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方便!欢迎您用QQ登录华夏吴氏网 会员区*发表文章   设为首页 繁体中文 用户登录 我要投稿

 | 首页 | 资讯 | 图库 | 社区 | 祝福 | 故事 | 企业 | 书籍 | 网建 | 纪念馆 | 手机站 | 
您现在的位置: 吴氏网 >> 资讯 >> 文籍 >> 论文 >> 正文
吴姓状元
作者:吴立梅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9-7-14       ★★★★★

吴姓状元

 吴立梅 / 浙江省东阳市第二高级中学 / 322100

 从隋炀帝大业元年(公元605年)始设“进士”、“明经”科试策取士,到清光绪三十一年八月初四日(190592)准张之洞等人当天之奏,下诏“著即自丙午科开始,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各省岁科考试亦即停止”,漫长的一千三百年科举史上,究竟出过多少文武状元?据当代研究状元最力、著述最丰的周腊生教授统计,历史上出过的文状元,历朝应有914名,可考其姓或姓名的682名,有事迹可稽者531名。据王鸿鹏、王凯贤等人编著的《中国历代武状元》统计,自唐武则天长安二年(702) 武试开设至清光绪廿七年(1901)武试结束,一千二百年间有案可稽的武状元为282名,数量不及文状元之半。两者相加,有姓或姓名可考的文武状元共有964人。

那么,吴姓出过哪些文武状元呢?他们的生平又如何呢?由于资料的匮乏或状元本人的事迹不彰,因此很难找到确切的答案。只能根据现有的资料,认为吴姓共有文武状元19人,其中文状元15人,武状元4人。

先说文状元。唐代有2人。

吴师道,生卒年、字号、里居均未详。垂拱元年(685)乙酉科状元。武周时历任仓部员外郎、司勋员外郎、户部郎中等职。《全唐文》收有其贤良方正对策5道。

吴康仁,生卒年、字号、里居均未详。咸通五年(864)甲申科状元。事迹不详。

五代和北宋无。南宋2人。

吴潜(1195~1262)字毅夫,号履斋,宣州宁国人。嘉定十年(1217)丁丑科状元。理宗年间两度拜相,为贾似道所谮且被贾使人毒死于贬所。生前封许国公,贾似道事败后追谥少师。吴潜前后为相十余年,是一位刚直有为的大臣。《中国历代名状元传》载有其事迹。

吴叔告(1193~1265)字君谋,兴化莆田人。端平二年乙未(1235)科状元。吴叔告为人狷介寡合,清廉自守,面呈政见切中时弊。曾知抚州,累迁至大理寺少卿致仕。

辽金元无。明代2人。

吴伯宗(1334~1384)名祐,江西金溪人。洪武四年(1371)辛亥科状元,是明朝开国第一位状元。是科第一原为郭翀,因貌丑被黜。太祖擢伯宗为榜首,见之甚喜,亲赐冠带袍笏,授官礼部员外郎。吴伯宗守志励操,不肯依附右相胡惟庸而被贬凤阳,又两次坚辞朱元璋的任命,被贬金县教谕。洪武十五年进武英殿大学士,次年冬,因其弟荐举人才不实受牵连降职,又次年卒于官。

吴宽(1435~1504)字原博,号匏庵,又号玉延亭主,江苏长洲人。成化八年(1472)壬辰科状元。吴宽守正不阿,品性高洁,官礼部尚书,在文臣中威望最高,由于刘健阻挠,未成宰辅,朝野共惜。卒于官,赠太子太保,谥“文定”。 吴宽工书法,所临怀素《自叙帖》几可乱真,所书《为唐寅求情札》,深得苏()书真谛,为书中妙品。

明代本来应该有3名吴姓状元,有一位因姓名原因丢了状元。嘉靖廿三年(1544)甲辰科,阁臣们拟定的状元是吴情,明世宗一听,说无情之人岂宜居第一。正犹豫时,忽高悬殿幡结成一“雷”字,于是将第三名的秦鸣雷擢置第一,将吴情降为探花。吴情因为和“无情”谐音,白丢了一个状元。

清代7人。

吴鸿(1725~1763)字颉云,号云岩,浙江仁和人。乾隆十六年(1751)辛未科状元。吴鸿及第后历任桂、湘两省乡试主考,粤、湘两省学政。吴鸿品格高尚,中状元后与双目失明的未婚妻成婚。为人端凝平和,衡文极有眼力,喜奖掖后进,惜乎英年早逝。

吴锡龄(1735~1776)字纯甫,安徽休宁人。乾隆四十年(1775)乙未科状元。及第后例授翰林院修撰,次年去世。

吴廷琛(1773~1844)字震南,号棣华,江苏元和人。嘉庆七年(1802)壬戌科状元。历任湖南乡试主考、湖南学政、金华知府、杭州知府、直隶清河道台、云南按察使、代理云南布政使。任上访贫问苦,兴利除弊,颇有政绩。他还是近代最早的矿业实业家。吴廷琛不图高官厚禄,急流勇退。奉召回京后即因病请长假,优游林下二十年。在乡里热心公益,诗文自娱。

吴信中,生卒年不详,字阅甫,号蔼人,江苏吴县人。嘉庆十三年(1808)戊辰科状元。历任豫、粤、鄂三省乡试主考,后升侍读,不久请长假回乡侍奉父母。

吴其濬(1789~1847)字季深,又字瀹斋、哲甫,号吉兰,别号云娄农,河南固始人。嘉庆廿二年(1817)丁丑科状元。历任粤、浙乡试主考,鄂、赣学政,代理湖广总督,湘、浙、闽、滇、晋等省巡抚,关注各地丰瘠及民生。他任事真诚,不畏权势,清操素著。著有《植物名实图考》等,在我国近代植物分类学及本草学上均有重要贡献。

吴钟骏,生卒年不详,字崧甫,江苏吴县人。为吴廷琛的堂侄。道光十二年(1832)壬辰科状元。历官闽、湘乡试主考,闽、浙学政。

吴钟骏家族为苏州的名门望族,据传有术者言吴家“逢壬戌年当发,只是先旺女家”。结果嘉靖壬戌(1562)吴家之婿申时行大魁天下,天启壬戌(1622)吴家外甥陈仁锡探花及第;康熙壬戌(1682),吴家之婿彭宁求中探花,吴家外甥陆桂森中进士。直到嘉庆七年(1802)壬戌科,裔孙吴廷琛始会状连捷。上述诸人都是壬戌科进入三鼎甲或成进士。三十年后,吴钟骏又状元及第。另外,彭宁求之兄彭定求,为康熙十五年(1676)丙辰科状元。吴家裔孙为叔侄状元,吴家之婿为兄弟鼎甲,也属科举佳话。

吴鲁(1845~1912)字肃堂,福建晋江人。光绪十六年(1890)庚寅科状元。吴鲁历任陕西乡试副主考,云南乡试主考,安徽及云南学政,代理吉林提学使。

据商衍鎏《清代科举考试述录》载,康熙三十年原拟吴昺第一,戴有鯕第二,杨中讷第三。康熙帝以书法将吴戴易位,吴昺的状元成了榜眼。乾隆六十年,第一原为刘墉,高宗将其抑置二甲第二,拔吴鸿为状元。这样,清代吴姓状元一失一得,刚好持平。

太平天囯2人。

吴容宽,生卒年、字号、里居均未详。太平天囯甲寅四年(1854)天试状元。事迹未详。

吴镇坤,生卒年、字号、里居均未详。太平天囯己未九年(1859)状元。生平行状不详。

以上为15名文状元。以下为4名武状元。

吴思,生卒年、字号、里居均未详。唐穆宗长庆元年(821)“军谋宏远,才任将帅”科及第,余事不详。

吴三畏,生卒年、字号未详,直隶人。清康熙三年(1664)甲辰科武状元。历任南赣镇城守营副将、中卫协副将,后官至副将。

吴钺,生卒年、字号未详,山东蓬莱人。清道光九年(1829)己丑科武状元。此科道光帝亲定甲乙。吴钺及第后授头等侍卫,余事不详。

吴德新,生卒年、字号未详,直隶东明人。清道光廿七年(1847)丁未科武状元。是科是道光帝为其母后钮祜禄氏七旬寿辰特设的恩科。道光帝依然亲定甲乙,吴德新例授头等侍卫,余事不详。

综观19名吴姓状元,15名文状元中,唐、南宋、明及太平天囯各占2名,清代占7名,五代、北宋及辽金元无。4名武状元中唐1名,清3名,宋辽金元皆无。清代吴姓状元占了吴姓状元的大半,而清代科举的严密规范程度远超前代,且人口急剧膨胀,中状元的难度显然也远超前代。因此,就这个角度而言,吴姓状元的质量是相当高的。就吴姓状元所占比例来说,吴姓文状元占知道名姓文状元总人数的2.2﹪,高于吴姓人口占全国总人口2.05﹪的比例。武状元则只占1.42﹪,低于吴姓人口与全国总人口之比。似可推断吴姓人口具有文强于武的特点。还可发现,吴姓大多聚族居于长江以南,中状元人数明显地随着南方经济文化地位的不断抬升而不断增加。因此,可以说吴姓在科举上具有强劲的势头。有清一代,文状元占总数114人的6.14﹪,武状元占总数109人的2.75,即是明证。

19名吴姓状元,从现有资料看,他们都能无愧操守。而吴潜、吴伯宗、吴宽、吴廷琛、吴其濬诸人,或不图名位、守正不挠,或为政有方,著述等身,颇值得吴姓人引以为荣。

 

参考文献

1周腊生《唐代状元奇谈·唐代状元谱》,紫禁城出版社2002

2周腊生《五代代状元奇谈·五代代状元谱》,紫禁城出版社2002

3周腊生《宋代状元奇谈·宋代状元谱》,紫禁城出版社2002

4.周腊生《辽金元代状元奇谈·辽金元代状元谱》,紫禁城出版社2002

5.周腊生《明代状元奇谈·明代状元谱》,紫禁城出版社2002

6. 周腊生《清代状元奇谈·清代状元谱》,紫禁城出版社2002

7.萧源锦《状元史话》,重庆出版社1992

8.王道成《科举史话》,中华书局1997

9.林白、朱梅苏《中国科举史话》,江西人民出版社2002

10.王炳照、徐勇《中国科举制度研究》,河北人民出版社2002

11. 祖慧《中国历代名状元传》,杭州出版社2005

12.《历代金殿殿试鼎甲朱卷》,花山文艺出版社1995

13.熊庆年《中国古代科举百态》,东方出版中心1997

14.孙自筠《中华状元奇闻大观》,成都出版社1995

15.商衍鎏《清代科举考试述录》,百花文艺出版社2004

16.《中国历代官制》,齐鲁书社2003

17. 周亚非《中国历代状元录》,上海文化出版社1995

18.王鸿鹏等《中国历代武状元》,解放军出版社2004

                                        2008.7.17

 

文章录入:gohwu    责任编辑:gohwu 

 我要投稿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吴氏网二维码免责声明: 本站属非营利性纯民间公益网站,旨在对我国传统文化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为继承和发扬祖国优秀文化做一点贡献。所发表的作品有来自本站特约网友个人原创作品,有部分转贴自报刊、杂志、互联网等图文,在此发布作品、留言、评论等请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互联网规则。作品中 所涉及的思想、内容、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如果涉及到您的资料不想在此免费发布,请来信告知,我们会在第一时间予 以删除。全部资料都为原作者版权所有,任何组织与个人都不能下载作为商业等所用。——特此声明!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友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数据载入中,请稍后……
    发表评论
    昵 称: 验证码:
    评 分:
    内 容:
    0/1000)

    提示:Alt+S快速发表

     

    | 关于我们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 服务专用QQ :116539779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1015656481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7-2014 China Mrs.Wu,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301521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