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状元宰相吴潜家传论
在《华厦吴氏网》资讯和图库栏目内,关于福建泉州市吴氏大宗祠的报导很多,其中有一张照片(图1)入目三分,祠堂正厅悬挂的“状元宰相”匾额,为南宋状元宰相吴潜所立,引起我重读了潜公《吴氏宗谱家传论》简称为《吴潜家传论》(图2),感到亲切与崇拜。他阐述的读书之道与吴氏宗谱家传论,千秋传承,万代敬仰,对学习、借鉴、研究、探讨吴文化是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为何读书?高尔基说:“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杜甫曰:“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黄宗羲讲:“学则智,不学则愚;学则治,不学则乱。自古圣贤,圣德大业,未有不由学而成者也。”吴潜家传论介绍给宗亲读者阅读,也作为对《南宋左丞相兼枢密院使吴潜叙》(载自《华夏吴氏网》2014-7-2)一文的补充,并浅谈本人的读后感。写得不妥之处,请读者指正。
图1、福建泉州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吴氏大宗祠
(注:宗祠正厅匾额:宋嘉定进士第一 状元宰相 吴潜 )
一、吴潜《吴氏宗谱家传论》
图2、《宋许国公复修源流世谱》第16-2和17-1页(微缩版页数 下同)
—载自Genealogical Society of Utah-wu-ah-jx
吳氏宗譜家傳論
廣州吳銳麟 試分段點校,供參考。
夫讀書,莫若先家傳,治經,莫若先宗譜,家傳之不知詩書乎?何有宗譜之不明,又何有聖人之經哉。葢(注:同蓋、盍)學者之為學,忠孝而已,相門相種,自有祖風,故求忠臣于孝子之門,有自來矣,且為善者,曰“賢”、曰“良”,千載之下,猶將師法,是謂流芳百世者也,豈不可以感發人之善心耶!為不善者,曰“幽”、曰“厲”,雖孝子慈孫,百世不能改,是謂遺臭萬年者也。豈不足以懲創人之逸志耶!試以本譜論之。
後稷、公劉皆以農業而開國,其積德累仁者,尚矣。文王之文,武王之武,經天緯地,綱常百世。自始祖泰伯、仲雍讓德,武王元年,以吳而封之,以世襲其爵,子孫以國為氏也。得姓以來,朝不乏仕,而世有聞人:安定侯驤公(注:57世吳驤)之面折廷諍,以挫奸鋒,可謂忠矣。黜陟使(注:唐朝官名,又叫巡察使、安撫使)君鬱公(注:60世吳君鬱)之剛直,金紫光祿大夫敬宗公(注:64世吳敬宗)之文武全才,彭城郡王仁掌公(注;68世吳仁掌)之開創永業,可謂志矣。下至學士柔勝公之積德累仁,爰民如赤子,政績可謂仁矣。傳來若此者,豈不可為師法者乎?下至於今,菽水之奉橐,內以進者,又豈小哉!奕世名標,不可勝紀,及名聯三鳳,桂折雙枝,父子聯科,叔
姪(注:同“侄”)同榜,忠孝廉秀,聲名燁燁(注:同“烨”,同原文的异体字),其文章事會,有如此者也。
若夫,晴公(注:63世吳晴)之奢侈過度,曜公(注:待查考)之怙勢,是非公論,有所不置,至今歎之然。其生性至孝,閨門整肅,優遊自足,不貪權勢,與其文章葢世,才傑相傳,又皆有大過人者。紂之不善,不如是甚,君子惡居下流,爾殷監交遠足為永戒,葢學者宜,去其可去,取其可取,擇善從之,信可永為傳家良法也。
自心而身,自身而家,而國而天下,循循有敘,可不讀家傳,而先天下之書乎?不知宗譜,而求知聖人之經哉,其為躐等也,甚矣!此後生晚學,心不學古,口好談今,多虛少實,志在僥浮,自以為能事,畢矣問之,則孫不知祖名,子不識父諱,其為罔也,抑又甚矣。聿修之德,無聞負荷之責,誰倚誠非,紹隆世業者也。青氈尚在,祖澤猶存,為箕為裘,尚俟來裔。
景定二年(1261)冬月朔旦(農曆十一月初一)左丞相許國公裔孫潛謹書
二、《宋许国公复修源流世谱》的部分图片
图3—6(含笔者注)按顺序如下所示:
图3、《宋许国公复修源流世谱》第32-1和33页截图
(注:吴潜之先祖63世晴公的文字谱,晴公是吴氏宗谱中记载最长寿的老人,享年129岁,而晴公之子64世敬宗公,享年97岁)
图4、《宋许国公复修源流世谱》 第70页截图
(注:吴潜之孙76世宝儒公的文字谱, 这页是吴潜家谱记载至76世的裔孙,而曾孙77世节泮公世系,另有家谱记载)
图5、《宋许国公复修源流世谱》 第44-1和45页截图
(注:有谱说,吴潜之父柔胜公的生卒年是1154~1224年,与本谱记载不同,有待商榷)
图6、魏徵书赠泰伯公像赞 ,第9-2和10-145页
三、浅谈《吴潜家传论》阅后感
1、家族辉煌与磨砺人生
吴潜是一位励精图治的状元宰相高官,安微宁国县的吴氏三杰分别为吴柔胜(父)、吴渊(三子)、吴潜(四子),父子三人均进士及第,且同为台阁重臣,吴渊、吴潜兄弟先后入相,加上吴潜长子吴璞进士,一门四进士,家族声名显赫一时,成为千古美谈。潜公不攀附权势,忠正睿智,政绩斐然,两次为丞相,仕宦达四十多年,《宋史》有他的本传。
他一生大起大落,意气飞扬的少年得志,感概长叹的晚景凄凉,这样丰富的人生磨砺,成就他在晚年时写这篇家传论的取之不竭之源泉。
2、儒家价值观与家传论特色
吴潜崇尚儒家忠孝的价值观,认知《四书五经》是南宋儒生学子的必读之书。潜公曰:以“夫读书莫若先家传,治经莫若先宗谱,家传之不知诗书乎,何有宗谱之不明,又何有圣人之经哉”为开篇,寄望“青毡尚在,祖泽犹存,为箕为裘,尚俟来裔。”为结语,首尾呼应,语句精练,以理服人,论点明确,理据充分。
吴潜家谱是由他本人(或子孙两代续写)亲笔写的家谱(指时是原本或旧本,或重抄本、重刊本等),世糸由始祖(或始迁祖)1世至写谱人及其子孙世序为止。例如,吴潜家谱记载的是由泰伯1世至吴潜之孙宝儒76世为止,有史料依据。这是我目前看到吴氏宗谱中写得最好的家传论。
3、警醒世人,启智明理
西汉·司马迁《史记·留侯世家》曰:“忠言逆耳利于行”。郭沫若说:“学问是严整的一套,你不能够躐等,也不能够中断。”吴潜在家传论中,指出要告诫、警醒这三种人:第一种动祭乱常,杀戮无辜,这类恶谥,“为不善者,曰‘幽’、曰‘厉’,虽孝子慈孙,百世不能改,是谓遗臭万年者也”。第二种“不读家传而先天下之书乎,不知宗谱而求知圣人之经哉,其为躐等也”。第三种“后生晚学,心不学古,口好谈今,多虚少实,志在侥浮,自以为能事,毕矣问之,则孙不知祖名,子不识父讳,其为罔也”。
他劝告世人,要加强道德修养,廉洁自律,做学问要循序渐进,由浅入深,日积月累,温故知新,都是正确的。
4、正本清源,去伪存真
潜公曰“孙不知祖名,子不识父讳,其为罔也”,家谱中必须“记年”,糸指家族成员的生卒年记载,也是指今人身份证中的“出生”的年月日记载。如果每代人的生卒年记载是准确的话,那么,认知“父子生年差”进行“世序”计算,就不是靠估值了。他从先祖63世晴公(图3)记录到潜公的孙子宝儒公(图4),共计14世的生卒年(潜公未列入,丞相在宋史巳有记载之故),真是令人佩服。现今,我们看到过的家谱、宗谱、统谱中,不记生卒年的现象仍很严重,多少年后就变成了“生卒年不详”,探讨世序还有意义吗?
晚清文史大家平步青说,“谱牒之作伪,古今通病。”家谱中“生卒年不详”现象很普遍,人数众多,难以考究,这一种通病,应该反思吧。修谱者对老谱不能盲目地照搬照抄,而要历史地、辨证地去分析考证,力求做到正本清源、去伪存真,还历史的本来面目。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做一位合格的谱牒文化专家、学者、修谱者。
5、修身为本,先正其心
《大学》曰:“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吴潜承前启后,以修身为本,先正其心,博学慎思笃行,敬业精神,不贪权势,揭示真相,都很值得后人学习和承传的高尚品格,我们缅怀他的历史性贡献。吴潜的丰功伟绩永世长存!
(本文在《华夏吴氏网》发稿, 致感谢!)
作者 吴李才 写于广州《南国书香节》2014-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