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方便!欢迎您用QQ登录华夏吴氏网 会员区*发表文章   设为首页 繁体中文 用户登录 我要投稿

 | 首页 | 资讯 | 图库 | 社区 | 祝福 | 商城 | 企业 | 书籍 | 网建 | 纪念馆 | 手机站 | 
您现在的位置: 华夏吴氏网 >> 资讯 >> 文籍 >> 论文 >> 正文
以传承泰伯文化为已任——祠堂文化之我见
作者:吴景晖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5-2-17         ★★★★★

中国首次《泰伯论坛》发言稿

以传承泰伯文化为已任

——祠堂文化之我见

广东湛江吴景晖  2014.10.12日于江苏无锡

祠堂文化自古有之。悠悠中华五千年,地大物博,源远流长。祠堂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它的诞生、延续、发展、传承对社会有着重大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甚至对未来都会产生极大的影响。

祠堂文化之所以能与时共存,与时发展,这决定于它本身的内涵。它的凝聚力、影响力经久不衰,与时同步,是由于它符合民意,符合社情。国郡以权为贵,宗庙以声为荣,家庭以财产为重。这基本是一种恒定的的常识。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历史和文化,人类的生命延续形成了世代血缘的关系。吴氏在中华民族这支既古老又文明的体系中,是一支不可忽视的队伍,它有着光辉灿烂的过去和惊世喜人的现在。吴文化博大精深,自然而然它的祠堂文化也同样具有丰富的内涵,甚至还潜藏着巨大的魅力。它对民族学、民俗学、语言学、考古学等方面的研究很有价值。

十几年来,怀着敬祖的热忱和抱着对泰伯文化的热爱(尤其是吴氏祠堂文化)我走遍全国各地,甚至远渡重洋,寻找吴氏先人的足迹。先后参与《世界至德文化研究》《中国吴氏通书》《中华吴氏大统宗谱》的编篡工作,以及世界至德宗亲总会和中国吴氏宗亲总会的一系列重要活动。六次诚谒恢宏古朴昂伟的泰伯庙和泰伯墓。那里的棂星门,古牌坊、仰止阁、归宗碑至今还印在我脑海中。仲雍墓、季子墓、阖闾城、馆娃宫、显得古朴恢宏,令人吊祭怀古,悼思悠悠。近期泰伯墓畔,树木苍郁,归宗碑成林,将形成了更有特色的敬祖宝库,显彰了吴文化的博大精深,为进一步研究泰伯文化营造了一个很好的环境。

历史常识告诉我们,祠堂是由各级各类的“宗庙”演绎过来的,它的性质与内涵随着宗祠的规模和主祭身份以及时势的发展而变化,有的威严甚至逾族及国。

宗祠具有鲜明世俗宗教特点的文化形式,它的内涵是相当丰富和博大的。一间完美的宗祠,它的本身就是神圣的象征,其文化内涵的主体无疑是祖宗同族的血缘关系史。祠堂文化的存在和发展又延申了姓氏的谱牒文化,而谱牒文化又充实了祠堂文化。这样一来,一“软件”,一“硬件”,使祠堂成为神圣不可侵犯的殿堂。祠堂文化的确绝非一般正史和方志所能比肩的。

 

内涵丰富,影响力大

广东吴川市上郭吴氏宗祠,就是这方面的例子。上郭吴氏宗祠是为纪念始祖保金公(1036-1092)大宋银青光禄大夫)而建造的,至今已六百一十多年。根据古书记载:“吴川吴氏,世为望族,宗支藩衍,冠盖相仍,文儒继踵”。迁世祖保金公到吴川以来,忠实继承泰伯高风——延陵季子,谦让开拓,不断进取,以致把吴川建成一片乐土。保金公非常重视文化教育,官满卜居吴川后,创建了“延陵家塾”(私塾)、兴建“读书楼”,将延陵的的教化之风发扬光大,为吴川教育文化开了先河,使吴川境内读书之风大兴。后世英才辈出,均得益一于读书楼的造化。自大宋以来上郭宗祠共出了四名进士、二十八名举人,一百多名贡生,三百多名秀才,还有名仕宦七十六人,获“科甲名宗”之誉。可谓“政德流芳,旌表乡贤”。

往昔文明,无声有形,吴阳吴氏的文化积淀,与上郭宗祠是分不开的,它是古今承传文明,润物无声的载体,又是孕育升化的核心。

吴川上郭宗祠位于广东吴川市吴阳镇(全国历史文化名镇、国家级诗词之乡)上郭村,始建于明洪武丁丑年,占地面积8000多平方米,坐东南向西北,由主宫、中堂、后堂三进七间三天井两四廊以传统的中轴对称和遵规守道的手法,按封建王朝体制标准建造。采用红砖彩瓦石柱樟材。悬山脊峰上雕塑有鳌鱼有六国封相,八仙贺寿,天姬送子等图案。

门堂前为外天井,有左右厢廊及屏风柃杆,左右厢廊前门分别刻有“崇礼”、“敦厚”。墙上有司马迁、范仲淹给吴族的赠言“第一世家”、“至德无名”,此外还有清代状元林召棠、礼部侍郎陈令彬及族内历朝进士、举人等前贤的诗联。由当代著名书法家梁鼎光、陈初生、张桂光、曹宝麟、王梵材、王永华等所书。

门堂前台阶旁设有石鼓、狮子、左右钓鱼台分别刻有“谦让”、“开拓”四个鎏金大字,门堂檐廊左右两根石柱有清状元林召棠撰联:“县未立时先有姓,庙从迁处更扬名”,正门有明成化尚书邱琼山撰联:“庙貌常森光日月,科名捷发振箕裘。”左右门额分别刻有“系传梅里”、“姓著吴阳”正门上门大匾阳刻“吴氏大宗”四个鎏金大字,字体雄厚凝重气势磅礴。此外,天井两旁现为文化室展览厅,陈列吴氏贤人的革命斗争史料和名字名画。

吴氏大宗是吴川吴阳镇吴氏藩衍的历史见证。它展示了吴氏诗礼传承、儒贤相继的风规,为吴氏族人光前裕后,构筑了一个必不可少的平台。

 

内涵质朴,凝聚力强

广东雷州市高雷镇大群村,地处祖国大陆最南端,这里民风淳朴,村民诚实。据雷州府志记载,大群村的吴氏始祖竑公于北宋孝宗淳熙七年(1180年)春,到这里居住,任雷州府通判,右堂别驾,并主事寇准公祠。竑公以后,由于战乱,族谱失传,旷世不载,村民只好以明未清初吴马晖为迁世始祖,立祠敬祭。宗祠建成至今已有几百年历史,由于风侵雨蚀,祠貌残损不堪,大伤风化,目不忍睹。鉴于该祠历史悠久,后裔豪贤,虽然现世子孙只有一千多人,但历史上曾出现:进士一名、举人一名、拔贡四人、贡生五人、知县五人、教谕七人、训导三人。当代团县级四人,厅局级二人,部级一人。基此,今逢盛世,修祠必行。大群村是一个村贫人少的地方,全村一千多人。按修建宗祠的预算需近百万元才能完成。理事会根据当前的实际状况,经过多次研究,采取人丁集资和赞助相结合的原则,广泛宣传发动,使广大宗亲进一步深入了解这一次修建宗祠,是一次敬祖爱宗的传统文化活动。由于理事会以身作则,廉洁奉公,全村积极响应,仅用几个月时间就把本村以及在外工作的宗亲的人丁款全部收齐。与此同时,赞助款也陆续到账。经统计共收人丁款30多万元,赞助款30多万元。在整个修建过程中,宗亲们踊跃参加义务劳动,减少了20多万费用开支,使宗祠在人们满意的眼光里预期竣工。宗祠主体工程完工后,跟着就是传统文化的宣传,从泰伯三让高风到今天吴氏文化的广泛传播,一系列的资料统统用石碑刻于墙上,既蔚为壮观,又有教育意义。让年轻一代了解到吴家的历史,进而激励人们奋发进取,大展宏图,孝敬祖先。

经过一年多的群䇿群力,大群吴氏宗祠终于在2012年落成。在庆典大会上,理事会的理事长深有感慨地说:“大群吴氏宗祠的落成是本村吴氏族人的大喜事。这宗祠既是宗亲的文化娱乐中心,又是构筑和谐社会的平台,它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既可孝敬祖先,又可启迪后人”。

受该宗祠的委托,我为之撰了三副楹联:

大德经天泰伯宗风荣胤胄,群贤展志延陵世泽耀春秋。

门迎紫气四时雅化宜舒志,庭纳祥光百代潜修可耀宗。

祖德巍巍继往开来和世韵,祠曦灿灿光前裕后振家声。

 

热心传承,责无旁贷

十多年来由于学习祠堂庙宇文化,我主持各种祭典仪式30多次,撰写祭祖祝文和诗词50多篇,各款楹联一百三十多副。

如:正根梅里三千载,茂叶粤西五万年。(粤西吴氏泰伯墓归宗碑)

千秋扬至德,万众祭英灵。(2006年无锡春祭泰伯用)

奕叶宗枝归一统,光前裕后惠千秋(世界至德总会用)

艺湛文精千秋扬美德,地灵人杰万世耀美名(吴川吴氏文化楼用)

南拓珠玑泰伯遗风堪裕后,雄踞要塞延陵德泽永光前(广东南雄世界吴氏纪念馆用)

至德永恒同日月,宗谊无价播神州。(世界至德宗亲总会15届(香港)用)

宗情连四海,至德本一家(世界至德宗亲总会16届(香港)用)。

泰伯泽恩荣宝岛,延陵施惠耀春秋。(福建平潭吴氏宗亲会用)。

泰伯高风世代籫缨承德泽,文楼雅化豪贤砺志振家声。(新会文楼吴氏宗祠用)

先贤永耀圣灵地,后裔长欢尧舜天。(海南吴氏祠堂用)

永承祖德繁枝茂叶荣百世,长系宗情砺志同心炳千秋。(福建莆田吴祭祠用)。

源从梅里巍巍至德荣百世,水自延陵滚滚浩恩耀千秋。(遂溪源水吴氏宗祠用)。

桂山粤水遥千里,甲十允孚本一家。(广西昭平吴氏宗祠用)

湖通渤海三千载,源泽延陵五万年。(江西湖源吴氏宗祠用)

水作德源渤海延陵源泰伯,潭容恩泽鉴江梅岺泽宗枝。(吴川水潭吴氏宗祠用)。

追梅里高踪荆蛮雅化,历春秋至德文明潮生(浙江平阳泰伯祠用)

本人故乡近年建了一个小祠堂,占地面积只有二百多平方米。原祠堂由于时久失修,完全荒废,重建的祠堂只能在原基础了构成,总费用不足十万元就建好了。面对这一小祠堂,如何使它具有一定的凝聚力和影响力呢?经过理事会的再三研究,我们以丰富的内涵补充外表的不足。古人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要做到“名”,首先要把吴氏的始祖泰伯公请入来。于是乎,我们花了二万多元,用石碑刻制了泰伯肖像以及吴氏的相关历史资料,让泰伯文化使整个祠堂琳琅满目,四壁生辉,宗亲们可以从石刻上找出自己的世系,明白自己的祖源和相关历史,无不欣慰。能把一个庞大的吴氏家族的历史浓缩在一个小祠堂里,的确令人肃然起敬。

这间小祠堂,自建成至今,八个年头,已超过二十多个团体前来参观,有的甚至把相关资料记载回去,以便学习。这实际上也是传统文化的互相交流,加强宗亲之间友谊,促进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的合作。无论对吴氏家族或对整个社会都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当前,以习近平同志为首的党中央正在昂首阔步不断深入改革开放,重挙出击,反腐倡廉。与此同时,一个研究国学的浪潮正在广泛地掀起,人们渐渐地从“文革”浩劫的极左思潮中苏醒过来,对优良的传统文化表示了极度的渴求和珍惜。无疑地泰伯的至德精神(文化)正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谦让、开拓、和谐、发展”的主旋律响彻云霄。作为泰伯的子孙,如何用泰伯的至德精神深入广泛地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传承精髓,使之与时代同步发展,为社会创造更高层次的文明,这正是我们责无旁贷的任务。

 

文章录入:gohwu    责任编辑:gohwu 

 我要投稿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吴氏网二维码免责声明: 本站属非营利性纯民间公益网站,旨在对我国传统文化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为继承和发扬祖国优秀文化做一点贡献。所发表的作品有来自本站特约网友个人原创作品,有部分转贴自报刊、杂志、互联网等图文,在此发布作品、留言、评论等请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互联网规则。作品中 所涉及的思想、内容、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如果涉及到您的资料不想在此免费发布,请来信告知,我们会在第一时间予 以删除。全部资料都为原作者版权所有,任何组织与个人都不能下载作为商业等所用。——特此声明!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友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数据载入中,请稍后……
    发表评论
    昵 称: 验证码:
    评 分:
    内 容:
    0/1000)

    提示:Alt+S快速发表

     

    | 关于我们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 服务专用QQ :116539779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1015656481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7-2014 China Mrs.Wu,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301521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