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华侨华人的血缘地缘纽带
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化,根深蒂固,源远流长,有根有源。华人华侨依恋祖国,海外游子怀念中华,这种向心故土的概念,在于中华民族之根,而维萦着根的正是华侨华人缘的纽带。
缘的纽带是华侨华人社会的群体文化,包括血缘、地缘、神缘、业缘,等。血缘指的是家族、宗族、亲戚的血统关系,地缘指的是祖籍地的地域关系,神缘指的是共同的宗教及民间信仰之关系,业缘指的是同籍结合的商会之关系。虽然缘的各种纽带的产生有先有后,各有其属性,各有其内涵,互相之间既有联带关系,又有结合,但最主要是来源于血缘及地缘之纽带,它在海外华侨华人的新旧移民社会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中国人移居海外历史悠久,早在先秦就有“相士烈烈,海外有载,羁族侨士”之记载,尤其东南濒海之地,历代各姓族人因有舟楫之便,而移居海外。据《西山杂记》载:隋唐,东石人林智慧、高逢桢等多个姓氏的一批晋江人就導舟远航渤泥。宋代泉州的造船及陶瓷业十分发达,南宋后期,暹罗素百泰王慕名来华招工,晋江吴氏就有族人泛海传艺,《吴氏宗谱》载:“陶瓷铜铁,泛于番国,磁灶先民,泛诲传艺”。元代更有泉州吴宅一村族人多人同时出洋,朱域在《西洋番国志》:云“昔泉之吴宅,发舶稍众,百有余人”。《晋邑吴氏宗谱》称在明万历间吴氏出洋的宗亲就有100多人,明代各姓氏族人纷纷旅居东南亚,《明会要》载:“嘉靖间,张链居三佛齐,列肆为番舶长,漳泉人多附之”。鞏珍在《萍洲可谈》中说:“爪哇其国人有三,一西番回回人,二唐人,皆广东,福建漳、泉人逃居此”。迨之清代,倭乱、迁界,天災人祸,族人乡人成群出国者更加多。
菲律滨让德吴氏宗亲总会在《特刊·沿革篇》中称:“自唐以来,我族迁居者日夥,厥后派衍支分,子孙繁殖日众,降及明清,族人相继乘桴浮海者,絡譯不绝,尤以侨居菲律滨群島为最多,於是父挈其子,兄率其弟,接踵而至,居斯食斯,以生以养。”古称万人烟,百家姓的晋江深沪一隅,亦由于舟辑之便,历代以来藉亲缘乡缘移居世界各国者甚众, 1926年,黄幼松在《旅菲深沪同乡会周年特刊》上云:“乡之半島为形,望彼海洋,全球可达,闭关时代,航路行程”,“於暹於日,间有羁旅,是前人已超越太平洋以外,非今世之仅蒞菲律滨之间已耳”。
华侨徙居他国,先是从单一的个体或是三五成群,到达目的地后,为守望相助,或是有机发展,有利可图,便牵亲引戚,先由血缘关系而及乡缘关系,以壯大家族宗族或亲戚的经济力量及同乡的群体力量,亲缘、地缘人脉的认同及提携、综合晋江侨史及族谱资料,始于明嘉靖年间就有吴、陈、黄、洪、王、高、柯、蔡等九个姓氏族人,凭着血缘乡缘之纽带在菲律滨聚居,宿务早有“吴天吴地”之称,形成早期华侨血缘纽带关系聚落的社区。
各姓族人移居南洋及世界各地谋生,面对其他国度的复杂环境,风俗语言的差异,种族的隔阀,尝尽人间辛酸,正如二十年代,旅菲深沪乡人组织同乡总会时宣言云:“人群角逐时代,优胜之道,厥惟合群,吾人去祖国,离家园,抛亲故,渡重洋,万里投荒,胼手胝足,竞争於华夷錯杂之处,非藉团结之力,欲求一立足地,其可得乎?”。华侨华人为图生存,和衷共济,共求发展,守望互助。基于此,他们便以相同的姓氏,出生地或共同方言共同的信仰等,以其亲缘乡缘为联系纽带,以奋斗成功者牵头举措,进而踴跃捐输,集腋成裘,自发地建立起宗亲会,同乡会,在华侨初时出国之时,因远渡重洋,风雨难测,生死末卜,依赖于祖籍地的宗教及民间信仰,为保吉平安而带去香火护身或在家乡分灵神尊供奉,有了共同信仰,及后再创立神缘关系的庙宇,由于谋生不易,移居外国之后一般均由宗亲乡亲互相介绍职业,后来艰苦奋斗成功的华人华侨,因而在血缘地缘的关系上产生了业缘关系的行会,商会等。正如菲律滨的让德堂,颖川堂等是籍亲缘关系而建,新加坡的福建会馆、广东会馆等是由于地缘的关系而建。菲律滨的宝泉庵,镇海宫、九九凌宵殿是籍神缘连带地缘关系而建立的。而马来西亚的潮州商会,福州商会亦是由于地缘的关系连带业缘关系而创办的。
不论是亲缘的宗亲会或地缘的同乡会,神缘的宫庙,业缘的商会,均以联络感情,团结互助,祈求兴旺,携手共进为宗旨,对新移民的的同乡同宗,提供协助,介绍或提供职业,同时资助贫病的新旧移民,协助筹办喜庆及生死诸事,甚而购置华侨义山墓地,调解内部纠纷,对外为华侨争取正当权益,集资购置会所,集资建庙宇等,甚而办学校,积极举办文教和公共慈善福利事业,弘扬中华文化,使同宗同乡的华侨华人受益非浅,作用非凡。而且对于祖藉地的社会的状况及时代的兴衰,亦作为各姓宗亲会及各地同乡会的关心及扶持的责任,二十年代旅菲深沪同乡会成立时宣言曰:“组成斯会,外以联络乡友感情,内而建设故乡公益,凡能力所及,知无不为,此心耿耿,信守不渝,愿我乡人,鉴其承意,共同努力,宏此远谟”。更在成立周年的特刋上陈述了一年间之建树,例如“创办职业介绍所,扩充故乡教育事业,补助培青董事会开办女子学校,优恤会员家属,调停内地两陈之纠葛,究办送唐信者之舞幣事”……等等。
1908年美国统治者在菲推行“簿记法”,加重苛税,晋江华侨吴克诚领导族人及各姓华人团体反对运动,取得了一定的胜利,1935年福建闽南漳泉等地严重水灾,陈嘉庚遂以福建会馆名义, 发起募捐救灾,1937年日本帝国主义全面发动侵华战争,海外华侨华人纷纷以同乡会、宗亲会名义,组织筹赈会,发动会员捐款捐物、出资出力,赈济国难,陈嘉庚就以新加坡福建会馆为基地,组织星华筹赈会,南侨筹赈总会,菲律宾著名侨领、马尼拉中华商会会长李清泉领导菲律宾华侨,积极开展抗战募捐筹款运动。各姓宗亲各乡会团体不怕牺牲,同仇敌忾组织抗日团体,就吴氏宗亲会就有大批族人参加战斗,有的甚而壮烈牺牲,如华支福建队指挥员吴扬、锄奸迫击炮团指挥员吴重奋,吴清源、吴忠猛、吴翰清、吴宝珍,除奸义勇军指挥员吴伯谦、吴长炎、南島鄢埠抗日游击队吴仲连,抗日义勇军军医吴则明,华侨抗敌委员会吴道盛、吴宾秋、吴家盤、吴九如等。在抗日及解放战争中有吴修田、吴修罗、吴华光诸多青年回国参加八路军、新四军。
就旅菲深沪同乡总会而言,在抗日战争胜利后,立即派出代表回乡施赈,大陆易帜,中菲断交期间,四十七年前,旅菲深沪同乡会在《事跡回顾》中,曾提到“其间曾举海外乡侨之人力物力,用以协助乡政,如倡导教育,整飭路政,改良卫生,旁及为乡侨排难解纷,凡同乡会力所能及,无不悉力以赴,由是乡之人由散漫归於团结,乡之政由凌乱归於整肃,苟非获旅外乡侨之助,曷克臻此?方擬依原订计划,按部就班,谋使乡人倚为生计之渔业,从用旧法捕鱼而改良新法,便其趋於现代化,以改善渔人生活。”及后几十年间,乡侨更集资回乡建中学办小学及幼儿园,捐建影剧院,张氏宗族独资建医院,体育馆,联谊会会所,乡侨捐资回乡修桥造路,吴氏宗亲独资修建具有爱国教育意义的烽火台,吴氏、陈氏、王姓、侯姓等诸多姓氏捐款回乡建宗祠修祖莹,为国家培养优秀人材,设立奬学金制度,奖励考入大专院校的学子,为国家为家乡为族人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
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成功,经济的强劲发展,海外华侨华人在中国的崛起及经济复兴中的密切关系与其影响及作用,是不可否定的,华侨华人不仅是中华文化的载体,更是中华文化的传播者,中外文化交流和民间交往的桥梁,国家经济的支持者。华侨华人在移民社会中不但发挥着强而有力的凝聚力,而且与祖籍地彼此之间长久保持联络和开展经济文化交流,正因为是有着维系中华民族之根的坚韧的血缘、地缘纽带。
本文原载《谱牒研究与海外华侨》《峙海拾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