苍南对口吴氏初探
《吴氏宗谱》对口连环卷一、卷三(一九九七年版)谱载:“高祖一世纪首书俱详乐清大总谱;曾祖字号生娶卒葬俱在父下;初环公同门有三兄弟次弟玉环三弟文环生卒配氏墓茔俱在乐清大总谱生子三升甫君甫明甫其父香火带来奉祀;升甫行一公于康熙年间耿王乱时兄弟三人由乐邑十一都虹桥南垟居转迁平邑江南十六都对口升报产业遂世居焉配陈氏二生卒俱逸坟在廿六都山前山分定四至东至牛头山西至山峰南至魏厝后高墈北至长河为界生子四;明甫公行三生顺治甲申年正月廿六酉时卒康熙丙申年六月十六申时寿七三岁配蔡氏生顺治辛卯七月初七日丑时卒雍正癸丑年九月廿七日卯时寿八三岁瓦棺合葬本处墩仔生子三养子一;汝凉本姓苏生于康熙癸亥年五月十三日申时卒乾隆丁巳年八月二十日卯时配缪氏生于康熙丁卯年九月廿三日寅时卒乾隆己卯年正月十八日亥时寿其七十三墓葬廿六都南山鼻坐癸丁兼子午分金生子二”。
概括如下:
1. 迁入苍南时期为康熙年间耿王乱(1674)。(即“三藩之乱”1673-1681)
2. 对口吴氏源出乐清虹桥南阳。“乐邑十一都虹桥南垟”有误,“十一都”应是“十五都”, “南垟”即现在“南阳”(《永乐乐清县志》)。
3. 明甫公生顺治甲申年(1644),时已31岁。
4. 汝凉公生于康熙癸亥年(1683),明甫公养子,入苍南9年后出生。
5. “初环公同门有三兄弟次弟玉环三弟文环、生子三升甫君甫明甫”,得出如下结构:
|
文环 玉环 初环
|
明甫 君甫 升甫
乐清《吴氏宗谱》卷一谱载:“①老大房四宅二房(五二页)○孟钟-○玄效、(玄护)、(玄珏)、(玄密)、(玄循)、(玄狎)-○(景谷)、(景野)、(景岸)、(景路)、(景波)、景桥、(景末)、(景磊)-○(廷待)、(廷旬)、 廷傲(生明万历壬寅1602)-○之济、之歌(生明崇祯已卯1639)、之(風易)(生明崇祯辛巳1641)、之和(生清顺治乙酉1645);②老大房四宅三房(五六页)○孟玑(明成化甲午1474)-○玄讲-○景玩(嘉靖戊戌1538)-○廷荫(万历丁丑1577)-○之兰、之總、之肆(万历戊甲1608)、之纵(万历乙卯1615);③老五房(七十页)○孟恭-○玄赤-○景驰-○廷器(万历丙辰1616)-○之韦(崇祯乙卯1639)”。结合上面1、2、3、4、5,推断得出以下:
一、 南阳吴氏第十七世行第“之”字辈与明甫公年龄相仿,本人认为升甫君甫明甫公在乐清总谱应是第十七世,初环玉环文环公在乐清总谱应是第十六世行第“廷”字。
二、 据①,苍南对口吴氏可能在南阳老大房四宅二房前,再据4的结构,乐清《吴氏宗谱》卷一上没有符合的结构,所以在南阳老大房四宅二房后。
三、 据②,苍南对口吴氏可能在南阳老大房四宅三房后,再据4的结构和老大房四宅六房(六六页)○孟武-○玄梅-○(景用)、景绰-○廷龙-○之组、之绶、之□(生明崇祯壬申年1632),符合以上的有老大房四宅六房(六六页)。
○文缙-○余简-○公琴-○安贵-○孟武-(玄梅)、○玄柯、(玄榜)-○景窥、(景櫬)、-○廷圉(初环)、廷困(玉环)、廷圆(文环)-○升甫、君甫、明甫
四、 据③,苍南对口吴氏可能在南阳老五房后,再据4的结构,符合的有老五房。
○文缙-○余寨-(公钦)、○公喜、(公胜)-(安稳)、(安煵)、○安矧、(安会)-○孟恭-(玄赤)、(玄锡)、○玄李-(景骋)、○景駸、○景驮、(景骆)
-○景駸-○廷咈(初环)、廷吁(玉环)、廷嘁(文环)-○升甫、君、明
-○景驮-○廷吷(初环)、廷唁(玉环)、廷喊(文环)-○升甫、君、明
五、 乐清《吴氏宗谱》卷一(二〇〇六年版)将苍南对口吴氏续南阳吴氏老大房四宅四房,可能性不大。
○文缙-○余简-○公琴-○安爵-○孟敬-○玄导-○景练(初环)-○廷棲(升甫)、○廷棫(君甫)、○廷柑(明甫)(六三页)
依据:
a、景练公无同门三兄弟
b、老大房四宅六房(六六页)○孟武-○玄梅-○景绰-○廷龙(万历甲申1584)-之组、之绶(泰昌庚申1620)、之□(崇祯壬申1632)比明甫公早出生。
综上所述,初环公应是乐清虹桥南阳吴氏第十六世行第为“廷”,升甫君甫明甫公为第十七世行第为“之”(《吴氏宗谱》卷一),苍南对口吴氏为乐清虹桥南阳吴氏老大房四宅六房或老五房,最后确认有待宗亲们继续探究。
吴圣科稿
二〇〇七年十一月十九日
附:
根据南屏《吴氏宗谱传序》卷一(民国二十九年庚辰1940)记载:
1、《重修宗谱序》,明崇祯十四年辛巳(1641)(第七页),时明甫公(1644-1716)未出生,升甫君甫公可能已诞生,初环玉环文环公在修宗谱时应载入宗谱,此谱尚存否?便可查苍南对口吴氏始祖为南阳吴氏何房?
2、《重修宗谱序》,清康熙三十七年戊寅(1698)(第八页),时对口吴氏迁入苍南已24年(清康熙耿王乱(1674)时转迁),明甫公已55岁,大凡重修宗谱者多为老辈,虽距上次修谱已隔57年,也应忆起同宗迁徙之情况,故此宗谱也可查苍南对口吴氏始祖为南阳吴氏何房?
乐清虹桥南阳吴氏宗源信息收集
《章吴同派诗》:
始祖源流出望仙,进公八世在莆田。 银青光禄在台地,学士龙图赤壁贤。 北閤田头分有日,杏湾乌岭已经年。 平园燮岭同南閤,南閤图绘两姓联。
吴氏始祖吴进,原居福建莆田望仙桥,“始祖源流出望仙,进公八世在莆田”指明了吴氏前八代世居莆田。进公九世吴陈,号全智,仕至银青光禄大夫,由福建莆田迁居浙江台州仙居田头,“银青光禄在台地”指出吴氏迁徙的开始。“学士龙图赤壁贤”一句指全智公七世吴芾,宋时,官居龙图阁直学士,死后谥号康肃。康肃公生五子,幼子吴深,字仲资,任乐清知县,卸任后,遂定居温州乐清北閤,故而有“北閤田头分有日”诗句。仲资公生二子,次子吴梓入赘北閤陈氏,生一字吴源,仕朝奉郎。源生四子,次子吴谦,亦名吴评。时已至元代。
摘自《浙江乐清南閤章氏初探》章寿发
|
南屏吴氏宗谱卷一 |
|
|
|
|
馥公(第二世) |
|
|
|
旧讳谊后改讳馥字直香号灵九别号云麓(乌石族谱载讳□) |
|
登宋绍兴乙丑进士任徽州牧 |
|
|
|
生宋宣和己亥(1119)卒宋淳熙辛丑(1181) |
|
五世孙讳出继南阁章氏再传四世孙 |
|
|
讳纶登明正统已未进士任尚书谥恭毅 |
|
|
《吴氏宗谱传序》卷一(第十页) |
|
|
|
《重修宗谱序》,“千一公传四世出继南閤章氏再传四世而有恭毅公显忠前朝…” |
苍南《吴氏通志》(二〇〇五年版)(92页)
凤江江宅支派
肇基祖君甫公,祖籍乐清县虹桥镇十一都地方。于清康熙甲寅年(1674)因耿王作乱,为避乱南下徙居永加状元桥茶山地方。君甫公膝下三子,长次房仍居茶山,三房帮俊公雍正二年(1725)携锡龙公、锡凤公、锡麟公转迁平阳县肖江渡头。居数年,长房锡龙公又移居江南凤浦渡头,继而又迁居潘家庄。至君甫公五世孙成应公于嘉庆乙亥年冬(1815)移居江处(今江宅)地方建屋三进置办田产。锡凤公移居江西鹤湖。锡麟公仍居肖江渡头。至今历三百三十年,传一十四世,派下子孙昌盛人丁兴旺。象宽公、孟光公、传钰公、家升公移居温州。孟聪公移居鳌江,孟健公移居平阳坡南。
世 |
名 |
生 |
官 |
卒 |
配 |
生 |
卒 |
|
一 |
隐号兆初 |
1098 宋元符戊寅 |
|
1163 宋绍兴癸未 |
程 |
1100 元符庚辰 |
1167 乾道丁亥 |
|
二 |
馥 |
1119 宋宣和己亥 |
1145 宋绍兴乙丑进士 |
1181 宋淳熙辛丑 |
|
|
|
|
二 |
谏 |
1121 宋宣和辛丑 |
|
1185 宋淳熙乙巳 |
|
|
|
|
三 |
渊 |
1134 宋绍兴甲寅 |
|
1203 宋嘉泰癸亥 |
|
|
|
|
三 |
潭 |
|
|
|
|
|
|
|
三 |
山 |
1136 宋绍兴丙辰 |
|
1207 宋开禧丁卯 |
|
|
|
|
三 |
海 |
|
|
|
|
|
|
|
三 |
登 |
1138 宋绍兴戊午 |
1160 宋绍兴庚辰进士 |
1190 庚戌 宋光宗赵暴 绍熙 |
|
|
三 |
高 |
|
|
|
|
|
|
|
三 |
广 |
|
|
|
|
|
|
|
三 |
午 |
1148 宋绍兴戊辰 |
1166 宋乾道丙戌进士 |
1208 戊辰 嘉定 元年 |
|
|
|
四 |
奎 |
1161 宋绍兴辛巳 |
|
1222 宋嘉定壬午 |
|
|
|
|
五 |
璋 |
1248 宋淳熙戊申 |
|
1277 宋德祐丁丑 |
|
|
|
|
五 |
道 |
|
|
|
|
|
|
|
六 |
圣 |
1218 宋嘉定戊寅 |
太学生壬江东屯田使 |
1277 宋德祐丁丑 |
|
|
|
|
七 |
兑 |
1255 宋宝祐乙卯 |
|
1326 元泰定丙寅 |
|
|
|
|
八 |
厚 |
1316 元延祐丙辰 |
|
1382 明洪武壬戌 |
|
|
|
|
九 |
文彬 |
|
|
|
|
|
|
|
九 |
文光 |
|
|
|
|
|
|
|
九 |
文辉 |
|
|
|
|
|
|
|
九 |
文源 |
|
|
|
|
|
|
|
九 |
文缙 |
1359 元至正己亥 |
1444 明正统甲子 |
|
|
|
十 |
◎余简 |
字本行子四女二 |
|
|
|
|
|
|
十 |
余坚 |
|
|
|
|
|
|
|
十 |
余育 |
|
|
|
|
|
|
|
十 |
余昇 |
|
|
|
|
|
|
|
十 |
●余寨 |
次子公喜之三子安矧之子孟恭(老五房) |
|
|
|
|
|
十一 |
公建 |
|
|
|
|
|
|
|
十一 |
公朋 |
|
|
|
|
|
|
|
十一 |
公豁 |
|
|
|
|
|
|
|
十一 |
◎公琴 |
1415 明永乐乙未 |
|
1504 明弘治甲子 |
|
|
|
|
十二 |
安辅 |
1440 明正统庚申 |
|
1480 明成化庚子 |
|
|
|
|
十二 |
安保 |
|
|
|
|
|
|
|
十二 |
安珍 |
|
|
|
|
|
|
|
十二 |
安爵 |
|
|
|
|
|
|
|
十二 |
安禄 |
|
|
|
|
|
|
|
十二 |
◎安贵 |
长子孟武(老大房四宅六房) |
|
|
|
|
|
十三 |
孟敬 |
字从宰号石屏配程氏 |
|
|
|
|
|
十三 |
孟太 |
|
|
|
|
|
|
|
十三 |
孟皋 |
|
|
|
|
|
|
|
十三 |
孟春 |
|
|
|
|
|
|
|
十四 |
玄导 |
字伯迁号龙山配林氏 |
|
|
|
|
|
十四 |
玄遵 |
字伯倚 |
|
|
|
|
|
|
十四 |
玄晓 |
字伯升号思亲 |
|
|
|
|
|
|
十五 |
景练 |
字希龙号奉萱配蒋氏 |
|
|
|
|
|
十六 |
廷棲 |
老大房四宅四房(可能性不大) |
老大房四宅六房廷龙万历1584之次子之绶1620三子之1632 |
|
十六 |
廷棫 |
|
老大房四宅三房孟玑生1474景玩生1538之次子廷荫生1577之三子之肆生1608四子之纵生1615 |
十六 |
廷柑 |
|
老五房廷器生1616之次子之韦生1639 |
|
|
|
|
|
|
|
老五房廷佩生1609之子之欢生1641 |
|
|
|
|
|
|
|
|
|
|
|
|
|
三 |
初环 |
公同门有三兄弟次弟玉环三弟文环,生子三升君明 |
|
1674年迁徙苍南 |
|
四 |
升甫 |
子四汝秀、魁、显、奇 |
|
陈氏 |
|
|
|
四 |
君甫 |
子汝闼升甫明甫派下裔孙所置不涉汝闼之事 |
梅氏 |
|
|
|
四 |
明甫 |
1644 清顺治甲申 |
|
1716 清康熙丙申 |
蔡氏 |
1651 清顺治辛卯 |
1733 清雍正癸丑 |
|
南屏《吴氏宗谱传序》卷一(民国二十九年庚辰1940)记载:
一、重修宗谱序,明洪武十一年戊午(1378)(第一页)
二、重修宗谱序,明弘治六年癸丑(1493)(第二页)
三、重修宗谱序,明嘉靖二十七年戊申(1548)(第五页)
四、重修宗谱序,明万历十五年丁亥(1587)(第六页)
五、重修宗谱序,明崇祯十四年辛巳(1641)(第七页)
六、重修宗谱序,清康熙三十七年戊寅(1698)、(第八页)
七、重修宗谱序,清康熙五十二年癸巳1713 (第十一页)
八、重修宗谱序,清乾隆二十八年癸未(1763)(第十二页)
九、重修宗谱序,清乾隆五十一年丙午 (1786)(第十三页)
十、重修宗谱序,清道光七年丁亥(1827)(第十四页)
十一、 重修宗谱序,清咸丰六年丙辰(1856)(第十五页)
十二、 重修宗谱序,清光绪二十四年戊戌(1898)(第十六页)
十三、 重修宗谱序,民国三十五年(1946)(第十六页)
吴 芾
吴芾(1104—1183),字明可,号湖山居士,仙居县田市镇吴桥村人。南宋绍兴二年(1132)进士,官秘书正字,因揭露秦桧卖国专权被罢官。后任监察御史,上疏宋高宗自爱自强、励精图治。两淮抗金失利,主和派为求偏安一隅,纷纷主张对金退让。芾力排众议,建议高宗亲征,驻跸建康(今南京),“以系中原之望”。隆兴元年(1163),升礼部侍郎。二年十一月,任敷文阁直学士知临安府。十二月,复为吏部侍郎。几经升迁,气质益坚。曾言:为官“视百姓当如父母,视公事当如私事;与其得罪于百姓,宁得罪于上官”。终为权臣所忌,出知太平州(今安徽当涂、芜湖辖境)。乾道五年(1169),以龙图阁直学士告老还乡,修小西湖于后里吴,终日著述。卒年80,谥康肃,墓在县西十里申岙,朱熹为其作神道碑文。著有表奏5卷,诗文30卷,今存《湖山集》10卷,收纂于《四库全书》。
http://djt.zjol.com.cn/05zjtz/system/2005/12/23/006415301.shtml
章 纶
章纶(1413—1483),字大经,号葵心,乐清人,出生雁荡山麓南阁村。8岁入社学,燃枯竹为灯,夙夜苦读,所咏《寒梅》诗:“梅生山谷间,不与群芳异。霜冷雪寒时,清香满天地。”深受塾师章仲寅赞赏,以为将来“必树名节”。明宣德六年(1431)入选府学,知府何文渊留署施教,学养大进。正统三年(1438)中举人。次年上京会试,于途中寓所拾金一箱,坐候失主。春闱连捷,中二甲三名进士,授南京礼部主事。十四年土木堡之变,英宗被俘,于谦拥英宗弟朱祁钰为帝,是为景帝,改元景泰。纶奉召回北京,任仪制郎中。景帝废皇太子见深为沂王,立己子见济为太子,废皇后汪氏,立见济母杭妃为皇后。纶遂于三年(1452)六月进《太平十六策》,建议整肃朝纲、为政得人、广开言路、严明考核、作育人才、守备边境、官吏养廉、端正风化等。次年十一月,皇太子见济死。五年五月,纶上疏陈修德弭灾十四事,主张内官不可干外政,佞臣不可假事权,后宫不可盛声色,并要求复汪后于中宫,还沂王之储位,朔望率群臣朝见从瓦剌赎回之英宗。景帝见疏大怒,立下纶于锦衣卫大狱,榜掠惨酷,血肉狼藉,濒死无一语。天顺元年(1457),英宗复位,下旨释放,擢礼部右侍郎。因不趋附权宦石亨,又和尚书杨善论事不合,改调南京礼部,改就吏部。成化元年(1465),两淮饥荒,奏救灾四事。四年秋,因子元应冒籍事被劾,次年屡疏求罢。未几,复转礼部。温州知府范奎受诬调离,士民三万人哭泣攀留,纶上疏请还以慰民望。生性亢直,不为当事者所喜,任侍郎二十年未升迁。十二年辞官回乡,优游林泉,以诗书自娱。十九年三月二十二日卒,享年71岁。追赠南京礼部尚书,谥恭毅。遗著有《章恭毅公奏议》、《进思录》和《困志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