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方便!欢迎您用QQ登录华夏吴氏网 会员区*发表文章   设为首页 繁体中文 用户登录 我要投稿 公众号1:worldwucom 公众号2:cwu2015

 | 首页 | 资讯 | 图库 | 社区 | 祝福 | 文化 | 风水 | 企业 | 书籍 | 网建 | 纪念馆 | 
您现在的位置: 华夏吴氏网 >> 资讯 >> 文籍 >> 故事 >> 正文
泰伯的故事•泰伯头一个唱出吴歌声
作者:吴志田    文章来源:至德文化博览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8-9-16           ★★★

   聚居在岐山之下、渭水之滨的周族,百姓爱唱山歌,是一个善歌的族群,泰伯早年在岐山的时候就是唱山歌的能手,他们创作的《公刘》、《七月》等著名诗歌成为《诗经》中的重要部分,这些诗歌也对吴地产生了直接影响。

在吴地史前文化时期,江南早有先民居住,代代繁衍,在繁重的体力劳动过程中产生了土谣,或说“蛮歌”,抒发他们的情感。

3200多年前,泰伯三让王位从陕西的岐山来到江南,建都立国。把先进的中原文化带到荆蛮地区,泰伯把周族的诗歌和当地原有的土谣、蛮歌结合起来,和当地蛮民一起,采用了“以石为纸、以炭为笔、以歌为教”的方法,传播和发展文化、娱乐。后人称之谓:吴歌。

传说,梅里北九华里的里山坡的“歌舞墩”,就是泰伯在那里常唱吴歌的地方。泰伯头一个唱出吴歌声,至今传有“梅里花,梅里果,泰伯教民唱山歌。”“正月里梅花百花魁,梅里开花(化)百花来;泰伯头一个唱出吴歌声,一代一代传下来。”的歌谣。

荆蛮人在繁重、笨拙的原始劳动中,呼唱一些配合劳动节奏的歌谣,抒发情感,能够协调动作、减轻疲劳,于是泰伯教唱的吴歌,在江南大地上盛行起来。吴地人非常喜爱唱山歌,耕作劳动时唱“田歌”或种田“号子”;摇船时一路摇一路唱“船歌”或“渔歌”;带小孩时唱“儿歌”,藉以自娱自乐,鼓劲提神。吴歌的唱词口语化、通俗化,有生动的群众语言,是山歌和民谣的汇合。

六朝《陈书》云:“讴歌所往……自求于泰伯者矣”。宋人朱淑贞作诗:“源自龙山千里碧,花开梅里万家红。最喜夜来箫鼓寂,吴歌遥唱月明中。”元代赵孟頫作《夜泊》,赞当时梅村的船歌和吴歌:“平墟境里寻吴事,梅村河边载酒船。晓来莫遣催归棹,爱听吴歌处处传。”明代徐树丕说:“……宝卷、戏曲,大多从吴歌来,四方歌者皆宗吴门也。”清秦金的《游鸿山》也云:“梁鸿山下放归舟,细雨微风晚不收。……一曲吴歌惊梦觉,起看河水带星流。”之句。这些例子都说明吴歌是泰伯所创,吴歌发源于梅里。至今,无锡地区流传着这样一首吴歌:“千树万树木林森,高山长岭石磊磊,泰伯头唱吴歌谣,谣成山勒歌成海。”“江南文化始泰伯,吴歌似海源金匮。”

具有鲜明水乡特色的吴歌,经过几千年的蕴育,内容丰富多彩,发自吴人肺腑的情感非常细腻动人。吴文化学者张永初先生收集整理吴歌,汇编成册,分为引歌、劳动歌(田歌、渔歌、牵砻歌和养蚕歌)、时政歌(受压迫歌、抗争歌、改革歌)、仪式歌(起屋歌、结婚歌、祝寿歌)、生活歌、情歌、风物歌、儿歌、对歌、休场歌等等。例如,《开场歌》:“天地乾坤混沌开,黄帝神农下凡来,黄河两岸五谷种哟,太湖四周仍荒滩。泰伯仲雍过长江,开辟江南改荆蛮……”。又如,休场歌中的《江南文化泰伯头》:“江南文化泰伯头,传经采用唱吴歌;一代一代传下去,百业旺盛人丁兴。”就是歌头对主办方表示感谢,对歌唱者表示赞赏,对广大听众表示谢意的歌会休场歌。

吴文化底蕴雄厚的吴地必然会孕育出不朽之作,世居梅村鸭城桥的一代吴歌搜集大王朱海容挖掘整理出版的长篇英雄史诗“华抱山”,荣获第九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2007年出版的《华抱山》,计一万五千余行,分上下两集,篇幅浩繁,气势恢弘,情节跌宕起伏,句式自由奔放,语言富有江南民歌特色,为太湖民间长篇叙事吴歌。描述了明朝末年太湖无锡地区以华氏三兄弟为代表的贫苦农民与朝廷、官府、地主等封建势力展开的反暴力、反压迫的斗争故事,流传至今已近四百年。《华抱山》亦称《公道歌》,始于明末,盛于清初,手抄者屡遭官府囚禁和杀害。可贵的是生于华抱山故乡的著名民歌手华祖荣先生的祖先按族规,代代传唱,且传子不传婿。在祖父与父亲的传教下,华祖荣继承传唱了许多民歌,《华抱山》是他传唱最长的一部民歌。出身吴歌世家的朱海容先生发现后,先后历经十多个春秋的艰辛,进行抢救性挖掘整理,终将其挖掘、收集、整理成文,并付以出版,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认为是目前为止发现的唯一一部汉民族的长篇英雄史诗,成为吴地的明珠、汉民族的瑰宝,是中国四大英雄史诗之一,它不仅填补了汉族无长篇英雄史诗的空白,而且也充实了世界文学宝库,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不朽之作。


原载于

《古吴风云人物志》 香港文物出版社 2011/6

《回眸古吴》(下) 文汇出版社 2013/1

《回眸古吴》(修订本) 文汇出版社 2014/10

 

文章录入:gohwu    责任编辑:gohwu 

 我要投稿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吴氏网二维码免责声明: 本站属非营利性纯民间公益网站,旨在对我国传统文化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为继承和发扬祖国优秀文化做一点贡献。所发表的作品有来自本站特约网友个人原创作品,有部分转贴自报刊、杂志、互联网等图文,在此发布作品、留言、评论等请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互联网规则。作品中 所涉及的思想、内容、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如果涉及到您的资料不想在此免费发布,请来信告知,我们会在第一时间予 以删除。全部资料都为原作者版权所有,任何组织与个人都不能下载作为商业等所用。——特此声明!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友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数据载入中,请稍后……
    发表评论
    昵 称: 验证码:
    评 分:
    内 容:
    0/1000)

    提示:Alt+S快速发表

     

    | 关于我们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 服务专用QQ :116539779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1015656481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7-2014 China Mrs.Wu,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301521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