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在乾隆四十三年(1778),这篇文天祥撰《跋吴氏族谱》(图1),就巳经明确记载在《四库全书》的《文山集》中。清乾隆(1711-1799)皇帝亲自为这本集写诗《御题文山集》,详校官吉士 臣 李传熊,主事 臣 吕云栋覆勘,专人手抄本。可见特别重视这位历史人物的著作。最为珍贵的藏本文渊阁《四库全书》,现存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内。因此,这篇文天祥撰《跋吴氏族谱》手抄本及其原始史料,都应该证明了它是有较高可信度的原文。
然而,本月11日,湖南《红网》以《苗乡“吴氏族谱”中惊现文天祥跋序》为题,报导通道侗族自治县锅冲苗族乡,意外发现了占字村《吴氏族谱》中印有南宋民族英雄、著名诗人文天祥跋(见图2)。这一“惊现”引起新闻效应,使许多网站如新浪网、网易、湖南吴氏网、华夏吴氏网等的转载。我阅读这则消息,眼前一亮,但“惊现”过后,却“惊奇”地发现:在七年之前,即2008年11月,以《湖南通道发现南宋文天祥墨迹》为题,出现过类同的新闻报导(见图3)。我把这两篇报导与《文山集》中的文天祥撰《跋吴氏族谱》作对照与考证,发现了对原文有“修补改”。于是人们会问,这本苗乡《吴氏族谱》中的文天祥跋的可信度究竟有多少?应该如何辩析。
我阅读过美国犹他州家谱图书馆(Genealogical Society of Utah)吴氏的全部文献,知道大部分有关文天祥跋序的文献之可信度都较低,有的是“攀附盛名”之作,是经修谱者、谱匠、谱师等的抄袭造假之作,或“修补改”,或移花接木“借题发挥”之作。
对家谱的跋序的真假辩析,目前学术界没有一个公认的信息可信度评估的方法,人们是依赖现知的各种客观因素、基于经验对信息的可信度作出逻辑性的判断。体现在对信息(如史料、文献等)来源的可信赖性,信息专业的权威性以及专家学者的主观感受等而评价的,故只有相对的准确性。对文献(史料、家谱等)的年代鉴定也是重要的,这只能由科研单位进行测定。笔者只能用原始办法:按原版(现知的认可的跋序原文)总字数与待比照的版本(指需要辩析的跋序佚文)总字数(包括增加,或减少的字数)之比值的百分率,以及对原版内容之改变的严重程度,作出可信度的评估(不包括题款和落款)。下面选录九篇文天祥跋序等文献资料,让我们阅读后,作出粗浅的辩析吧。
对湖南《红网》惊现文天祥跋序的话题,我与几位老友学者进行了交流,都认识到对“跋序”的辩析是重要的思考。由于笔者水平有限,掌握的文献不多,辩析的理据不足,可信度的评估方法落后,我写出本文的粗浅见解,希望我们通过集思广益,共同探讨,有所收获。仓促写稿,必有写得不妥之处,敬请宗亲读者指正。
二、文天祥跋序的辩析
1、《跋吴氏族谱》载自《文山集》
图1、(宋)文天祥撰《跋吴氏族谱》,
载自四库全书\文山集【卷十三~卷十四】65/103/105
跋吳氏族譜 (宋)文天祥撰(筆者點校,供參考)
自魏晉以來至唐,最尚門閥,故以譜牒為重。近世此事寢廢,予每為之浩歎。今觀吳氏譜,源於文禾川之燕市,派於西昌之白沙,自宋興以來,衣冠燦然,蓋升學者二十有二,舉於鄉者五十有七,薦於漕者三,奏於禮部及精究科賢良者九,而特科、恩科、世賞、拜爵者又三十有四人,盛哉,可觀矣!自昔以知力持世功利起家,有道所忌,傳不數世。惟詩書之澤綿綿延延,愈久而愈不墜,赫赫而蹶,孰與循循而至者哉?天下之理,可久者必可大,吳氏代有人焉,其將有尤者出,以其時可矣。
笔者简评:《文山集》中的文天祥撰《跋吴氏族谱》,原文共184字。在曝光230多年来至今,都没有争议,许多专家学者都把它示为“名粹范本”,可信度高的正版。“立此传照”作为凭证。以本文作为“一面镜子”,对照各地家谱中记载的文天祥跋序,从而作出实事求是的辩析是可行的。
2、《吴氏族谱跋》载自苗乡《《吴氏族谱》
图2、苗乡“吴氏族谱”中惊现文天祥跋序 (2015-05-11) 图3、湖南通道发现南宋文天祥墨迹 (2008-11-05)
笔者简评:图3的的作者是新浪博客/《五溪山人的博客》阳国胜,知名度很高的欧阳国胜先生。他写道,“文天祥作《跋》的是第三次修谱;后每次修谱时将此《跋》作为附录刻印;现所见到的是清同治十一年16次修谱时的木刻板印、1985年17次修谱时复印的(见图)。文天祥所作《跋》共64字”,这两篇报导的这段话却完全相同,都误写《跋》共64字,笔者核对应该共164字,但下款“腊郡人文天祥跋”的写法不妥,可能是指“腊月庐陵郡人文天祥跋”。
图2和图3中的文天祥跋,共写少了20字(约11%),增加了4字(约2%)。例如:本文开头,“自魏至唐”就写得不准确,应该是“自魏晉以來至唐”,又例如:把20字“今观吴氏谱,源于文禾川之燕市,派于西昌之白沙”修改为:“今观禾川吴氏谱”,减少了“之燕市,派于西昌之白沙”。这种修补改是不尊重史实的行为,必然影响了文天祥跋的可信度下降。
3、《延陵吴氏族谱跋》载自《涵田吴氏宗谱》
图4、江西-南城-涵田吴氏宗谱[2卷首1卷]2册第1册,1836,73
笔者简评:本文增加8字,减少24字,例如:漏写或删去了“赫赫而蹶,孰與循循而至者哉?天下之理,可久者必可大”,这实不应该的,也使本文的可信度有影响。高明之处是把“知力”改为“智力”,使不少的家谱录入时都采用了“以智力持世功利起家”。但我对落款中的上款“宋度宗咸淳九年癸酉春”感兴趣,因为它与图2和图3中落款中的上款“咸淳壬申宋度宗八年腊(注:指腊月)”是基本一致的,也许是文天祥写这“跋”的时间范围,但为哪地方家谱写的跋序,有待考证。
4、《吴氏先代谱序》载自《黄梅-吴氏宗谱》
图5、湖北-黄梅-吴氏宗谱[5卷首1卷]6册(810页),1886,
笔者简评:本文错漏字或改动较多,例如“二十有二”修改为“八十有六”;“吴氏代有人焉其将有尤者出以其时可矣”修改为“其接踵而起者正未艾也吾将于吴氏伫足矣之”。题款和落款也不符合文天祥的笔法。
5、《原跋》载自《石板桥吴氏族谱》
图6、湖南-长沙-长沙-石板桥吴氏族谱,1934,64
笔者简评:类同的有:江西-廣昌(南豐)-吳氏洪公重修族譜 [不分卷]存3冊-1854等。
把这一段共27字:“愈不隧赫赫而蹶孰與循循而至者哉天下之理可久者必可大吴氏”删除了,使本文可信度下降。
读者必须留意:看到图6上,录入了文天祥《图像原跋》,这篇佚文在《文山集》中是没有的,但有可能在《文山集》完成后,才在民间家谱中发现的。在2013年12月,《新浪博客》发表了吴甄源先生的好文《朱熹、文天祥也兼职?!》,他按关键词“世以谱传而不能以像传”,搜索到有类同这篇《图像原跋》,被15个姓氏刊载在各自的族谱中,并指出:文天祥不可能同時為这么多姓氏族譜寫同一文字內容的譜序(跋),其中必有偽作。吴甄源先生的这篇文稿,我阅读过四遍,每重温一次,一方面使我找到更多(去年,我再找到其它10个姓氏)的“伪作”,另一方面使我愈接近找到“真相”,发现较早版本是在乾隆在世的最后五年间。(不在本文中评论)
6、《吴氏族谱序》载自桃园《吴氏族谱溯源记》
图7、台湾-桃园-吴氏族谱溯源记-157页-1928,26
笔者简评:类同的有:菲律濱讓德吳氏宗親總會50週年紀念特刊-1冊,1959年版,〈毛笔手抄本〉、《中华吳氏大統宗譜》卷首.序,2002年版,72页、毛笔手抄体,427/428页、《安县吴氏族谱》、《龙川县吴氏族谱(谱序篇)》、《中华吴氏大宗谱》等。这是在各地家谱中类同最多的一篇,但是,本文修改得最严重的一段句是:“今观吴氏族谱根源于泰伯季札朔派于兢公宣公千枝万叶缕缕不缺自宋隆兴衣冠蝉联……”。文天祥对吴氏源流以及历史人物的名字记忆得那么清楚吗?
7、《延陵吴氏宗谱旧序》载自无锡《吴氏大统宗谱》
图8、江苏-无锡-吴氏大统宗谱[7卷]40册
1-3册(卷首,卷1)-1951,5
笔者简评:类同的有《中华吳氏大統宗譜》卷首.序,2002年版,23页。本文字谱有转载自《新浪博客》,2014-08,其中本文落款为:大宋咸淳九年大学士文天祥撰,用“大宋”在宋朝是很少用的。全文修改得面目全非,未听闻过文天祥对吴氏世糸的人名点出了19位(尤其后10位)如此熟悉。读者您会相信吗?有造假之疑。
8、《为曾氏族谱序》载自网络版
图9、为曾氏族谱序—南宋丞相文天祥撰
笔者简评:类同的有:《为曾氏族谱序》文天祥,载自《中华文氏宗亲网》,文姓文化等。本文中增加“今观义平曾氏支谱,……十有八人……曾氏之传,代有人焉”等严重改动后,变《为曾氏族谱序》,这是假的。在《文山集》中,文天祥为族谱题“跋”的仅有三篇:《跋吴氏族谱》、《跋彭和甫族谱》和《跋李氏谱》,不可能有内容相仿的跋曾氏谱。
9、《跋吴氏族谱》载自大埔《吴氏浩源公族谱》
图10-1、广东-大埔-吴氏浩源公族谱,1966, 9,文天祥《跋吴氏族谱》
图10-2、广东-大埔-吴氏浩源公族谱,1966,文天祥《跋吴氏族谱》,9
笔者简评:这是在美国家谱网中,只有是吴稼秋将军录用的这篇文天祥跋与《文山集》文天祥《跋吴氏族谱》,基本相同,仅把“功利起家”写成““功利起家者”,多一个“者”字。故可信度达99%,且加上族谱编者按语。
四、结语
这里,听一听名人的论述:
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公元前145或前135~前87?)《史记·三代世表》说:“一言有父,一言无父,信以传信,疑以传疑,故两言之。”(解释:可信的,就作为可信的留传下去;可疑的,仍然作为可疑的留传下去。)
南宋理学家朱熹(1130-1200)曰:“自谱牒久废,源流无据,崛起草野之夫,而求附圣明之后,生长夷狄之部,而僭紊帝王之裔,噫!可慨已!”
南宋状元丞相吴潜(1195-1262))指出,“世之修谱者吾惑焉,有好矜门第而引异为同者,有耀声家势而远附华胄者,有生本寒微而妄注品秩者,又有文自己作讫当路以邀信于后者,有心事莫测口圣贤以垂笔诸简者……”。“口好谈今,多虚少实,志在侥浮,自以为能事”。
近代史学家胡适(1891-1962)说:“家家都是古代帝王和古代名人之后,不知古代那些小老百姓的后代都到哪里去了?”
当代历史地理学家谭其骧(1911-1992)指出:“谱牒不可靠者,官阶也,爵秩也,帝王作祖,名人作宗也。”
古语云:真作假时真亦假,假作真时假亦真。真真假假,假假真真。即使是无限接近真的假,终归也是假的。它反映的是一种社会现象,在家谱中攀附名人现象自古有之,也会以各种不同形式继续存在,屡禁不止,今后仍会有许多类同(或雷同)的文天祥跋序(或其它名人跋序)的惊现。即使真的是老祖宗流传下来的家谱也并不可靠,对于“老谱”的可信度,应以谨慎为上。文天祥(1236-1283)说:家谱“凿凿精实,百无二三”。故此,我们要继续坚持辩析与思考。
让真实的历史警醒世人!
( 本文在《华厦吴氏网》发稿,致感谢!)
作者:吴李才 写于2015-5-28
——————————————————————————————————
附件(与本文相关的链接,供参考)
一、文天祥传载自《宋史》
文天祥,(元)托克托,《宋史》卷四百十八,列传第一百七十七46/49
笔者注:原文共十页,现选录第一至四页,足以证明这位民族英雄永垂历册!载自《四库全书》,本书总纂官 纪昀(别名 纪晓岚) 陆锡熊 孙士毅,总校官 陆费墀,文天祥传的详校官 臣王天禄。
二、乾隆《御题文山集》的原文
御题文山集(宋)文天祥,卷一~卷二,3
御题文山集(宋)文天祥,卷一~卷二,5
笔者注:文山集卷一/二,总校官进士 臣 朱铃,校对官主事 臣 陈墉,塍录监生 臣 陈增。
(清)乾隆《御題文山集》原文
忠義根心莭烈身,宋家終始一全人。文山不獨嘉其藝,題句為師千古臣。
奔波江海竟南迴,一木難支大厦摧。丞相却原入師返,那辭浮語致人猜。
苗李守城入不容,操戈室裏避其鋒。二人設弗狥忠莭,豈免千秋闢險兇。
黄冠如願轉難評,莫若從容就義精。子不知終弟受職,應難地下見其兄。
三、文天祥祠与墓
1、北京文天祥祠
笔者注:北京文天祥祠地处宽街路口北侧的府学胡同。现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 坐落在东城区府学胡同63号,明清两代为祭祀南宋抗元英雄文天祥,将当年文天祥被囚禁的土牢旧址扩大改建而成,至今仍保持明代的建筑风格。
2、江西吉安文天祥陵园
3、江西吉安文天祥墓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
笔者注:文天祥陵园坐落在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区富田乡鹜湖大坑村东北的卧虎山,距文家村7.5公里。走进墓园,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高大的石坊,石坊上镌刻着“仁至义尽”。四个大字,再依次有牌坊、石拱桥、台阶、平台、神道、拜谒台等.神道为47米长,寓意为文天祥走过的不平凡的47年人生路程。神道两旁,翁仲、石兽肃立,青松翠柏成行坐东向西。台阶自下而上为12级、8级、3级,以示文于1283年殉难。陵墓始建于元代至元二十一年(1284),明、清先后重修。1983、1993年,江西省人民政府拔款重建.1987年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成为爱国主义教育课堂。—摘自《文氏宗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