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祖豪迈(二)
这次高甸吴氏家谱九修族中有识志士就在强烈呼吁一定要在九修家谱中将我们“高甸吴氏系延陵季札的嫡系后裔而非夫差之后”明白无疑地予以凿证。正本清源自然十分重要。其中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回归季札” (八修中有误为夫差之嫌)家族后裔会更加豪迈万分的。季札后世人繁衍发达,宗族日益昌盛,逐渐又分衍出众多吴氏分支,可以说今天吴姓各支多以吴季札为始祖神。
礼让之美德,信义之家风堪称是吴氏家族驰名中外“品牌”了。自吴族开氏始祖泰伯获“让王”“至德”之极誉后,传到吴氏二十代又出现了“三让王位”的延陵季子,而且“季札挂剑”故事更是久传不衰。
据史料载,春秋时代,吴王寿梦四子季札奉使出访诸侯国时,曾北上访问徐国。徐国国君十分喜爱季札身上的佩剑,希望季札以此宝剑相赠,但终未明言。季札明白徐君的心思,因为要出使上国,当时未能相赠。等到出使回来,再访徐君,徐君已经去世。季札悲伤地解下身上所佩的宝剑,把它挂在徐君墓地的树上,然后黯然离去。随从者不解其意,问道:“徐君已死,剑还留给谁呢?”季札道:“留给死者呀!当初我在心里已许诺将宝剑相赠给他了,怎能因为他的死而违背我的一片心意呢?”这个“季札挂剑”的历史故事,成为千古传颂的佳话。
季札是吴王寿梦的小儿子,自幼博学多才,明礼仪,有德行,深受吴王器重,一心想传位给季札。寿梦死后,长子诸樊要把王位让贤于季札,而季札辞谢不受。于是封他到延陵(今江苏省武进县),号称“延陵季子”。诸樊死后,其弟余祭和余昧相继欲传位季札,仍辞让不受。季札继承先祖太伯的高尚品德,三让王位,被后人尊称为“至德第三人”。季札不仅品德高尚,而且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外交家。吴王余祭四年(前544),季札奉命首次出访中原鲁、齐、郑、卫、晋等国,在鲁国观周乐,盛赞中原诸国礼乐制度,并议论天下兴衰大势,颇中时要,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称道他“见微而知清浊”。
说起季札这个人,读者们可能比较陌生。说起公子光,大约很多人都知道。公子光还没有当上王的时候,和从楚国叛逃到吴国的伍子胥勾结在一起,买通了一个有勇无谋的武夫专诸,杀死了正儿八经继位的吴王僚,自己做起了吴王,他就是吴王阖闾。这个季札,和吴王阖闾的爹是亲兄弟。
江阴古属延陵,素有“延陵古邑”之称。清代江阴西城门楼上镌刻“仁让古邑”四个大字,“仁让”即指三让王位的季札,江阴人民世代把季札奉为开发江阴的第一位乡先贤。今江阴申港镇东南的舜过山下,相传就是当年季札“弃其室而耕”的地方。季札墓在今申港镇西南,墓地原有高大的封土,四周筑有围啬。相传孔子为季札题了墓碑“呜呼有吴延陵君子之墓”十个大字,世称“十字碑”。晋太宁元年(323)于墓地建有季子祠,祠庙内原有季札塑像,并有“至德第三人”等匾额、楹联。季子祠历经兴废,抗日战争中被毁。现存十字碑系北宋崇宁年间重刻,后又相继发现墓前石供桌、石香炉及“延陵吴季子墓”碑,现均已复原在墓前。
千百年来,江南人民将吴太伯视为本地的人文始祖,把季札奉为开发江阴的第一位乡贤。元代诗人刘子寰在路过季子祠时写下的“有吴何代无陵墓,万世惟知季子坟”,正是表达了人们对季札这位古代贤人的敬仰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