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一束
吴立梅辑
1.吴姓人口占全国汉族人口总数的2.05%,目前约有2700万人,计入海外吴姓,超过3000万人。公安部治安管理局2007年4月统计分析,吴姓处王、李、张、刘、陈、杨、黄、赵之后,位居当今中国人口最多的十大姓氏第九位。
2.吴姓来源有5大支:一为姜姓,黄帝时代以驺虞为图腾的姜姓部落,居陕西陇县姜水旁,有5000年历史;二为分布于河南汝河地区的黄帝裔孙颛顼之子“称”的后裔吴回氏族,有4000年历史;三为姚姓,豫东虞城舜帝之子商均后裔,有3500年历史;四为姬姓,古公亶父泰伯、仲雍之后,吴国灭于越后后裔以国为姓,有2600年历史;五为外族改性,党项族、蒙古族、满族均有集体改姓吴现象,南方外族改姓吴主要发生在明清。(袁义达、张诚《中国姓氏:群体遗传和人口分布》,2002年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作者袁义达为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历任中国科学院遗传研究所室主任、华夏姓氏源流研究中心主任、人类基因组中心汉族遗传多样性研究课题负责人。)
3.吴姓血型占比:O型815万,占33.1%;A型715万,占29.1%;B型707万,占28.7%;AB型223万,占9.1%。上世纪末,内地吴姓总人口2460万。
4.吴姓人口,宋朝约170万,约占全国人口的2.2﹪,排在王、李、张、赵、刘、陈、杨之后,为宋朝第八大姓。明朝大约230万,约占全国人口的2.5﹪,为明朝第七大姓。
5.明代吴姓在全国的分布,浙江为吴姓的第一大省,约占吴姓总人口的19.8﹪,以下为江西14.8﹪,江苏13.3﹪,福建13﹪,这四省大约占吴姓总人口的61﹪;其次为广东和安徽,这两省又集中了吴姓总人口的16.4﹪。
6.以省为单位计,当代吴姓人口主要集中于广东、山东、四川、湖南、江苏、福建六省,约占吴姓总人口的46﹪,其次分布于安徽、浙江、江西和贵州,这四省又集中了吴姓总人口的21﹪。广东为吴姓第一大省,占吴姓总人口的9.2﹪,占该省总人口的3﹪。
7.当代吴姓人口最集中的区域:苏浙赣闽四省、皖鲁大部、鄂东南、粤东、湘北、黔东北、川东、陕南地区,约占国土面积的12.8﹪,吴姓815万,约占吴姓总人口的33.1﹪。
8.当代吴姓人口密度最高的地区为苏皖浙大部、鲁中、赣北、闽北,每平方公里7人以上,中心地区在8.4人以上。(以上第二条开始均采自袁义达、张诚《中国姓氏:群体遗传和人口分布》)
9.辞书收录国内吴姓名人,《中国人名大辞典》764人,排在名人姓氏的第七位。1999版《辞海》115人,1936版《辞海》40人,1988版《辞源》33人。(吴立梅统计)
10.吴姓著名文学家占中国历代文学家总数的1.28﹪,排在第十三位;吴姓著名医学家占中国历代医学家总数的2.55﹪,排在第七位。(袁义达、张诚《中国姓氏:群体遗传和人口分布》)
11.吴姓共有文武状元19人,其中文状元15人,武状元4人。吴姓文状元占知道名姓文状元总人数的2.2﹪,高于吴姓人口占全国总人口2.05﹪的比例。武状元则只占1.42﹪,低于吴姓人口与全国总人口之比。周腊生教授统计,历史上出过的文状元,历朝应有914名,可考其姓或姓名的682名,有事迹可稽者531名。据王鸿鹏、王凯贤等人编著的《中国历代武状元》统计,自唐武则天长安二年(702) 武试开设至清光绪廿七年(1901)武试结束,一千二百年间有案可稽的武状元为282名,数量不及文状元之半。两者相加,有姓或姓名可考的文武状元共有964人。(详见拙文《吴姓状元》)
12.吴姓有文榜眼12人,占已知文榜眼数366人的3.3﹪,高于吴姓人口占全国总人口2.05﹪的比例。吴姓的文探花有12名,占已知文探花331人的3.6﹪,远高于吴姓人口占全国总人口2.05﹪的比例。(详见拙文《吴姓文榜眼文探花》)
13.吴姓郡望有8个:延陵郡、濮阳郡、渤海郡、陈留郡、吴兴郡、汝南郡、长沙郡、武昌郡。(李吉、王岳红《中国姓氏》)
14.吴姓堂号24个:源远堂、至德堂、思敬堂、怡德堂、有秩堂、三让堂、崇礼堂、让德堂、思让堂、均安堂、履成堂、敦厚堂、德让堂、源德堂、树德堂、世德堂、观乐堂、双合堂、思源堂、崇本堂、瑞本堂、听彝堂、种德堂、治平堂。(李吉、王岳红《中国姓氏》)
15.明代东阳4大族:卢、张、赵、吴。(《东阳文史资料选辑》第三辑)
16.清代东阳聚族最盛11族:卢、赵、李、吴、王、陈、张、金、马、杜、韦。(《东阳市志》122页)
17.东阳吴姓人口,2006年底为46311人,列王姓54761人、张姓51357人、陈姓49953人之后居第四位(第五位金姓39234人)。(东阳市志办)
18.当今南岑吴氏约占东阳吴姓人口的1/3,近16000人。东阳市外约2000余人,南岑吴氏共计约18000人。
19.东阳吴姓(单独修谱的)有13族:五代后周入迁的升苏(船山),北宋入迁的灵岳,南宋入迁的南岑、垕堶、盘谷、高城(里厅)、岘荆、高砂、高城(外厅),元初入迁的甘井、长林,明代成化入迁的鸡峰、林口。(《东阳吴文化研究》第三期)
20.东阳吴姓(到祖源地合谱的)有14房派:义乌祥贝分衍的里宝塘,义乌大元分衍的庄口、夏岩、登步楼、新庄、乌门、上马、两头塘、石桥头、杨大坞、坭塘、罗店,永康厚唐分衍的章岩下(新建)、降祥。(《东阳吴文化研究》第三期)
21.南岑吴氏、灵岳吴氏和降祥吴氏、章岩下吴氏共2族2派均系仙居下砾吴全智后裔。而降祥吴氏、章岩下吴氏2派又系吴全智7世孙吴允昭后裔。
22 。南岑吴氏始祖吴芾,《宋史》卷387列传第146的《吴芾传》,不计标点,传文有785字, 另有评述43字。理学家朱熹撰《宋开国公光禄大夫少师谥康肃吴公神道碑铭》,除去标题及署名,不计标点,正文为4163字。(吴立梅统计)
23.截至民国初年,南岑吴氏分衍于东阳者有62个房派,分布在70余个村庄。分布比较集中的乡镇街道为:吴宁街道、白云街道、江北街道、六石街道、湖溪镇、横店镇、南马镇。分衍于省内者有21个县市。(吴立梅统计)
24.科举时代,南岑吴氏出过4名进士、5名举人、275名庠生、66名贡生、195名太学生(以上数据不重复统计)。以上有功名者合计545人,其中入翰林院者2人。而贡生、太学生大多由庠生出身,因此,明清两代,南岑吴氏有庠生(俗称“秀才”)500余人,约占东阳同期庠生总数的二成。(吴立梅统计,详见拙文《东阳南岑吴氏科举中式情况一览表》)
25.不完全统计(资料奇缺以民国为甚),自南宋迄民国,历史上南岑吴氏出过国务委员级官员1人、省部级官员6人、司道州府级官员29人、县级官员27人,共计63人。(吴立梅统计)
26.不完全统计,自南宋迄清末,南岑吴氏出过二至九品官员58人,其中二品2人,三品3人,四品1人,五品6人,六品21人,七品5人,八品14人,九品6人。(吴立梅统计)
27.南岑吴氏男性平均代距,自1世至31世,最快的平均26.47年,自5世至24世,居中为30.68年,最慢为37.5年。(吴立梅统计)
28.清代和民国时期,东阳县城6大族,依次为:南岑(南街)吴氏、岘西(西街)杜氏、东眷(梓城)韦氏、木香(东街)李氏、托塘(里托)张氏、双泉(潼塘)徐氏。知县或县长莅任,必先拜访6大族的族长。
29.南岑吴氏在旧时城内宗祠4座。元房宗祠在黉门前右侧南街丁字路口;贞房宗祠在长生路7号,民国时期为广益小学所在,解放后为商业局所在;义房宗祠在南街47号,现为剧院所在;智房宗祠在后塘沿,腾蛟巷玉池之南,解放后先为公安局所在,后为检察院所在。上述祠址均在红椿巷区域拆迁范围。
30.吴大宗祠在南市路南侧,双岘路西侧。1998年拆毁。自始建至消亡,存在了563年。
2009.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