禅师听了回答,当即豁然大悟,心怀踊跃。原来并没有一个实在的心可得,也没有一个实在的“不安”可安,安与不安,全是妄想。慧可禅师开悟后,继续留在达摩祖师的身边,后继承了祖师的衣钵,成为禅宗的二祖。

   

公元552年,40余岁的僧璨(史载称之“不知何许人也”)身染重病,以居士身份谒二祖慧可,他问二祖:“弟子身缠风恙,请和尚忏罪。”二祖回答道:“将罪来,与汝忏。”僧璨回答道:“觅罪不可得。”二祖道:“与汝忏罪竟,宜依佛法僧住(既然如此,我已经把你的罪障忏悔净尽了。从今以后,你当归依三宝,过出家人的生活)。”二祖即为他剃发,收他为弟子,说道:“是吾宝也。宜名僧璨。”慧可授法僧璨(佛法原来是不二的,并非在心之外另有一个佛与法),僧璨成为禅宗三祖。以后,三祖僧璨就隐居于舒州皖公山(现即安徽省安庆市潜山县天柱山----古南岳,在天柱山下现有三祖寺。)

   

公元579年,周国(北周)广济升为永宁县(今湖北武穴市,在安徽潜山县三祖寺西南方向约150公里处),第二年(公元580年)的三月初三日己丑(43日),永宁县首任县令司马申之子出生。公元593年,即隋文帝开皇十三年,13岁的司马申之子向禅宗三祖僧灿求法,后受法名道信,26岁时道信被三祖僧灿授以衣钵,三祖僧璨寂于隋大业二年(公元606年),道信成为禅宗四祖。

   

二、禅宗五祖

公元601年,佛教禅宗四祖道信来到了湖北黄梅境内的破额山(在安徽潜山县三祖寺西南方向约100公里处),准备选地建寺。

   

道信从小就听说这山又名黄梅山,黄梅县亦"因山中多黄梅而得名"。没想到黄梅山上的松树居然比梅树还多,一打听才知道,黄梅县名是隋开皇十八(公元598)年定的,早在隋开皇十二年,就有一位"栽松道人"专门到这里来栽松树。

   

当地百姓告诉道信,栽松道人姓祝,出家之前是个既通老庄玄学,又通孔孟之道的学人,又是个拥有万贯家财,娶了三妻四妾,儿孙满堂的富豪员外,只因不堪妻妾子女和世俗事务的百般烦扰,而于59岁那年来到有"湖海大观惟此为最"之称的黄梅山的次峰狮头山前的道教圣地----泰源观出家修道。

   

对于他成了道人后为什么每日栽松不止,则有各种不同的解释,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说法有两种,一是说栽松道人在家排行十八,并被尊为"十八公",而松树的松字正好由"十八公"三个字组成,因此,他便喜欢栽松树希望自己能象松树那样万古长青长生不老;二是说他父亲生了十八男,十八女,他自己也生也了十男九女,有感于子女太多带来的烦恼,他便拼命地栽松树。意思是用这个办法告诫世人,要想今生今世少受苦,就应该少娶妻妾,少生孩子;要想来生来世少受苦,就必须多种树,意为积德行善有好报。因此,栽松道人有一句口头禅是:"要想来世今生少受苦,少生孩子多种树!"

   

道信觉得这个与众不同的栽松道人有点意思,便经常有意无意地与他接触、攀谈:"听说你们泰源观的道人都有很高明的医术,不知祝道长手段如何?"栽松道人说,我们泰源观原名凤桑观,它的开创者是西晋时期的罗致福道长,他于西晋武帝咸宁三年来黄梅县大河铺的狮头山建凤桑观为道场(今观音寨),后因治好了晋惠帝的固疾,而被封为"敕号真人",并赐匾额于凤桑观为"泰源观",其意为平安之源。从那以后,泰源观道长们的医术便代代相传了。

   

道信说:"如果祝道长能够将医术传授给道信,贫僧一定用来为芸芸众生,劫病消灾。"栽松道人说,只要法师愿意学,山人可以白天栽松夜晚传授医术。不过,有道是"大医者医国,中医者医民,小医者医病"不知法师意在医国、医民还是医病?道信笑了笑说:"如果贫僧想借助道长的医术医禅未知可否?"栽松道人觉得道信的想法很特别,便二话没说便同意了。没想到道信不仅因此而成了中国佛教史上唯一的一位"大医禅师"

   

道信也没想到,栽松道人传授完医术后竟然有意舍道从佛,并要求道信将依钵传给他。道信知道栽松道人比自己大三十六、七岁,再加上自己虽然已经受了具足戒,却因还没拿到官府的正式的度牒,不能算是官府认可的正式和尚。便说:"你太老了,精力、智慧都难以担当广传禅法的重任,还是转世再来吧。"道信说:"你只须沿着发源于破额山前的这股清泉一直往前走,然后'遇港而停,遇周而歇'就可以了。"

   

栽松道人沿着四祖寺前的溪水慢慢往前走,黄昏时分在一条大港边看见一名村姑在洗衣服,便问:"姑娘这是什么地方?"村姑说:"这里是濯港。""请问姑娘贵姓?""免贵姓周。"栽松道人心想,这不正好应了那句"遇港而停,遇周而歇"的偈语么?又问:"姑娘,我能在你家里借居一宿么?"村姑说:"可以是可以。不过还得经家父同意才好。"栽松道人却十分认真地说:"只要你同意就行。"说完根本没有到周家去就返回了破额山。

   

那位同意栽松道人"借居一宿"的这位姓周的少女,是周家的四女儿,尚未婚嫁。第二天发现自家门前的樱桃树上,有一颗大红樱桃,便摘下来准备品尝。不料刚送到嘴边樱桃便滚入腹内,并当即有了身孕。在那个时代,少女未婚怀孕是一件伤风败俗的可耻事情。因此少女的父母对她极为厌恶,并把她赶出家门。

   

这样一来,少女便没有了归宿,生活无依无靠,只好过着流浪的生活。

   

误食樱桃怀孕被父兄赶出家门后,周姓少女母子二人是由一老艄翁摆渡相送到黄梅县的长江对岸的九江市,母子二人从九江返回黄梅时,又是这一老艄翁摆渡相迎时,便纷纷猜测:"那位老艄翁会不会是栽松道人呢?"并有好事者专程到破额山去打探究竟。谁知不问不要紧,一问更让人大吃一惊。

   

原来,三年前的那个傍晚,已经栽了九年松树,活了68岁的栽松道人回到破额山后,发现道信已经不辞而别,便于当晚坐化升天了。20多年后,当道信再次回到破额山时,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在栽松道人升天的地方修了座石塔,后来又有人在那里建了个六方形的石亭,将石塔保护起来,即是本文开头的栽松道人塔。既然如此,那摆渡人又是谁呢?答案仍然是栽松道人,区别仅在于此前以为是在俗的栽松道人,现在才知道是升天后的栽松道人。

   

周姓少女白天在村子里给人当佣人,纺线织布,晚上则随便找一家店铺的屋檐底下过一宿。这样过了几个月,她终于生下了那个不明不白的孩子。她自己也觉得非常秽气,不吉祥,于是便偷偷地把孩子扔进了一条脏水沟里。第二天,她去看的时候,大吃一惊,发现小孩却正向水沟的上游漂浮,而且小身子鲜嫩明好,底气好像很足,于是又情不自禁地把他抱在怀里。她暗下决心,不管今后受多大的屈辱,一定要把这个孩子抚养成人。就这样,她带着孩子,沿村行乞,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村里的人都称这孩子为“无姓儿”。

   

转眼间这孩子便长到了七岁。有一天,周氏带着孩子乞讨,在路上遇见了一位出家人。这位出家人就是四祖道信禅师。四祖仔细地端详了一下这个孩子。发现这孩子骨相奇特,感叹道:“这不是个平常的孩子。细看,三十二大丈夫相中,只缺七种,虽然他的相貌不及佛圆满,但是如果他出家修道,二十年后,他必定会大作佛事,能够继承佛法慧命,堪当众生的依处。”

  于是便问小孩:“子何姓?”

  小孩道:“姓即有,不是常姓(我有姓,但不是普通的姓)。”

  四祖问:“是何姓(既不是普通的姓,到底是什么姓)?”

  小孩道:“是佛性。”

  四祖又问:“汝无姓邪(你难道没有姓吗)?”

  小孩道:“性空,故无(姓氏只不过是一个因缘假名,其性本空,所以说无姓)。”

  

四祖听了,暗自高兴,知道这孩子是个法器,于是命侍者来到孩子的母亲身边,请求她答应让这个孩子出家。孩子的母亲想起这孩子的身世以及发生在他上的许多奇奇怪怪的事情,知道这一切都是宿世的因缘,于是痛快地答应了四祖的请求,把孩子舍给四祖作弟子。四祖遂给他起了法号“弘忍”。

  

弘忍禅师出家后,便住在双峰山(破额山),奉事四祖。

   

弘忍禅师的人品、精进和悟性,使他渐渐地成为同道们的学习楷模。道信禅师尚在人世的时候,就有很多人从四面八方慕名而来,亲近弘忍禅师,所谓“四方请益”,“月逾千计”。

   

终于有一天,因缘成熟了,四祖把他的法衣传付了弘忍禅师。弘忍禅师也就成了中土禅宗的五祖。付法的时候,四祖说了一首偈语:“华种有生性,因地华生生。大缘与性合,当生生不生。”

   

弘忍禅师得法之后,不久开法于黄梅冯茂山,又称东山,开创东山法门,手下有十位得意的弟子,包括神秀、慧能、智诜、老安、法如等,其中,又以慧能最为出色。

   

史载:五祖弘忍大师,俗姓周,蕲州黄梅人。据《五灯会元》卷一记载,他的前世是破头山(破额山)中的祝姓栽松道人。

   

三、禅宗六祖

   

惠能,也叫慧能,生于唐太宗贞观十年(公元636年),一说是生于唐太宗贞观十二年(公元638年),俗姓卢氏,母李氏,慧能的父亲卢行韬曾在范阳(河北涿县,北京大兴,燕山)做官,被贬后流落岭南新州(今广东新兴县),并定居在那里。

   

唐代贞观十二年(公元638)二月初八,六祖慧能出生了,出生时整个房间充满红光与香气,一出生就肥头大耳,六祖的父亲非常高兴,第二天想跟乡亲们报喜,第二天早上一打开门就看到长得非常奇怪的两个和尚站在门前双手合十说,恭喜你昨晚添了贵子,我们特意来为小孩起名的。六祖的父亲就觉得奇怪,两个和尚说“上慧下能,就叫慧能吧”。卢行韬是个有读书人,有文化的,他听到和尚给他儿子取慧能,就觉得有涵义的,就问“慧能”怎么解?和尚说,“慧者,以法慧施众生;能者,能做佛事”。说完,两个和尚不见了。自从两个和尚给他起这个“慧能”以后一直到他圆寂,76年都是用这个名,不像现在的出家人出家有一个法号在俗家有一个名,而六祖没有,就一个慧能,僧俗同名,这是比较特别的。

   

慧能三岁时他父亲一病不起,然后就去世了,留下慧能母子俩相依为命,生活很困难。所以六祖没有读书,不认得字。

   

传说约在公元661年,慧能二十四岁左右的时候,有一天卖柴回来,忽闻有人诵读《金刚经》,听后很有领悟,于是决心归向佛门。他问读经人是从哪里学的,回答说是从五祖弘忍处学的。慧能回家把老母生活安顿后,便经一至二个月的旅程,去见弘忍(前世为“遇港而停,遇周而歇”的祝姓栽松道人的禅宗五祖)。

   

公元662, 26岁的慧能拜见61岁的弘忍,慧能在东山寺度过了八个月。一天,弘忍想物色继承人,就把众学徒召集起来,让每人写一个偈,写得最好的就定为继承人。当时弘忍的弟子中,学业最佳、声望最高的,是56岁的神秀。神秀写下一偈:“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弘忍见到此偈后漠然不语,慧能闻声来到廊下,他要求也做一偈,得到许可,于是他高声念道:“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弘忍叫慧能退下,第二天弘忍把慧能叫去,为慧能讲经,又把世代相传的法衣交给他,正式传他为禅宗六祖,并为他的安全着想,亲自送他到江州的渡口,吩咐他离开黄梅逃回岭南,不到必要的时机,不要把自己是禅宗六祖的身份讲出来,免得有禅宗的僧人来争夺。弘忍说:“衣为争端,止汝勿传!若传此衣,命如悬丝。汝须速去,恐人害汝。”慧能说:“向甚处去?”弘忍说:“逢怀则止,遇会则藏”。

   

26岁的慧能带着衣钵匆匆南下,行行复行行,穿山渡水,越岭过林,终于来到了韶州曹侯村地界。在曹侯村,有个名叫刘志略的读书人,看到慧能来到,很器重他,把他款待得好好的。可是,这时慧能初受衣法,南下避难,还没剃度,依然是个在家人的身份。加上人地生疏,又没名气,所以除了刘志略外,当地人都根本不知道慧能为何许样人。刘志略有个姑妈,曹侯村人,出家为尼,名无尽藏。无尽藏最爱读《大般涅槃经》,一次,无尽藏又在庵里窗下读起了《大涅槃经》,问慧能,经里好多生字,你可解得?慧能打柴出身,不识字,就开口说道:“我不识字,只有字来识我,但是这不要紧,关于经里的深奥义理,只管提出来好了,我将为你一个个解答出来,保你满意。” 无尽藏听后,不禁大出意外,不客气道:“斗大的字,不识一个,亏你好意思说,能够为我讲解经中要领!”慧能不慌不忙,出语惊人:“诸佛妙理,非关文字。”无尽藏一听,心想此人出言吐语,非同小可,想来定有慧根。无尽藏知道慧能必是大器,现在又得到乡里耆德的肯定,于是供养慧能。

   

但是神秀在派人跟踪追逐慧能。慧能秘密来到广东怀集与四会一带,隐藏了15年。

   

当慧能走到广东怀集龙头铺子林时,见那里山高林茂,地势偏僻,景色宜人,村民以耕种、打猎为生,他想猎人以杀生为业,又多在山林中出没,是避开敌人追踪的最好处所,于是便找到一个姓叶的猎户家住下来。

   

惠能经过多年的避难藏身经历,亲近下层乡民,对他后来的宗教哲学影响是很大的,如他主张"心平何劳持戒,行直何用修禅"。还认为"下下人有上上智"。其佛教理论都是有中国自己宗教哲学的独特见解。

   

据传,在四会一直流传着六祖慧能点化阮公圣佛阮子郁,阮子郁又点化梁公圣佛梁慈能,相继成佛的故事。现在,四会还有唐朝所建的祭祀梁公圣佛和阮公圣佛的宝林古寺和宝胜古寺。

   

怀会一带民间还流行六祖运用佛法与虎说法、巧捕大蟒为民除害等传说。

 

如果当年慧能潜伏到了越南某地(中国的附属国),那越南该成为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如果当年慧能的潜伏经过云南到了缅甸,那慧能就到了佛祖释伽牟尼走过的地方了(释伽牟尼曾到缅甸古都阿瓦传经)。看来神秀的门徒追得不深,慧能逃得不远,否则也许这个事件更加精彩纷呈。

   

不少学者认为,直至慧能在黄梅接法成祖,慧能还没有受过较系统的佛教理论的浸润。而另一方面,他后来出家弘法所宣示的佛禅机理却又博大精深、系统圆融,《坛经》中所援引的佛教经论,似乎证明他对系统的佛教理论有过研习。这确实让人匪夷所思,能够释疑者也许是慧能在四会避难的这段历练。慧能在四会一带十五、六年,时间不算短,这段时间是慧能参悟佛理的最佳时机:一方面,在曹溪无尽藏处接触到《涅椠经》的妙理,在黄梅五祖弘忍大师为他讲解《金刚经》等,无疑为其创立南禅理论奠下了基础,而在四会的隐藏,使他有充足的时间和神绪来啄磨、消化、吸收这些佛教的精髓。

   

唐高宗仪凤元年(676年)正月初八,38岁的慧能到达广州法性寺(今广州光孝寺)。印宗法师在该寺内讲《涅盘经》之际,“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争论不休,惠能进曰:不是风动,亦非幡动,仁者心动”。印宗闻之竦然若惊。印宗对慧能说:五祖在我临走时,曾口颂一偈:佛祖诞生日,风吹幡旗动,心动万物动,禅宗降临空。这不都是佛的因缘吗?请受弟子一拜。”遂拜为师,由于慧能尚未剃戒,还不算是正式和尚,于是印宗为慧能剃度,慧能成为和尚。这是佛教中少有的弟子为师傅剃度。同时成为中国禅宗的大成者。

   

四、中国禅宗的大成

   

从公元520年达摩登陆于广州,到公元676年慧能剃度于广州,中国禅宗正式开始发扬光大。

   

这样,自称佛祖的达摩(自称第28代佛祖,孤身一人离开家乡印度,到达中国之时,自称己是150岁),良家子弟二祖慧可(与吴王阖闾同名),流浪汉三祖僧璨(姓名籍贯出生年月不详),县长儿子四祖道信(13岁就出家随侍僧璨),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的五祖弘忍(59岁才进入泰源观当道士的栽松道人是其前世),贬于蛮荒之地的官员之独生子六祖慧能(为逃避追杀而当了十五年猎手),这六位大家传承了禅宗这一伟大的文明,光大了禅宗这一伟大文明。

   

六祖慧能是中国历史上有重大影响的佛教高僧之一。陈寅恪称赞六祖:“特提出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之旨,一扫僧徒繁琐章句之学,摧陷廓清,发聋振聩,固我国佛教史上一大事也!

   

在英国伦敦大 不列颠国家图书馆广场, 矗立着世界十大思想家的塑像,其中就有代表东方思想的先哲孔子、老子和慧能,并列为“东方三圣人” 。慧能作为在我国历史上有重大影响的思想家之一, 其思想包含着的哲理和智慧, 至今仍给人以有益的启迪,并越来越受到广泛的关注。

   

 

文章录入:OK    责任编辑:OK 

 我要投稿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吴氏网二维码免责声明: 本站属非营利性纯民间公益网站,旨在对我国传统文化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为继承和发扬祖国优秀文化做一点贡献。所发表的作品有来自本站特约网友个人原创作品,有部分转贴自报刊、杂志、互联网等图文,在此发布作品、留言、评论等请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互联网规则。作品中 所涉及的思想、内容、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如果涉及到您的资料不想在此免费发布,请来信告知,我们会在第一时间予 以删除。全部资料都为原作者版权所有,任何组织与个人都不能下载作为商业等所用。——特此声明!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友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数据载入中,请稍后……
    发表评论
    昵 称: 验证码:
    评 分:
    内 容:
    0/1000)

    提示:Alt+S快速发表

     

    | 关于我们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 服务专用QQ :116539779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1015656481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7-2014 China Mrs.Wu,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301521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