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方便!欢迎您用QQ登录华夏吴氏网 会员区*发表文章   设为首页 繁体中文 用户登录 我要投稿

 | 首页 | 资讯 | 图库 | 社区 | 祝福 | 故事 | 企业 | 书籍 | 网建 | 纪念馆 | 手机站 | 
您现在的位置: 吴氏网 >> 资讯 >> 文籍 >> 论文 >> 正文
吴曦之变与南宋兵力部署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9-6-8       ★★★★★

南宋川陕战区兵力部署的失衡与吴曦之变

何玉红

(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 甘肃兰州, 730070)

   

[提 要] 南宋在川陕战区兵力部署中, 基于战略防御和节制武将的考虑, 形成兴州、金州、兴元府三大屯驻重心。在具体兵力分布上, 由于吴氏武将集团的影响, 兴州驻军的数量与实力最为强大, 呈现出严重的失衡状态。兴州驻军力量过于强大是吴曦据兴州叛变的关键因素。吴曦叛变平定后, 南宋对兴州军事力量予以分化, 又导致兵力分散和不利于边疆防御的弊端, 体现出南宋削弱地方军事力量与加强边疆防御的两难困境。川陕战区兵力部署的演变,蕴涵着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真实内容。

   

[关键词] 南宋 川陕战区 兴州 兵力部署 吴曦之变

   

[基金项目] 西北师范大学青年教师科研基金项目“南宋西北边防财政研究” (项目编号: NWNU - QN - 06 -16) ; 西北师范大学“知识与科技创新工程”项目(项目编号: NWNU - KJCX - GC - 03 - 02)

   

[作者简介] 何玉红(1977 - ) , , 甘肃民勤人, 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 历史学博士, 主要研究方向为宋史。

   

南宋川陕战区, 其地理范围大致相当于今陕西南部、四川北部、甘肃南部三省交叉地带, 也即以今汉中盆地为中心及其周边地区。南宋人认为, 此地“前控六路之师, 后据两川之粟, 左通荆、襄之财, 右出秦、陇之马”,“号令中原, 必基于此”①。这一地带地理形势独特, 战略地位重要。富平之败, 陕西五路失陷, 此地成为宋金兵力直接接触的战场。和尚原、仙人关等战, 宋军牢牢占据此地, 打破了金人由此入川以窥江南的计划, 捍卫了南宋半壁河山。值得注意的是,南宋川陕战区出现了吴介、吴磷、吴挺、吴曦三代世袭为将, 长期独据一方之事, 并且发生了宋朝历史上少见的武将割据为王的事件———吴曦之变。对吴氏家族及吴曦之变等, 学术界做出了相当的研究②。本文主要从兵力部署入手, 考察南宋川陕战区兵力分布的失衡与吴曦之变的关系,并进一步探讨在兵力部署演变中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实质。

   

一 战略防御与节制武将:

  三大屯驻重心的形成

  南宋川陕战区在兵力部署上的一个突出特点是以兴州、金州与兴元府为三大屯驻重心。对此, 南宋人周南曰:“西蜀之兵, 分为三路。金州当其东, 兴元制其西, 兴州当其北, 各据一面。”①川陕战区兴州、金州、兴元府三大屯驻重心的形成, 体现出南宋在战略部署上的深谋远虑,这源于三地突出的战略地位。

兴州, 治所在今陕西略阳, 是南宋川陕战区的一个重镇, 开禧三年(1207 ) 吴曦据兴州

叛变, 之后改为沔州。兴州地理位置非常重要,在南宋人看来,“蜀号天险, 沔当要冲”, 兴州在防御与进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所谓“进可以瞰秦陇, 退可以蔽梁益”②。富平之战, 宋军大败, 退守川陕交界地带, 有人建议将宣抚司南移至夔州, 刘子羽坚决反对, 认为“宣司但当留驻兴州, 外系关中之望, 内安全蜀之心”, 以此为据点, 坚壁固垒, 观衅而动③。理宗时, 蒙军入侵, 知沔州曹友闻指出, “沔阳, 蜀之险要, 吾重兵在此, 敌有后顾之忧, 必不能越沔阳而入蜀”④。兴州是抵御金、蒙入侵四川的桥头堡。金州, 治所在今陕西安康, 是南宋川陕战区东部的一个重镇。南宋人称“金城外控边陲, 内连巴蜀, 有民有兵, 号为价藩”⑤。

   

金州的重要性体现为两点, 一是直接抵御从北部入侵的势力, 二是连接荆襄与川陕两大战区。先看第一点, 从地理位置看, 金州与金朝接界, “金之为郡, 最系极边”⑥。金州在防御中的地位非常重要, “金州关隘四十余处, 皆系要冲”⑦。时人称, 金州“为西蜀喉襟”⑧, 战略地位尤为突出。再看第二点, 《舆地纪胜》曰: 金州乃“秦头楚尾, 一大都会”。该书引《安康郡志序》曰: 金州“东接襄、沔, 南通巴、达, 西连梁、洋, 北控商、虢。”又引周粹中《漏泽园记》称: “郡当秦、蜀、荆、楚之冲。”⑨ 金州是连接川陕与荆襄战区的枢纽。南宋人曾高度概括金州在川陕战区中的重要地位曰: “边兵不敢窥蜀塞, 至今恃此为金汤。”

   

兴元府, 治所在今汉中市。兴元府是汉中的政治中心, 兴元府的战略地位首先体现在整个汉中的战略形势中。汉中连接关中与巴蜀, 突破汉中, 北上可占领关中, 进而可兴复中原; 南下可吞并巴蜀, 继续南下江东。汉中得失, 干系至大。兴元府自古以来就是战略重镇。北宋之时, 就有人指出, 兴元府“自三代已来, 号为巨镇, 疆理所属, 正当秦、蜀出入之会”; “远通樊、邓, 旁接秦、陇”lw。南宋时期, 兴元府的战略地位更为突出。对兴元府的战略地位, 孙应时曾有如下评价, “井络之墟, 势雄南郑, 文昌所镇, 声动西州”lx; “汉中形势, 号五百里石穴, 而南郑为都会, 盖西蜀六十州之命也”。在与南宋对峙的元人依然看重兴元府的战略位置, 他们称,“兴元形势, 西控巴蜀, 东扼荆襄,山南诸城, 无要此者”

   

三大屯驻重心的形成, 是出于战略防御的需要。对此, 南宋人表述得极为清楚:蜀边阔远, 绍兴分三都统, 屯要地, 听命于宣抚司。宣司旧在利州, 后移兴元, 去关密迩, 临制为便。居则藉其威重以镇抚,有警则命一将东略商虢, 一将西据秦陇, 宣司建上将, 鼓旗直趋陈仓, 恢复之形成矣①。

   

即川陕驻军分为三地屯驻, 和平时可镇抚当地, 战时东出金州, 经略商虢; 西出兴州, 占据秦陇; 兴元府则居中策应。南宋人在勾划三地配合在兴复中原中的重要性时说: “蜀之根本在成都, 而汉中为唇齿。汉中为保蜀之藩篱, 而以陕、陇为近援。守南郑则长安为可窥, 守武兴则陇西为可取。”② 军队分三地屯驻, 便于相互支援, 牵制敌势。如果兴州、兴元府、金州三地共同出兵, “兴州兵可于凤州先出, 据和尚原, 取宝鸡, 下瞰凤翔, 彼必以重兵与兴州兵相缀, 然后以兴元之师直出骆谷、子午谷, 金州军马由商于出七盘, 与兴元之兵合势伺隙”③。三面出击,互相配合。从具体战役看, 也是如此。绍兴十一年(1161 ) 郯湾之战, “初, 三将之并出也,()  复秦州, 捷郯湾, () 政下陇州, 破岐下诸屯, () 浩取华、虢二州, 入陕府, 有破竹之势”④。显示出军队三地分屯在防御与进攻中的战略优势。

   

三大屯驻重心的形成, 还有节制武将的考虑。史载, 绍兴十四年(1144 ) , “川口屯兵十万人, 分隶三大将”, 吴 屯兴州, 杨政屯兴元府, 郭浩屯金州。“时, 和议方坚, 而 独严备, 日为敌至之虞, 故西路兵为天下最”⑤。

   

从表1 可以反映出以下几点: (1) 将川陕战区的军队分为三地屯驻, 分别由三大武将统领。(2) 三地的最高将领均为节度使, 均担任当地的经略安抚使, 均为屯驻地的知州, 官至少师、少保。(3) 三大武将均为都统制, 但军队隶属不一, 其中兴州吴 隶属右护军, 兴元府杨政隶属宣抚司, 金州郭浩隶属枢密院。这就是川陕战区以三地屯兵为基础在统兵体制上的三大都统制制度。“强干弱枝”是宋朝的祖宗家法之一, 防止地方军事力量的强大就是其中的重要内容。川陕战区军队分三地屯驻, 也有此意。将川陕驻军分屯三地, 由三人统领, 起到分散军队力量的作用; 三大将均为节度使、知州、经略安抚使、官至少师少保, 意味着三人从职官、权责、地位等方面均可以相互抗衡; 三大将统领的军队隶属不同的机构, 互不隶属, 同样起到相互制衡的作用。吴 、杨政、郭浩三大将事功卓著, 各据一方, “皆建帅府”⑥。这一人事与战略安排, 对势力强大的吴 势力来讲, 无疑是一个制约因素。在此之后, 三大都统制的具体称号进行统一。史载, 绍兴十一年(1141 ) , 罢岳飞等大将兵权, 各地驻军“称某州驻扎御前诸军。十八年,川、陕军亦如之”⑦。也就是说, 从绍兴十八年(1148 ) 开始, 川陕战区三大将不再以右护军都统制、宣抚司都统制、枢密院都统制相称, 而是以驻军所在州名相称, 分别为兴州驻扎御前诸军都统制、兴元府驻扎御前诸军都统制、金州驻扎御前诸军都统制。自此后一直到吴曦叛变, 在川陕战区一直实行兴州、兴元府、金州三大都统制统兵制度。

   

二 兵力部署的失衡:

   吴曦之变的关键因素

南宋川陕战区吴介、吴磷、吴挺、吴曦世袭统兵, 形成吴家将军事集团。这一集团有两个突出特点, 一是吴氏武将掌握实权, 表现为家族性特征, 所谓“吴氏三世为将, 其族甚大”①。二是以兴州为中心地, 表现出强烈的地缘性特征,所谓“吴氏世领兴州, 积威难制”②。吴氏武将世代掌管兴州兵权, 位高权重。因此, 在川陕战区兵力部署中, 最大特点就是兴州驻军处于优势地位, 金州与兴元府的军事力量无法与其媲美,突出表现出兴州、金州、兴元府三大屯驻重心在兵力部署中的不平衡。“四川大军, 独武兴为多”③, 是时人对川陕战区内兵力地域分布的一个概括性结论。而对川陕战区内驻军战斗力的强弱对比, 时人称“蜀中劲兵, 西路为最”④。这即是说, 不论从军队数量, 还是从战斗力看, 兴州均处于明显优势。“三路之兵, 敌常以兴州为重”⑤。即使是在金人眼中, 兴州的兵力强盛非同一般。事实上, 从南宋初年一直到吴曦之变,川陕战区内的这一兵力分布格局从未发生过改变。

   

先看吴介统兵时的情况。《建炎以来朝野杂记》载, “绍兴初, 内外大军凡十九万四千余,而川、陕不与”⑥。据徐规先生考证, 此处“绍兴初”指绍兴四年( 1134 ) ⑦。绍兴三年(1133 ) 九月庚午, 高宗曰: “今有兵仅三十万, 当更精择。”⑧ 根据以上资料, 绍兴三、四年时, 全国兵力共三十万, 除“川陕不与”, 有十九万四千, 则此一时期吴介掌管的军队人数超过十万, 占全国总兵力的三分之一。绍兴七年(1137 ) 正月十五日, 朝臣提到: “今内外劲兵无虑三十万众。”⑨ 史载, 绍兴九年(1139 )七月,“以行营右护军精兵八万余人”, 三万人分守关隘, 五万人分守陕西lu 。是年十一月, 川陕宣抚副使胡世将上奏提到: “昨吴d 所管右护军七万余人, 控扼川口。”lv 则绍兴七年(1137 )到九年(1139 ) , d 统领军队达七、八万之多, 与全国三十万兵力相比, 仍然占不小的比例。再看吴 统兵时军队的数量。史载:兴州、兴元府、金州三都统司兵, 本曲端、吴d 、关师古之徒, 关西部曲也。端

, 师古继叛, 其部曲皆为d 所有。王庶、刘子羽继在兴元招召流散, 粗成军伍。子羽罢, d 并将之。其后卢立之为宣副, 尚有兵三万余, 立之死, 亦为d 所并, 合是三者,为兵共七万人。d , 胡丞公命其弟 以二万人守兴州, 杨政以二万人守兴元, 郭浩以八千人守金州, d 之中部、选锋二万人分屯仙人关里外。其后,  又得之, 故三大将之兵, 惟兴州偏重者, 此也

   

吴 统率的兴州军队, 经过多次合并, 势力逐渐增强, 成为川陕驻军的精锐所在。绍兴十一年(1141 ) 宋金和议后, 川陕战区的军队分布情况是, “兴州吴 所部仅五万人, 兴元杨政

所部仅二万人, 金州郭浩所部仅万人, 惟兴州屯兵最多, 至二万有奇”。乾道初年, 朝臣提到川陕战区兵力分布的情况: “兴州之兵, 六倍于金州。”① 李心传曾记载乾道年间各地驻军的数量,

 现整理为表2 。表2 统计数字有三点值得注意: (1) 在全国兵力分布中, 川陕战区三大都统

司掌管兵力高达八万八千人, 占全国总兵力的五分之一强。(2) 与各都统司相比, 除中央殿前司兵力达七万三千外, 兴州都统司的兵力居于全国首位, 军队人数比居于第三、第四位的建康都统司、鄂州都统司多出一万多人, 兴州都统司是军队人数最多的都统司。(3) 在川陕战区的三大都统司中, 兴州驻军人数最多, 兴元府驻军人数不到兴州的三分之一, 金州驻军人数也只有兴州的六分之一强一点。兴州兵力的强盛由此可见一斑。吴 统兵之时, 朝臣评论曰:自阜郊界首至于河池, 边面阔远, 路皆平夷, 戍守之兵余七万, 父子西人, 久练可用, 国家以之而守则固, 以之而进取则可以必其成功, 非他军比也②。

   

不管从数量还是从战斗力看, 吴 统领的兴州军队均处于优势。在著名的德顺之战中, 兵力的分布依然是吴 为多, “四川精锐皆属吴 ,吴 精锐尽在德顺”③。至吴挺为兴州都统制时, 史载其“统众六万”④, 另一条资料记载称其“凛然西陲拥兵十万”, “挺之事权, 海内偏重”⑤。而且在吴挺统领兴州军队时, “军中自置互市于宕昌, 以来羌马, 西路骑兵遂雄天下”⑥。淳熙十一年(1184) , 孝宗赐吴挺的御笔中提到,“今蜀门重兵已隶于卿, 次则兴元, 次则金州”⑦。南宋人在讲到川陕战区的三支军队时指出, 由于兴州驻军兵力强盛, “蜀虽名三军, 二军仅当其偏裨”⑧。吴挺所统领的兴州军队, “纪律精明, 号令严肃,士有固志, 人无怨心, 足以宣国威灵, 申守备御者, 必言其师”⑨。兴州兵力处于绝对优势, 由此可见。南宋兴州军事力量的强大, 引起中央与地方权力关系的失衡。对此, 胡宏有一个比喻, “一胫之大几如腰, 一指之大几如股”lu , 这必然引起在川陕战区内中央角色的逐步淡化, 地方军事力量日益突出。彭龟年也有类似的论说: “今剑外之兵, 何啻如贾谊所谓‘股大于腰, 又苦盭’,然亦无如之何也。”lv 南宋朝臣清楚的认识到兴州驻军数量多、实力强, 而内地州郡防守力量薄弱, 难以起到制约作用。绍熙年间, 监察御史黄度对此极为担忧:国家徒倚世将 虏, 而不为蜀虑, 叛臣岁举缗钱四千余万, 遡流而运, 名曰馈边,实富吴氏, 民力尽矣。成都非用武国, 本赖梓潼, 号东西川, 剑阁天险, 汉中兴势, 蔽遮于外, 昔人守蜀之常也, 今内无一兵, 若吴氏南指, 两川岂朝廷有。由于兴州军事实力过于强大, 川陕战区内兵力分布失衡, 一旦兴州驻军发生动摇, 内地将束手无策, 难以应对。吴曦之变证明了这一点。吴曦统兵时, 兴州兵力依然非常强大。史载, 开禧用兵, 程松为四川宣抚使, 兴州都统制吴曦为宣抚副使, “松移司兴元, 东军三万属焉, 曦进屯河池, 西军六万属焉, 西军出入, 曦得自专, 松无所关与”①。可见吴曦掌控的军队人数达六万之多。而同一时期兴元都统司掌控的军队则少得可怜。开禧元年( 1205 ) , 兴元都统秦世辅言:

本司军多阙额, 绍兴之末, 管二万九千余人。乾道三年, 立额二万七千。今二万五千四百, 差戍、官占实万一百四十三人, 点阅所部, 堪披带人仅六百二十七②。兴元府都统司的兵力如此, 战区内地其它州郡的军事力量更为薄弱。如绵州, “虽内郡, 实并边也。而莫为之限, 蔽颓墉坏, 堑若有若无,三尺之童, 牧可挑达而踰也。缓急所恃, 惟右护军之移屯者二千八百余人。”既不能抗击外敌入侵, 也起不到节制兴州军事力量的作用。故时人认为, 军队集中屯戍于沿边地带, 内地空虚,“极于比岁, 贼曦盈尺之纸, 足以惊崩列雉”③。《潼州府修城记》载, 蜀地内地州郡,“民离于兵久, 而膂力积销弱, 地离于兵久, 而预防益简薄, 及奸豪窥度, 则不足支仓猝有事之用⋯⋯绍兴后, 竭巴益奉边将, 吴曦因以反”④。南宋人还称:重兵驻汉沔, 东南禁旅不能为之轻重。成都者, 汉沔之根柢也。今汉中三大军无虑十万, 而成都之兵不满百, 何以制末大之患。逆曦之变, 至无敢抗者⑤。显然, 吴曦拥有强大的军事力量, 而在其叛

变之时, 其它州郡兵力薄弱, 对其无法节制。因此在其叛变后, 朝臣认为“曦贼为乱, 人人愤

, 思食其肉, 然敢于抗之者甚少, 盖无兵无财”⑥。一些官员虽然有心平叛, 无奈心有余而

力不足, “义当击贼, 恨无兵权”⑦。即使是四川制置使杨辅也“自以不习兵事, 且内郡无兵可用, 迁延两月, 但为去计”⑧。之所以如此, 其原因正在于川陕战区中, 其它军事屯驻地无法与兴州的军事势力相抗衡。吴曦能够成功叛变, 川陕战区兵力部署的失衡是一个重要因素, 所谓:“蜀口屯十万兵, 以三都统主之。而沔州一□□□□有尾大不掉, 势所必至。况世为吴氏所绾, 号吴家军, 其化为豺狼也, 宜哉。”⑨

   

笔者以为, 吴曦所以叛变的原因与得以叛变的原因二者不是一回事。吴曦为何叛变, 主要取决于主观愿望、环境迫使、金人诱惑等等; 而能否成功实现叛变, 则需要诸多条件的支持。其中, 一个关键性的条件就是拥有足够的军事实力。从南宋初年一直到吴曦掌管兴州军队, 兴州驻军的数量与势力在川陕战区乃至全国始终处于明显的优势, 金州、兴元府等地的驻军难以起到制约作用。拥有强大的军事力量, 吴曦实际上拥有了足以叛变的军事“资本”lu , 加之其他因素lv , 叛变的成功实现也就不难理解。

   

三 矫枉过正:

吴曦叛变后的兵力部署

“重内轻外”、“强干弱枝”是宋朝处理中央与地方关系的基本国策, 其核心内容就是加强中央集权, 削弱地方权力。而兴州强大军事力量的存在, 使宋朝削弱地方权力、加强中央集权的国策受到严重的挑战。这意味着在中央与地方的权力分配中, 地方处于优势地位。这一背离传统国策的现象, 成为南宋朝廷的心腹大患。吴曦凭借兴州强大的军事力量成功叛变, 就是中央与地方权力失衡的典型反映。南宋兴州驻军的数量与战斗力在川陕战区乃至全国范围内均首屈一指, 这是吴曦以兴州为据点发生叛变的重要基础。吴曦叛变平息后, 南宋加紧对兴州军事力量的分化。

   

以吴曦叛变为分界点, 南宋川陕战区兵力部署与统兵体制发生了较大变化:中兴以来, 利路有三大屯, 兴州、兴元、金州都统, 三司鼎立, 而兴州之事权特重。淳熙中, 移兴州左、右军于利州, 其隶于兴州自若也。自开禧丁卯之后, 宣抚使安丙乞移沔州副司于利, 自是以后, 沔有正而不除副, 利有副而不除正, 其实各为一司,而利之御前军始分为四矣①。

   

可见, 吴曦叛变前, 川陕战区实行兴州、兴元府、金州三大都统制统兵体制。平定叛变后,南宋将兴州的军事力量一分为二, 设置兴州副都统制, 之后又将其移至利州, 为利州副都统制。这样通过设置副都统制, 在川陕战区形成四大屯驻地。副都统制的设置, 是对都统制权力的分化,是南宋防范武将权力强大的重要政策②。南宋副都统制的设置始于绍兴七年(1137 ) , 后省。乾道三年(1167 ) , 孝宗曰: 在地方驻军设副都统一员, “兼领军事, 岂惟储帅, 亦使主将顾忌, 不敢专擅。”副都统的设置出于节制都统制的初衷不言自明。但从实际情况看,“然其后都、副鲜有并除者”③。就兴州驻军而言, d 、吴 掌兵时, 没有设置副都统制。吴挺去世, 监察御史黄度言: “挺子曦必纳赂求袭位, 若因而授之, 恐为他日患, 乞分其兵柄。”④ 之后中央以张诏为兴州都统制, “以李仁广副之, 遂革世将之患”⑤。可另有记载称, 副都统制“兴州自吴挺亡后, 未尝除人, 盖重之也”⑥。至吴曦为兴州都统制时, “谮副都统制王大节, 罢之, 更不除副帅, 而兵权悉归于曦”⑦。可见, 在吴曦叛变前, 副都统制的设置时断时续, 并不能有效制约吴氏武将的权力。

   

吴曦叛变平定后, 中央任命吴猎为四川宣谕使, 其任务之一就是分化兴州军权, 宁宗的御札

: “如武兴一军, 兵数偏重, 今欲分半屯于益昌, 别命一帅统之。”⑧ 时任宣抚使的杨辅持同样的看法: “蜀中三帅, 惟武兴事权特重, 故致今日之变。乞并置两帅, 分其营屯、隶属。”⑨参与平定吴曦叛乱的功臣安丙也认为:沔州都统司所统十军权太重, 故自吴 至挺、曦皆有尾大不掉之忧, 乃请分置副都统制, 各不相隶, 以前右中左后五军隶都统司, 踏白、摧锋、选锋、策锋、游奕五军隶副司lu

   

不难看出, 设置副都统制以分化兴州势力,成为此时一致的看法。之后, 朝廷将兴州都统司

一分为二, 设立利州副都统制, 兴州的军事力量得以分化。利州副都统制, 虽名为副职, 其实与沔州都统制事权相埒, 故川陕屯驻大军由三支增为四支lv 。由于副都统制的设置,“沔州诸军, 自昔为天下最”lw 的状况为之改变。史载, “自是都统制不得自专”lx。自此, 兴州军事力量过于强大的局面才得到真正的解决。由于川陕战区军队分为四处屯驻, 川陕战略

防御与以前有所变化:蜀之守御以四大将为要。仙人之外, 曰成, 曰天水, 沔戎司主之。七方之外, 曰阶, 曰岷, 利副司主之。武休之外, 曰凤集, 兴元戎司主之。其金戎司则又各为一隅, 密迩商、虢, 蔽捍梁、洋者也ly

   

四处军队各辖一方, 以往军权集中的局面得以改变。吴曦叛变后军队分四处屯驻, 分化了兴州的军事势力, 却又产生兵力过于分散, 不利于集中力量抗击外敌的弊端。时人已经指出这一点:蜀口之屯, 亦可言矣。八万之师, 虽统之以四大将之屯, 四大将之屯, 实分之于数千里之地, 以数千里之边疆, 分一二万之卒旅, 殆不啻散棋之布于盘, 而欲周满画路亦难乎① ?

   

分化武将力量的结果又影响到军队的防御能力。南宋后期, 面对蒙军的进攻, 川陕战区节节败退, 蒙元骑兵势力强大固然是重要原因, 但南宋川陕战区内兵力分散是一个关键因素。显然,南宋削弱地方军事力量, 严重影响到军队边疆防御作用的发挥。南宋在川陕兵力部署中矫枉过正, 代价沉重。

   

综上所述, 在南宋川陕战区的兵力部署中,基于兴州、金州、兴元府突出的战略地位和节制武将的考虑, 形成三大屯驻重心。但由于兴州吴氏军事集团的强大, 在具体兵力分布中, 兴州驻军的数量与势力处于绝对优势地位。兴州军事实力的强大, 是吴曦成功叛变的重要因素。

   

吴曦叛变平定后, 南宋对兴州军事力量予以分化, 将兴州的军队一分为二。这一措施虽有助于分化兴州军事势力, 但又产生了兵力分散和不利于边疆防御的后果。不难看出, 南宋川陕战区兵力部署,从三大屯驻重心演变为四地屯驻, 其目的是为了防止兴州军事力量坐大, 减少兴州军队的数量。从节制兴州军事势力的角度看, 已经达到了目的。但南宋为此却付出了兵力分散、力量不能统一的代价, 在川陕战区兵力部署中, 出现了削弱地方军事力量与加强边疆防御的两难困境。平定吴曦叛变后, 南宋在兵力部署中过于强调分化兴州军事力量的一面, 加强战略防御反退居其次,其中宋朝“强干弱枝”的国策不能容忍地方军事力量过于强大是重要原因。显然, 在川陕战区兵力部署演变的背后, 蕴涵着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真实内容。

   

The Imbalance of the Force Deployment and the Wuxi’Rebell ion in the War Zones in Sichuan and Shaanxi in South Song Dynasty

He Yuhong

( College of Literature , Northwest Normal University , Lanz hou , 730070)

   

   

   

   

 

文章录入:OK    责任编辑:gohwu 

 我要投稿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吴氏网二维码免责声明: 本站属非营利性纯民间公益网站,旨在对我国传统文化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为继承和发扬祖国优秀文化做一点贡献。所发表的作品有来自本站特约网友个人原创作品,有部分转贴自报刊、杂志、互联网等图文,在此发布作品、留言、评论等请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互联网规则。作品中 所涉及的思想、内容、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如果涉及到您的资料不想在此免费发布,请来信告知,我们会在第一时间予 以删除。全部资料都为原作者版权所有,任何组织与个人都不能下载作为商业等所用。——特此声明!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友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数据载入中,请稍后……
    发表评论
    昵 称: 验证码:
    评 分:
    内 容:
    0/1000)

    提示:Alt+S快速发表

     

    | 关于我们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 服务专用QQ :116539779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1015656481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7-2014 China Mrs.Wu,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301521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