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传,吴金龙的父亲纯朴,生于明万历四十三年,系顺德公第九代孙,结婚多年,未得子。有一年,偕妻张氏贞慈,择吉于九月初九日,到金山鹅仙洞“九鲤飞真寺”祈梦,求仙祖指点。
当晚夫妻俩住在寺内,焚香祷告后,果得一梦。半夜,张氏在朦胧之中,忽见一条青龙在自家的屋顶上空盘旋飞舞后,降落房中。张氏惊醒后,夫妻静坐寻思,百思不得其解,次日,带着梦幻的心思回到家里。翌年六月十五日,张氏产下一子,夫妻俩按照“九鲤飞真寺”仙祖的指点,给孩儿取名吴金龙。由于吴纯朴夫妇是以砍柴烧炭为生的农民,家境比较贫困,金龙自小伴随父母上山砍柴、扛柴、挑木炭,日夜奔劳,直至成年。
吴金龙身材魁梧,体质强壮,力气大,食量也大。砍柴如割草,肩挑四、五百斤不弯腰,一餐能吃一大锅番薯,母亲见他年过十八,仍食不求饱,衣不蔽体,日食难度,便眼含泪水对他说:"金龙啊!金龙!我原指望你青龙绕住,未想你却乌龙上灶(指食量大)。”一语激荡了金龙的心思!吴金龙虽贫穷,但心高志大,原本甘居山林当樵夫,不忍背井离乡,是为了给父母尽孝道。后在其母的激励下,萌生壮志,于一天深夜,携带他常用的一把十多斤重的大柴刀,不辞而别,离开家乡,立志要干番事业。
时值清康熙皇帝诏令贝勒王率兵攻打“金鸡寨”。据传,“金鸡寨”位于天宝至龙山之间的深山中,山高林密,寨墙是用条石砌成,墙后七尺二、高一丈八,每个窗门都安置攻矢火炮,寨中有口水井,大门装有铁板,外加环寨围墙一道,高一丈三尺,围墙外凿河开沟,并有暗道通往寨外,布局严密牢固,易守难攻。明末清初,“金鸡寨”寨主在此为寇数十年,经常率领贼众下山搜刮民财,周围百姓常遭其害,民不聊生,痛恨至极!贝勒王率兵攻打“金鸡寨”。虽用重兵围困七天七夜,但因贼寨坚固,寨主早有防范,加上清兵不熟识当地的地理环境和乡土人情,得不到当地民众的配合和支持,加上长途跋涉,人困马乏,急攻不下,被“金鸡寨”寨主以逸待劳,伺机反扑,导致贝勒王损兵折将,只好退兵至金龙山一带休整,并出榜招贤:若有人能破“金鸡寨”者,赏银千两,封官赐爵。吴金龙揭榜之后,与贝勒王密商,愿只身深入虎穴,取得寨主信任后,于大年除夕夜,乘寨中杀猪宰羊大摆宴席之机,举火为号,里应外合。商定后,吴金龙化装成过路村民,途径金鸡寨,被贼人劫虏入寨。
吴金龙被虏上金鸡寨后,寨主见他是本地人,身强力壮,又勤劳朴实,很快信任他,并派他当一名砍柴、烧水的杂工。到了大年除夕夜,寨中按例杀猪宰羊大摆宴席。吴金龙心中有数,盛情地给寨主敬酒,并热情地伺候值班门将,使寨主和门将都喝得酩酊大醉。宴毕,吴金龙协助伙房人员将器皿碗碟收拾后,乘贼众熟睡之机,身带一把锋利的重柴刀,只身潜伏在更夫必经之地的古井中,两脚分蹬两边井岸,待三更过后,从古井中一跃而出,一刀砍在更夫脑袋,迅而进抵寨门,用柴刀左右开弓,把两个正在打瞌睡的门丁砍杀在地,砍开寨门,举火为号,早已埋伏在四周的清军,一见火光,立即冲进寨内。吴金龙率先冲入寨主的房内,一刀取下正在酣睡的寨主首级,寨中杀声四起,贼众死的死、降的降,整个金鸡寨被放火焚烧,夷为平地。
金鸡寨平定后,为地方除一祸害,民众得到安宁,纷纷集结,夹道欢迎,拍手称快!从此,吴金龙“勇略超群”名振闽漳。贝勒王本欲带其赴京面圣,但金龙自感文化低,婉言谢绝。后蒙本省部院姚启圣,特焉朝廷,功加左都督,康熙十七年任泉州城守,十九年署磁头总镇印。尔后,娶妻阮氏,生子吴海少,衣锦还乡,建总兵祖厝。辞世后,被封为太子少保、兵部尚书、左都督、磁头镇总镇,光宗耀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