勾吴君主世表辨析 ⑶
三、始祖泰伯的生年质疑
按邵雍夏商周年表,“泰伯生于武丁四十年丙申(前1285年)”从表达方式上讲完全没有问题,传统宗谱大都是这样记载的。然而,要证实泰伯确实生于这一年,有几个连带问题恐怕必须找到合理的注脚。凡泰伯生于前1285年的宗谱,记载泰伯至寿梦19位勾吴君主的生年、属相、代差和在位年限大体如下表:
问一:自仲雍至夷吾12代君王代差均为37年,也即12代君王都是38岁时生下的儿子有缘继承王位,12代君王的属相按生肖次序顺延,试问世间有哪个家族遇到如此巧合?偶有代差大于40岁尚不足为奇,但连续十数代人代差均大于36岁则不合常理了,更何况传位于长子是一条原则。还有,自禽处至寿梦6代君王差一点都属了老鼠。这段世表的首创者似乎在暗示世人:只缘考证无果,无奈造假搪塞!
问二:已知泰伯享寿91岁,在位49年,那么登基之年为43岁; 19位君王在位年数总和为629(650)年,寿梦卒于前561年,那么泰伯登基前的42年,加19位君王的在位总年数,再加寿梦卒后的560年,其总和应该是泰伯之生年。然而,42+629(650)+560=1231(1252)年,也就是说,按表中在位1计算,泰伯生于公元前1231年;按在位2计算,泰伯生于公元前1252年。换言之,泰伯若生于前1285年,那么吴国历史是否出现过33—54年处于没有君王的真空阶段呢(1285-1252=33,1285-1231=54)?
问三:能否把“真空阶段“所缺年数分解,用拉长各君王在位时间来凑数呢?请看下表:
从公元前841年到大清王朝结束1700多年历史中,在位时间超过40年的帝王不过寥寥十几位,而勾吴国1—19位君王中已有6位超过40年,如果再分解50年左右的“真空“期,在位超过40年的君王会更多。事实上,当出现一位在位时间特别长的帝王,其前任或后任的在位时间必定会缩短,连续三任帝王在位年数之和很少超过100年,除了勾吴国,中国历史上连续三位帝王在位年数平均值不超过35年。在父终子继的前提下,在位年数是受生育规律制约的。
问四:国家所以要把夏商周断代工程列为“九五”科技攻关重点项目,动用来自历史学、考古学、文献学、古文字学、历史地理学、天文学和测年技术学等领域的170名科学家进行联合攻关,正好说明了排定中国夏商周时期确切年代的必要性。商代后期武丁以下各王,提出比较准确的年代“,这是夏商周断代工程总体目标之一,同理,勾吴国存国年数和各君王的在位年数也应该有个比较确切的表述了。《断代工程年表》中夏代起始时间后推154年,武丁在位年代后推74年,武王伐纣之年后推76年,那么泰伯生年后推多少年最合理呢?
《吴氏大统宗谱》编纂委员会主编吴寿錡宗长对泰伯生年进行了细致的考证,并指出吴国25位君王在位年之和是738年,而吴国存国为771年,缺少33年,提出泰伯生于“公元前1165年丙申”的考证结论,比邵雍年表中武丁四十年丙申(前1285年)后推两个花甲。笔者认为这确实是经得起推敲的。武王伐纣后推76年,吴国君王在位总年缺33年,两者之和已达109年,加上君王传承代差过大的因素,取后推120年是完全合理的,并且干支同为丙申年,不改变泰伯属猴的传统记载。
(未完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