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方便!欢迎您用QQ登录华夏吴氏网 会员区*发表文章   设为首页 繁体中文 用户登录 我要投稿

 | 首页 | 资讯 | 图库 | 社区 | 祝福 | 故事 | 企业 | 书籍 | 网建 | 纪念馆 | 手机站 | 
您现在的位置: 吴氏网 >> 资讯 >> 文籍 >> 随笔 >> 正文
聚边世恒房的再迁徙
作者:吴金全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8-11-23           

聚边世恒房的再迁徙  

   

原族谱 语:“世桓公乃西庄公之长孙,南源公之长子也。公常在佛山贸易,因迁其家而居焉。”   

   聚边族谱载:五世祖云朝公生四子(月濂、西庄、清居、敬庄),弟兄合力,始建词堂于张槎聚边坊马祠内。  

次子西庄公设教于张搓,生子曰南源,南源公之四子(德盛、德贤、德政、德清),即八世祖世恒、耳恒、声恒、洁恒也。兄弟四人,其中三人均出外贸易,世恒公去了佛山,而声恒公和洁恒公去向不明,只有耳恒一人留在张槎聚边务农。  

当时张槎堡属南海64堡之一,不属于佛山管治,位于佛山堡的西北角,与富民铺为邻,与佛山同饮一江水。为了抵御洪水的侵犯,“兵来将挡、水来土堰。”佛山人民很早就利用筑堤围垦农田,这些围起来的堤,我们习惯称之为“基围”。  

佛山早在北宋真宗年间,在佛山涌的对岸就有 罗格围,当时“堤高不满五尺。”至元朝英宗年代,有扩大范围及加高培厚,当时堤长六千余丈,围内居民一十六乡,捍卫面积四百余顷。北宋徽宗年间,在南海县境内修筑了最大的基围桑园围。该围经历代的维修加固,到乾隆59年间,基围长达14772丈,捍卫面积1842顷。南宋年间,又修筑了佛山基围存院围,围内四十余乡,田园数百万亩。这些堤围为佛山的经济发展创造了条件,而张槎堡也正位于存院围的保护范围内。  

由于修筑堤围,抵御了洪水,但堤围内原来就有许多低洼地,在筑堤时,挖土培基,在基围附近又形成了许多新的低洼地,如何充分利用这些低洼地,于是,在最早的围田区内,人们创造出一种独特的土地经营方式基塘。人们将洼地挖深为塘,并将余土培高塘基,塘内养鱼,基上载种果树,称为“果基鱼塘。”  

其后,由果树改种桑树,桑叶可以喂蚕,蚕屎可以喂鱼,塘泥可以肥桑,而且蚕茧造数多,生丝商品档次高,生产资金周转快,其利高于种稻数倍,因此,“桑基鱼塘”又代替了“果基鱼塘”。甚至掀起了“弃田筑塘、废稻树桑”的热潮。所以,我听前辈老人常说:聚边世恒和耳恒两房人,耳恒房族人留在聚边经营“桑基鱼塘”,而世恒房族人则去了佛山栅下大塘涌元宝蜡烛生意。  

佛山栅下,原有宋朝设立的临海炮台,四周围以土垣,内设石炮眼三方。宋朝并在此设有市舶提举一官。根据珠江三角洲成沙范围示意图(至960年止)来看,当时佛山正处在离海口不远的大沙洲上,地当海舶必经的要冲。宋代在此设临海炮台和市舶提举官应该是理想的地点。  

佛山自古以来,水道纵横,河涌交错,沿佛山涌的栅下、祖庙与汾水铺成为了佛山的三个商业中心点,三足鼎立,而祖庙以祭祀中心为主,其中,以栅下发展得最早。怪不得我们的八世祖世恒公早早便到栅下大塘涌做生意,大塘涌又是栅下的主要商业区。

大塘涌过去是佛山栅下的主要商业中心区,上述的宋代设置的临海炮台和市舶提举官,就是设在大塘涌,根据历史资料:1655年,(清)顺治十二年,海贼流窜至栅下铺劫掠,乡兵迎击,杀数十人。在栅下铺建龙母庙。1742年,(清)乾隆七年,在栅下铺(今城区普君北路)建文塔,又名文昌阁1744年,(清)乾隆九年,在栅下铺建汾江义学 1767年,(清)乾隆三十二年, 由深村、登洲、甘溪、石啃4堡共同在栅下铺建造平政桥。使大塘涌不仅是商业中心,也是文化和交通的中心。  

如前所述,随着佛山的中心地位开始日渐式微,粤汉铁路的建成通车,加上佛山涌的淤浅日益严重,航运条件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正式宣布了佛山完全失去充当中心市场的地位的同时,栅下大塘涌也失去了它昔日的光彩。特别是经历了抗日战争的一段浩劫和苦难的历程,昔日繁华的大塘涌,早已被边缘化、被人遗忘了。原住在栅下大塘涌的吴姓族人,大多已移居佛山市区或港澳,以至海外各地。  

不过,当你旧地重游时,还可以找到它过去的一些蛛丝马迹。 从普 君墟普君南路入新风路尾,至佛山党校,就是大塘涌路段的开始,在这里,依稀还可以看到大塘涌的旧影。再往前走,一条新建的文华北路,把大塘涌又分成东西两截,在文华北路段。

    穿过文华北路,进入大塘涌,许多旧宅还挂着大塘涌的门牌号码,同样保留着旧有的影子。过了敬老院,走到水闸处,道路呈Y型,往左走,前面是昔日的“米艇头”、“鱼栏”、“烧灰路”、“文塔”和“炮台”了;往右拐,则是“天后庙”、“平政桥”和“龙母庙”了。  

我曾怀着“寻幽访古”的心情,先往左走,发现一间房子的门牌写着“米艇头2号”,“米艇头”是大塘涌米市的码头,过去从西江运来的大米就在这里上落,米市成行,碾米机声隆隆,今天,已经是“门前冷落车马稀”了。根本再找不到一间米铺和一部碾米机了,有的只是菜地和青草。也许,再过几年,门前的“新风路”道路开通后, “米艇头”也将成为历史陈迹了。大塘涌的“鱼栏”更是无影无踪,椐我的叔辈说,“鱼栏”曾是我们太祖“吴时和堂”的发财故地。“烧灰路”说的是烧石灰的路,过去灰窑林立,现在灰窑、文塔和炮台也早已绝迹了,只有一条又窄又脏的大塘涌还在。  

回过头来往平政桥去,现在它是忠义路横跨过大塘涌的一条钢筋混凝土公路桥,按现代来讲,是一条很普通的桥,但在过去,建一条这样的桥,已经算是了不起的了,要由深村、登洲、甘溪、石啃4堡共同筹资兴建,并且记载在南海县志里呢。  

栅下大塘涌从繁荣到衰落,认证了“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的发展规律,环境变了,时代变了,地位也会发生变化。君不见,昔日的帝王之都:西安、洛阳,怎比得上今日之北京、上海。

   

   

   

 

文章录入:吴金全    责任编辑:admin 

 我要投稿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吴氏网二维码免责声明: 本站属非营利性纯民间公益网站,旨在对我国传统文化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为继承和发扬祖国优秀文化做一点贡献。所发表的作品有来自本站特约网友个人原创作品,有部分转贴自报刊、杂志、互联网等图文,在此发布作品、留言、评论等请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互联网规则。作品中 所涉及的思想、内容、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如果涉及到您的资料不想在此免费发布,请来信告知,我们会在第一时间予 以删除。全部资料都为原作者版权所有,任何组织与个人都不能下载作为商业等所用。——特此声明!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友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数据载入中,请稍后……
    发表评论
    昵 称: 验证码:
    评 分:
    内 容:
    0/1000)

    提示:Alt+S快速发表

     

    | 关于我们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 服务专用QQ :116539779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1015656481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7-2014 China Mrs.Wu,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301521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