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方便!欢迎您用QQ登录华夏吴氏网 会员区*发表文章   设为首页 繁体中文 用户登录 我要投稿

 | 首页 | 资讯 | 图库 | 社区 | 祝福 | 商城 | 企业 | 书籍 | 网建 | 纪念馆 | 手机站 | 
您现在的位置: 华夏吴氏网 >> 资讯 >> 文籍 >> 论文 >> 正文
老子尚德 以德养道
作者:雷定国    文章来源:ddwu.net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5-10-4           ★★★
 

现今流行的老子《道德经》,老子原作实为《德道经》,表示老子尚德,以德养道,得道至真。从长沙马王堆出土文物中,对此可见一斑。可见老子的《德道经》,也是长沙王吴芮所读的老子五千言。而且,老子生活于约公元前571年至公元前471年之间的楚国,他目睹了公元506年吴王阖闾率吴国三万军队灭楚争霸的全过程,也目睹了公元前471年吴王夫差被越国军队围困于苏州三年之后国灭身亡的全过程。或许,老子晚年对于《德道经》的写作,也是因为老子看到了春秋吴国的兴衰而悟出的道理。

吴王灭楚之事发生的前十年,公元前516年,周景王的庶子姬朝杀周景王的长子周悼王姬猛,姬猛的弟弟继位后为周敬王,周敬王请兵于晋国攻击姬朝,姬朝失败后,携周朝图书馆内的全部典籍奔楚。史称王子朝之乱。做为周朝“守藏室之官”的老子,也许此时也随着这些书籍而随王子姬朝来到楚国。而吴王阖闾灭楚之后,吴国军队骋驰纵横于楚国大地之时,老子也许看见过吴国军队的身影,但吴王阖闾包括当时正在军中的孙武子与伍子胥,不知道有没有想过,要将这批书本典籍搜罗起来而带到吴国,用以充实发展吴国的文化。否则,争战只为土地金银,实在可惜。当然,这个时候,老子的《德道经》五千字应该尚未成书

孔子尚礼,以礼致德,称吴泰伯周文王为至德,称乡愿为德之贼,而老子尚德,认为礼为道之贼,而老子对吴泰伯与春秋吴国如同对其它历史人物与事物一样,都未加提及,不过史载孔子对老子推崇有加,佩服得五体投地。

 

以下是 《道德经》与《德道经》辨析一文的摘录。

全文在当代吴氏网 http://ddwu.net/dwu/forum.php?mod=viewthread&tid=476&extra=page%3D1

 

《道德经》与《德道经》辨析(摘)

雷定国

《老子》—书在当前存在着两种版本系统,一种是《道经》在前《德经》在后的《道德经》系统,即唐宋以来流传下来的通行本;另—种是《德经》在前《道经》在后的《德道经》系统,即以出土文物为依据的帛简本。两种版本的作者都是老子,但在篇序上却截然不同,经文中也有许多异同之处

1971年至1974年,长沙市区东郊浏阳河旁的马王堆西汉古墓先后被挖掘。据考证,墓主埋葬于公元前2世纪,是西汉初期长沙国丞相利仓的夫人,名叫辛追。“千年不腐女尸”的发现,轰动了世界。辛追墓发掘后的两年间,在其附近又发掘了两个大型汉墓,一个墓主就是辛追的丈夫——长沙国丞相利仓,另一个墓主则可能是他们的儿子。这三个墓葬被统称为“长沙马王堆汉墓”。长沙马王堆汉墓的发掘,震惊了中国乃至全世界。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三号墓出土的10多万字的大批帛书,是不可多得的历史文献资料。墓中出土的帛书和竹简,不仅有世界上最早的天文著作《五星占》、《天文气象杂占》,还有今所见到最古老的帛书《老子》、《黄帝四经》、医药专著等共有28种,12万多字。从这些公元前160年前陪葬的文物。

古代非常重视陪葬品。在汉代,当时陪葬用的都是最高档的物品,是人间最稀有、最尊贵的,既显示墓中主人公的身分,也是活着的人财富地位的一种象征。因此墓中主人公地位不同,陪葬物品的质量、数量也有差异。而马王堆古墓的主人是长沙国丞相夫人,社会地位在贵戚豪族之列,根据人们共通的丧葬心理及当时的陪葬惯例,其墓中的陪葬品必定是不凡之物,这一点从帛书《老子》的字迹清晰、书写工整、线条流畅、笔法神韵等方面都可以得到充分鉴证。所以墓中保存基本完好的帛书《老子》,不仅不是“伪造”,而且是无可争辩的实证。

西汉时,造纸业还没有产生,帛是当时最高档的一种编织物,只有富贵人家才会有。能将《老子》一书写在最高档的帛织品上,在当时是一件极为庄严神圣的事情,所选的经文版本必定是当时最真实、最可靠、最有权威的,书写者也必然是当时有造诣的书家名流,绝不会是低水平抄写者的随心所欲之作。同时,中国的文化典籍,历经秦、项二火,汉建国时已所剩不多,而古墓主人是西汉初人,死于汉文帝12年,因而古墓中陪葬的帛书《老子》理当是最珍贵的古真本无疑。

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老子》,给几千年来的老学研究带来了从未有过的光明。帛书有甲、乙两种版本,皆是《德经》在前,《道经》在后。尤其乙本在两篇后分别有“德”、“道”二字,明确分出篇名。

从历史流传的《老子》来看,敦煌藏经洞中发现的老子《德道经》写本,是以《德经》为上卷,《道经》为下卷,不分章。九十年代出土的郭店楚墓竹简《老子》,与七十年代出土的马王堆帛书《老子》为汉文帝十二年(公元前168年)以前的手写本,比敦煌本早八九百年,也是《德经》为上、《道经》为下。这些古版本都与当今社会流传的通行本《道德经》的《道经》在前、《德经》在后,并分为八十一章的次序不同。

就两地古墓考古发现的《老子》一书实物入土时间来看,郭店竹简本成书于战国中期偏晚,马王堆帛书甲乙两本分别写于秦汉之际,敦煌写本《想尔注》则写于六朝,并且保存了汉末时期的面貌,这些版本多被唐代碑刻、抄写本保存流传至今。可见老子《德道经》以“德”前“道”后的篇序是战国以来的真传,敦煌写本、郭店楚墓竹简和马王堆帛书都保持了这个真面貌,因而是研究老子的可靠史料。

不仅如此,先秦韩非子《解老》、《喻老》亦言“德”在前。汉代张道陵《老子想尔注》保留虽不完整,但从中亦可以看出其《道经》为后。因此,魏晋以前的《老子》实为《老子•德道经》。

老子《德道经》“德”、“道”二字的顺序排列,除了有道德本身的内涵之外,而且喻意着明德归道、以德养道的深刻意境,故恢复以《老子•德道经》命名才符合老子淳德归道、全德复道的创作本意。至于宋代以来的《老子》刻本,则大概是沿袭王弼注本而改名为《道德经》,并在篇序、经文句字上多处篡改,注释者更是五花八门,汗牛充栋。

中华传统典籍虽然浩如烟海,但像马王堆帛书《老子》这样古代留存下来的完整实物依据,实乃罕见,能成为唯一较为完整的古代典籍底本的,恐怕也仅有马王堆汉墓帛书和郭店竹简《老子》一书了。因为万经之王的老子《德道经》,是中华民族文化之根,根正才能干直枝壮,才能带动整个中华民族道德根文化大系统的正本清源,从而复兴我们民族的道德文明。

从以上西汉时期马王堆古墓出土的大量文物事实,雄辩地验证了帛书本《老子•德道经》中《德经》在前、《道经》在后的历史原貌。也无可争辩地证明了《道经》在前、《德经》在后的通行本《道德经》是被后人校改了的伪本,而不是真本、原本。至此,自魏晋以来被流传了千年的《道德经》的误名真相大白。

通行本《道德经》篇序的颠倒,在客观上无疑是误导人们先道后德,不去艰苦地修德而进道。这只会起到让人们坐而论道,搞嘴皮子道,永难进真道。

《老子•德道经》全书阐释的关键点、核心点就是“德”。“德”不仅是人类的精神食粮,而且是进道的阶梯;“道”是人类最终必然的归宿。这一根本原理,在历史的长河中永远也不会改变。整个人类在德化回归全道之前的过程中,人生命运的升降浮沉,都因各人的阴我私心与德性之间的相互争战、而表现出纷繁复杂的人生万象。这种个体的矛盾对立统—,又互生互变的组合,就会演绎出一个非常繁复的社会历史演变过程,也导致了人—生运势的不同境遇,决定着人体生命的福禄寿夭,其中的源始因素就在于人们对“德”的态度。

人类的凶祸灾难,都源于失德离道缺德状态,其变化的契机在于人类自身的道德取向。“故从事而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同于德者,道亦德之;同于失者,道亦失之。”(《老子.德道经》第六十八章《同道》)道,始终运用“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的自然状态,调控着人类的前行,这是人类不可抗拒的自然法则。

由以上可知,老子五千文将《德经》置前、《道经》置后的科学道理,反映了天道的自然规律,正像日月东出西落的法则一样,不是人为可以任意颠倒的。通行本《道德经》对德与道篇第次序的倒置,明显地违背了这—规律。

通行本《道德经》对篇序的篡改,完全违背了老子的本意。其结果必然会误导人们只论道,不修德;只讲顺生,不讲逆返;只讲显,不讲隐;只讲空洞的理论,而不能导向人们真实地实践由德识道、进道、修道。这好比引导人们站在山下远望山巅白云,欣赏山峰美景,而不是领引人们去沿着山路攀登,不入实境,只能使人好看而不可及,不能亲临其境,切身体悟大自然的真谛,从根本上阉割了老子“修之身,其德乃真”这个最根本的灵魂。把—部本是指导人们以心身去修德,在实践中体悟、实证德道,逐步完成以德合道的实践过程本末倒置,实际上等于抛弃了由德入道这个“修之身”的金钥匙,而把它变成了—种花瓶摆设。

汉“文景之治”时代,文帝、景帝都以黄老的道德思想治国教民,《老子》也造就了大唐盛世。唐朝的执政者就是采用老子以德治世的思想,创造了当时的世界文明之最。唐朝执政者李世民崇敬老学,自称为老子的后裔,唐玄宗亲自为《老子》作注,制令士庶均须家藏一本。宋代前期的统治者也有尊道的,宋太祖赵匡胤提倡“以文治国”,所以宋代就出现了道教化人物周敦颐、邵雍,被奉为“程朱理学”的开山鼻祖。周敦颐的《太极图说》,邵雍的《皇图经世》,都是效法于老庄。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也深受道家的好处。帮助朱元璋打天下的道家人士除刘伯温外,还有江西建昌的周颠,是一位道家神仙类人物,朱元璋每遇困难都要请教他,可惜朱元璋后来把道家学说的治世之用都忘了。

纵观中华民族的发展史,从上古时代的人文始祖,一直到宋代,可以说是一个以道德为主导精神主理东方社会、道德精神明显作用于中华民族的历史时期,老子《德道经》中所蕴涵和延续的道德文化乳汁长期滋养着中华民族。

中华的历史就是—部道德文化史,历史的经验反复验证了,有道德则民族昌盛,离道德则社会动乱。中华上下数千年,用道德精神剖析历史的变迁,充分验证了这个真理。

通行本《道德经》历经二千余年,特别自唐宋以后,经过历代的流传、整理与诠释,各种版本辗转传抄,彼此承讹袭谬,误导社会颇深。

《道经》在前的通行本《道德经》与《德经》在前的《老子•德道经》,这两种版本不仅是前后次序的错位问题,似乎只是道前德后与德前道后的差异,其中被倒置了的由德进道的次序,却是—个翻天覆地的变化,是一个很大的误区。

两千五百年前的老子,正是看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走向,在他西行离去之际,应函谷关守吏尹喜之求,撰写了五千文,其本意在于教导后人要认识德道的重要性,已经离道失德的人类要复归到道境,返本归根,就要贵德、重德、进德、守德、持德、行德,最紧要的是从修德开始,以德滋养心身,修心修德,由德进道,修德合道,通过修心、修德、修性、修命,逐步修补性命中已经缺失的道光德能,使之充盈饱满,光透心身内外,由—个凡躯俗心,修证到圣人、至人、真人之境,才能真正实现天人合一,达到返朴归真。这是老子为后世指出的—条光明幸福之路,虽然是一条逆修之路,却是—条唯—正确的必经之路。

通行本《道德经》颠倒了《老子》的篇序,这一颠倒就是两千年,误导了一代又一代人。也导致了历代学者不明老子本意,在传抄、注释中以讹传讹,所注也必然是经文内容皆同流,区别仅限于衍文说句或遣词用字的些微异同。

 “未修身前莫解经。”此乃真实不虚的至理名言。—部《老子•德道经》,以“德”字贯穿始终,既言明 “德”字的精神品格内涵,也阐发了“德”的物质特性,同时揭示了做人的道理,阐明了修真的科学方法论;

“德”是道的延伸,对道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道的精神与物质,都是通过德来体现的。要修德进道,首先要识德、知德、明德、贵德、守德、行德、累德,当德修到品格升华、五德能量俱足之时,便是德性圆明之日;德性圆成之日,也就是合道、了道之时

通行本《道德经》将《道经》置前、《德经》置后的重大篡改,是社会离道失德后的历史变异性产物,是不识真道者的盲为,是对老子由德进道本意的无知,误导了社会两千年,贻害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子孙,使他们以错解错,误解老子思想,蔽障了后世“修德明道”的坦途,使人们停留在空论大道,不能以德入道、淳德归道。这给我们民族所造成的精神损失是不言而喻的,天地万物皆会为之痛惜!

 

 

文章录入:OK    责任编辑:OK 

 我要投稿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吴氏网二维码免责声明: 本站属非营利性纯民间公益网站,旨在对我国传统文化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为继承和发扬祖国优秀文化做一点贡献。所发表的作品有来自本站特约网友个人原创作品,有部分转贴自报刊、杂志、互联网等图文,在此发布作品、留言、评论等请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互联网规则。作品中 所涉及的思想、内容、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如果涉及到您的资料不想在此免费发布,请来信告知,我们会在第一时间予 以删除。全部资料都为原作者版权所有,任何组织与个人都不能下载作为商业等所用。——特此声明!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友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数据载入中,请稍后……
    发表评论
    昵 称: 验证码:
    评 分:
    内 容:
    0/1000)

    提示:Alt+S快速发表

     

    | 关于我们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 服务专用QQ :116539779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1015656481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7-2014 China Mrs.Wu,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301521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