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方便!欢迎您用QQ登录华夏吴氏网 会员区*发表文章   设为首页 繁体中文 用户登录 我要投稿

 | 首页 | 资讯 | 图库 | 社区 | 祝福 | 故事 | 企业 | 书籍 | 网建 | 纪念馆 | 手机站 | 
您现在的位置: 吴氏网 >> 资讯 >> 文籍 >> 故事 >> 正文
第三回 天乐观中悟人生 朱坑桥头唱道情
作者:万点红灯…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1-11-22           ★★★★★

 

淳安长岭风光。

第三回    天乐观中悟人生 朱坑桥头唱道情
诗曰:
片善文章莫自轻,
大罗天上望归程;
银河别有乘归路,
月苑宁无折桂名。
鸾鹤相迎归碧洞,
烟霞接引到神京;
使卿便作游仙客;
布德行恩救万灵。
        话说这八句诗乃一位姓徐的道士,八十一岁时做了一个梦,梦见大罗天,偶得此诗。其中玄妙,俗人难以参透。
    按下不表,且说吴祥达的祖父和父亲都是种田能手。祖父在世时,全家和睦温饱,是有吃有穿的富裕小康之家,在田中村,还算是有点名气。那么怎么会在十来年之中沦为家无隔夜之粮,一切生计全断的赤贫之户的呢?这个问题,就要用当时的社会现实来回答。
        吴祥达出生时即道光三十年(1850),是洪秀全领导太平天国在广西金田村起义的前一年;也是淮河一带捻党、上海、福建的小刀会,广东、广西的天地会,贵州的苗民、云南的回民相继起义的时候,也是抗租抗税和游民、饥民反饥饿斗争遍及全国各地的时候。巨额战争赔款、繁多的旧税新捐,银价空前上涨,给浙江、给淳安人民增添沉重负担。
        咸丰元年(1851)一月十一日,洪秀全领导太平天国在广西金田村起义后,清朝政府为筹饷****太平军,浙江就成了全国突出的重赋区。据《清朝续文献通孝》·田赋考载,仅杭、嘉、湖三府的田赋,即超过四川、湖南、贵州三省的总和。除田赋正额外,还有杂力、漕项、火耗、粮耗、渔税、芦课(洒税)等等之类的加征,而各级官府与吏役的种种私派,更是层出不穷。
        为****太平天国革命运动,自咸丰三年(1853)初起,咸丰帝几次下令各省官绅广办团练,用地主武装来顶替正规军的不足。至于筹饷,除加重原有各项赋税外,还以滥发纸钞、滥铸大钱、推广捐例、举借内外债、推行厘金制度等办法,疯狂地罗掘民财,以用来支付浩繁的军费。当时,太平军尚未进入浙江,但紧邻的江苏南部,安徽南部和江西东北部已成为清军和太平天国军队双方的重要战场。因此,清政府浙江当局一面加紧筹防,增调兵力到省界要地布防设垒,又动员全省组织地主武装;另一方面,搜刮民脂民膏,加紧筹饷,以充实本省和接济外省的军粮军饷。
        浙江官府在浙西边境内外,三路重点设防。主要一路是宁防,设于安徽宁国一带。驻兵,一部分由清军江南大营抽调,另一部分为招募台州盗匪编成。对于宁防,省中 视为外蔽,筹捐制造,振精涤神,日夕相顾,未尝稍懈。另一路是严防。设于淳安一带,与徽防相表里,以防绩溪、婺源之冲。还有一路是衢防设于衢州常山一带,与赣东玉山防务相表里,以防江西、福建之冲。
        也就在这个时候,天老爷也发脾气,不旱则涝。道光二十八年(1848)江西、浙江、江苏、安徽四省夏涝大水,而淳安是夏涝秋旱;咸丰三年(1853),浙江杭州附近的州县自五月以后雨水稀少,旱情严重,尤其是淳安县,当年旱得籽粒无收。
        由于上述原因,再加上高额地租和商业高利贷资本的盘剥,还加上封建劳役,加速了农民的贫困破产。破产者除少数流入城市为手工业工人外,绝大部分成为佃雇和奴仆,有的则沦为游民与吃丐。
        国内的封建统治者和国外的侵略者,将中国整个社会,特别是农村,搅得狼烟四起,天昏地暗;使许许多多农民家庭累累如丧家之犬,迫使他们丢老弃小,抛妻别子,背井离乡,流落他乡。多少家庭遭到冰雪严寒的惨重袭击,枝叶凋零,花蕾尽落。
        吴祥达的家,就是在这样一个背景下,被清朝政府和外国侵略者重重地摔到在穷困的无底深渊之中。
        人穷志也短,饥寒起歹心。淳安自嘉靖年间(1522-1572)海瑞在淳创建的民间三不(不偷、不盗、不讨饭)乡风,至此荡然无存。乡间流传一个民谣:
        欠人一百不着吓,
        欠人一千放一边,
        欠人一万去讨饭。
        有句古话说得好,叫做好汉难养三口,吴祥达全家九口人,全靠吴祥达父亲一个人劳动。其生活之困难,家庭经济之拮据不难想象。两年之内,吴祥达的祖父母和两个哥相继离开人间。
        吴祥达的父亲吴若传,家徒四壁,捋捋胡子,携妻带子,出门去讨饭。
        咸丰二年(1852)冬,吴祥达三岁,跟随父母全家五口人出门讨饭。刚刚有点会说话的吴祥达和比他大三岁的姐姐由父亲分别放在两只箩框中挑着上路。哥哥,十三岁,跟在父母的后面,逆淳北东源港而上。讨饭人没有目的地,走到哪里讨到哪里,夜宿在哪里。听人说,洪秀全领导的长毛军(太平天国起义军,老百姓称其长毛)打到湖州一带了,又听说长毛军对穷人很好,所以心中打算往北走,到长毛军占领的地方去,或许有好日子过。
        出门讨饭的第一天,晚上住宿在一个叫天乐观的道观里。(据《延陵吴氏宗谱》记载,天乐观的老道吴承业给吴若传讲述天观的有关历史和传说。天乐观本是常乐乡(今临岐镇境内)的文高宫,昔因洪水之故,其圣像飘流至昌期乡(今左口乡水域)湖山村下(全村姓吴)约一华里处山脚搁止。五代皇元年(1048)当地百姓集资就地建庙,曰常乐观,其规模甚小,宋乾兴元年(1022)当地百姓又集资增修扩建,其规模适中,不修不陋,殿宇幽深,环境优美,前挹溪湖岬渫,回环岭岫巍峨,恍若洞天福地。宋徽宗重和元年(1118年)赐名天乐观,宣和二年(1120年)方腊起义,天乐观为方腊起义军烧毁,幸运的是宋徽宗赐天乐观的牌未煨烬,时人十分感激道士胡知章,收藏保管得法,方腊起义被平之后,道士胡知章募缘重建。
        吴若传听吴承业老道讲述,对他后半生的做人有了很大启发。穷人的孩子早当家,祥达十三岁的大哥叫时新,这天夜里翻来复去地睡不着觉,突然对父母说:我都十三岁了,可以自做自吃了,还跟着爸妈讨饭,实在不好意思,不如让我给人家放牛,只要一口饭吃,一身衣着,不要工钱,图个活命,学会种地,这比讨饭要好一点。
        祥达父母听了儿子的一番话,又高兴,又难受,高兴的是十三岁的儿子已经懂事,懂得体谅父母的难处和苦衷,懂得孝顺父母;难受的是堂堂男子汉,生儿不能养儿、教儿。有钱人家十三岁的孩子应在学堂里读书,而我却带着一大群儿女讨饭,想想心中十分惭愧……
        吴祥达父亲心想,离天乐观二华里的观前村,是我的姐姐家,如果大儿子交给姐姐,让他为姐姐姐夫放牛,干杂活,有姐姐照管,他也放心了。但又觉得不妥,俗话说:穷来不靠亲,雨来不靠树。人心隔肚皮,不知姐姐心中会怎么想。另一方面,儿子交给姐姐,会增加姐姐的负担,姐姐家也不富裕。
        第二天早上,吴祥达的父亲去找老道士帮忙,给儿子找个放牛的东家。老道士听了吴祥达父亲的请求,乐意地接受了,因为前不久,航头村(今千岛湖文昌镇水域)有一个姓王的有钱人家,要想找一个放牛的人,要老道士打听一下,找个合适的。
        当天下午,老道士带着吴祥达的大哥吴时新来到航头村王家。王东家仔细地看了吴时新,上下来回地打量了一番,对老道士说,这孩子看上去忠厚老实,眼睛灵活有神,是个聪明孩子,就留下给我家放牛吧。
        大儿子时新留在航头村给人家放牛,吴祥达父亲带着一家继续北走讨饭。一天,来到淳安、分水(今桐庐县)两县交界处,分水县的塔岭村,该村有二百多户人家全姓方。晚上住在村边大路旁的一个五神庙里。这个五神庙与其他五神庙有点不同,其他村庄的五神庙都较小,而这个五神庙特别大,有二进六间,前三间中堂塑有五位神灵的塑像,后三间却是空着的,平时为百姓们堆放农具杂物,大型农具堆放在后进堂中,前有五神老爷保护,怀有歹心的坏人不敢进庙偷农具。
        关于五神的来历,农村中有两种说法。一种说,五神唐末已有香火,也称五显、五通,为凶神,本是兄弟五人。另一种说法是,五神只有南方农村才有香火,朱元璋称帝后,加封了许多有功之臣,却忘记加封为他打天下而死去的亲朋好友、战友、乡勇、兵士、乡贤等五类人物,这五类人物死去的灵魂,在南方乡村作怪,危害社会安宁。他们还托梦给朱元璋,要求讨个公道,立个位置,于是朱元璋下旨,在南方农村(几乎每个村庄)都建立五神庙,要求乡民过时过节烧香祭拜,请求五路神仙维护一方平安。
        正因为这样,一般讨饭者往往喜欢夜宿五神庙,以保讨饭人在途中夜宿平安,所以在同一个五神庙里宿夜,晚上也经常碰到住上二、三家讨饭者。
        吴祥达一家,就在这一天,第一次碰到两家讨饭的人住在一起。吴祥达父亲乘此机会,向两位要饭的老夫妻打听要饭的行情。
        二位老人说,他们是苏北真州(今江苏征仪市)人。他们年初从真州出发,过长江,从苏南进入浙江的湖州,经杭州、富阳、桐庐、分水、淳安。昨天和今天到淳安的潭头、王家一带讨饭,觉得分水、淳安一带地方百姓心肠好,同情穷人者诸多,讨点饭吃容易。杭嘉湖一带富人多,但为富不仁者诸多,同情讨饭者更少,有时一天到晚都讨不着一口饭吃。吴祥达父亲听了两位老人的话,感到有些渺茫。
        第二天,吴祥达父亲改变原来打算的讨饭路线,决定翻越沙岭,到本县临岐一带去讨饭。
        翻越沙岭,迎来第一个村坊,就是溪口村,溪口是十二都源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溪口乡政府所在地,村中沿溪流建有商铺街坊,棉百杂货,饮食旅店等。逆溪流而上,到了岩村,溪流一分为二,即分成左右两源,右源又称白沙源,因其溪流山坑之中全是白色的沙石,白沙中含有黄金,是最好的建筑材料,所谓临岐产白沙,其产地就在十二都的右源。
        右源有五个村庄,但每个村庄都不大而密,如堪头、杨塘、凤村几乎连在一起,相距约200米。另外有个村庄在山坡上,一个叫蛟坑,一个叫杨柳塘,杨柳塘只有十几户人家,但八十岁以上的老人家却有十多个,平均每户一人,而且都为男性。八十岁的老人,照常能上山打柴,挖地干农活,真是奇迹。
        左源只有三个村庄,最大的村叫开岭脚,约有三百户人家,都姓童。吴祥达一家,初来开岭脚,夜宿七公祠。何为七公祠?听当地百姓说,开岭脚村在元初出了童氏七兄弟,个个武艺高强,力大无比,童氏曾发动附近村民暴动,旬日之间发展成一万余人。后来被富山村一个在外地为官,宋朝灭亡后,回家隐居的官员方一鸣用计,把起义军围困在十里长坪,使之前后受敌,起义很快就失败了,七兄弟被元军所杀害。开岭脚童氏为纪念童氏七兄弟起义之事,在村中建立七公祠,以作后人纪念。
        过了几天,吴祥达一家,从开岭脚村出发,翻越开岭,来到临岐镇的梅口村,当地百姓流传着民谣说:
        十都十张口,
        第一数梅口;
        九都九条坑,
        第一取琅坑。
        淳安县属山区县,境内山峰环绕,溪流纵横,其村名多为以山岭、以溪流为依托而命名。十都源有十多个村庄以溪流之口命名,如鱼坞口、广坑口、水坑口、横源口、里口、下坞口、开坑口、盆口、右口、梅源口等。九都源有九个村的村名以小溪流之名命名,如吉坑、宋坑、广坑、横坑、糯米坑、贡坑、南坑、龙坑、琅坑等。
        上述民谣,反映了十都源十个村梅口村最富,九都源里九年村以琅坑的生活条件最好。
        吴祥达一家,在梅口宿了几夜之后,继续逆瑶溪而上,目的地是九都源的琅坑村,一日,吴祥达一家来到一个叫朱坑村桥的村庄里讨饭。
        朱坑桥村,有十多户人家,村民不姓朱,而姓毛。因溪坑中有紫红色的花岗岩,酷似朱砂,而村口筑有石拱桥,名曰朱坑桥,村用桥名,故名朱坑桥。
        朱坑桥村,以拱桥为中心,农家房舍依山傍水,村的周围山体、谷地上长满着苍松翠柏、榧木银杏;樟枫竹梅间杂其中,把整个村庄严严实实地掩盖着,路人只有走到村口的拱桥上,才看见眼前这幽谷处态之中还藏着一个白墙黑瓦,碧水流淌的小小村庄。
        朱坑桥村后,有一条约十五华里的小小山溪,溪水自北向南而流,注入瑶溪。沿着溪流中裸露的紫红色花岗岩滩向上攀援,满目青山绿树,异卉青苔,时见飞鸟松鼠,爬虫小兽等生灵穿越其间,山风吹动,树叶飒飒,如泣如诉,如歌如吟,使整个朱坑桥村格外幽雅,恬静。
        吴祥达一家到朱坑桥村讨饭那一天,正好是阴历腊月十五日,当地风俗这天过小年,三五成群的孩子们都穿上了过年的新裳,在村口桥头的一个晒坦里,手拉手围成一个大圈,嘴里在唱着当地的民谣:
        富岩天子何家将,
        朱坑桥上出宰相;
        鲁村仰韩擎凉伞,
        湖头杜峰讨饭相。
        吴祥达父亲看见这一群天真活泼的孩子们都穿上了新衣,唱着当地的歌谣,而自己的子女还是衣着单薄而破烂,相比之下十分寒酸。于是拿起随身的二胡,唱起了流传于淳歙一带地方的讨饭歌:
        正月讨饭正月正,
        家家户户挂红灯;
        热闹元宵团园节,
        讨饭人家守庙厅。
        
        二月讨饭二月二,
        草木万物刚露青;
        农家植树又种竹,
        千门万户销着门。
        
        三月讨饭三月三,
        农家采茶忙上山;
        摘点野菜和根煮,
        洛洛肌肠夜茫茫。
        
        四月讨饭四月四,
        种田播秧日夜忙;
        四月枇杷叶里黄,
        偷个枇杷充饥肠。
        
        五月讨饭五月五,
        端阳节日暖洋洋;
        满村粽子扑鼻香,
        讨个米粽难又难。
        
        六月讨饭六月六,
        骄阳似火烫脚板;
        十户农户九家荒,
        讨碗馊粥也困难。
        
        七月讨饭七月七,
        牛郎织女鹊桥会;
        天上人间不平事,
        相见相别泪汪汪。
        
        八月讨饭八月半,
        中秋佳节月儿圆;
        天涯海角共有时,
        家乡山水梦中显。
        
        九月讨饭是重阳,
        爬上山顶望家乡;
        落叶归根是九九,
        何时回家见爹娘。
        
        十月讨饭十月中,
        小阳春日暖烘烘;
        忽然一夜西风起,
        庙堂殿角冰冰凉。
        
        十一月讨饭是冬至,
        祖宗坟头盖把土;
        身在天涯行乞事,
        撒把黄土慰爷娘。
        
        十二月讨饭腊月八,
        破衣破裤冻身上;
        讨碗腊粥暖心房,
        蓬头赤脚难过冬。
        
        春雾雨来夏雾热,
        秋雾凉风冬雾雪;
        风吹雨打日头晒,
        冰天雪地赤脚行。
        
        讨饭歌儿唱四季,
        讨饭难过年年过;
        曲终歌罢人散去,
        乞丐之人走四方。
        吴若传唱这只讨饭歌,是用淳安民间最流行的小曲《孟姜女》曲调唱的,唱得在场听的大娘大妈鼻子发酸,热泪盈眶,而他自己更是泪流满脸,喉咙哽咽。
        唱完以后,许多大娘,大妈站起来,有的给点小钱,有的回家拿来吃的送给吴若传一家,是日,吴若传一家就不用进村讨吃的。
        有诗为证:世态炎凉费思量,
                  穷途末路才讨饭。
                  倘若仓中有余粟,
                  谁愿流浪到四方。
        且说吴若传一家四口,沿途讨饭到朱坑桥。不知后况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文章录入:w8884876    责任编辑:w8884876 

 我要投稿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吴氏网二维码免责声明: 本站属非营利性纯民间公益网站,旨在对我国传统文化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为继承和发扬祖国优秀文化做一点贡献。所发表的作品有来自本站特约网友个人原创作品,有部分转贴自报刊、杂志、互联网等图文,在此发布作品、留言、评论等请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互联网规则。作品中 所涉及的思想、内容、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如果涉及到您的资料不想在此免费发布,请来信告知,我们会在第一时间予 以删除。全部资料都为原作者版权所有,任何组织与个人都不能下载作为商业等所用。——特此声明!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友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数据载入中,请稍后……
    发表评论
    昵 称: 验证码:
    评 分:
    内 容:
    0/1000)

    提示:Alt+S快速发表

     

    | 关于我们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 服务专用QQ :116539779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1015656481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7-2014 China Mrs.Wu,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301521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