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方便!欢迎您用QQ登录华夏吴氏网 会员区*发表文章   设为首页 繁体中文 用户登录 我要投稿 公众号1:worldwucom 公众号2:cwu2015

 | 首页 | 资讯 | 图库 | 社区 | 祝福 | 文化 | 风水 | 企业 | 书籍 | 网建 | 纪念馆 | 
您现在的位置: 华夏吴氏网 >> 资讯 >> 文籍 >> 人物 >> 正文
四川吴姓历史名人
作者:开佺 志东    文章来源:小茶生    点击数:365    更新时间:2019-8-1           ★★★

四川吴姓历史名人

(未完成版)

(排名不分先后,因资料有限,未录者敬请谅解,请四川吴氏宗亲补充完善)

      吴仲贤 
      四川简阳人,历任简阳书法协会会长、地方志协会副会长、诗词楹联协会副会长,摄影协会、音乐爱好者协会、川剧爱好者协会顾问。著有《吴氏春秋》和《吴氏名人录》。
      吴域 

      吴谷之子,博通五经。东汉安帝征为太常博士,不就。卒于后葬四川温江。 吴宣 字守德,四川阆中知县吴简之子。生于公元874年,卒于948年。娶四川节度使孟知祥之女为妻。李唐王朝衰亡后,孟知祥建后蜀王朝。吴宣为附马,封宣城公。吴宣因忠于唐,又淡泊名利,于公元937年抛弃国舅之荣贵,举家徙居江西创业,为江西抚州、建昌一带吴氏始祖。其子3人,孙18人,曾孙77人,玄孙360人,为江南吴氏第一大宗。

       吴光远 

      晋原(今四川崇庆人),善刻碑,公元725年刻玄宗赐《青城山张敬忠敕》。 吴泳 字叔永,号鹤林,四川三台人,公元1209年进士,累迁著作郎,兼直舍入院。后进宝章阁学士,知泉州、以言罢。著有《鹤林集》40卷传世。

      吴革

      字义夫,吴用效之子。四川成都人。卒于1127年。参加镇守西北的泾原军(今宁夏),表现了大忠大烈、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

      吴时

      字伸道,四川邛崃人。宋微宗时为辟雍司业。

      吴昌裔

      字季永,四川中江人。与兄吴泳师事黄干,得程颐、张载、朱熹诸书,趼释不倦。南宋嘉定举进士,调眉州教授。1235年拜监察御史。

      吴柔胜

      字胜之,吴革的后裔。祖辈由四川成都牵居安微宣城。生于1154年,卒于1224年。谥“正肃”。著《宗泽行实》10卷。

      吴宇英

      四川广元人。官至户科给事中,家居。崇祯未末举义兵讨贼,不克死。 吴元福

清代四川南部县人。五世业医,至元福亦精,以眼科著称。濒盲之人经其手获痊者甚众。1804年,县令陈因闲书“眼科独步”额其门。

      吴金三

      四川乐山人。生于1845年,卒于1907年。1884年接办盐商吴景让堂资本,初步形成四川大盐公资本集团。 吴德嵩四川乐山人。生于1823年,卒于1884年。从湖南逃荒到四川,成为四川盐商主要代表,并为尔后四川著名之“吴景让堂”资本集团奠定基础。

      吴渊

      字仲遥,四川达县人。生于1886年。历任吉林巡抚公暑秘书官、吉林都督府秘书、绥远将军府总务厅厅长、吉林巡抚公暑外交顾问、吉林伊通税捐总局局长等职。 吴泽湘字醴泉,四川成都人。生于1897年,1921年起,历任北京政府国务院经济讨论会处编纂、副组长,北京师范大学、北京交通大学、中国人大学讲师、教授,关税会议处股员、股长等职。1929年任国民政府陆海空军总司全部外交处秘书。此后在政府、外交部任秘书,重庆市政府秘书长,1945年任驻智利公使、大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台湾任“行政院外交部”顾问。

      吴震寰

      原名宗陵,四川荣县人。生于1900年,卒于1949年。吴玉璋之子。1919年赴法国勤工俭学,入辂林同明诺卜电话会专门学校。毕业后在法僖边境从事水电建设,任工程师。1930年在法国加入中国共产党。1933缶赴苏联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马克思总理论,并参加苏联水电建设。抗战爆发后,被国民政府经济部长翁文化灏聘犭资源委员会工程师,1949年被四川省建设厅聘为为都江电厂工程协理。同年9月在成都逝世。

      吴香兰藏族,本名伊西娜珍,姓扎西孔萨,四川木里县人。生于1924年。17岁加了国民党,此后从事地方教育和党务工作。历任康定市议会议员,西康省妇女运动委员会委员、藏族区宣抚委员及西康省妇女会部会有长、行宪国民大会代表等职。到台湾后,续任“国大代表”。旋受聘为“行政设一斗委员会”委员,“妇联总会”委员,并当选为国民党第八届中央委员,“中国地方自己治愈”学会理事,“中国边境政协会”理事会长,“中国国民外交协会”理事等职。

      吴奎荣

      四川夹江人。辛亥革命保路同志军成员,后牺牲,为55名烈士之一。

      吴邦護

      字先培,四川合江人。生于1911年。1949年前任安徽省银行总行经理、财政部简派花纱布管理局成都办事处处长及中央合作金库四川分住经理。去台湾后,成立嘉陵公司,专营香茅油出口并任公司理事去。任台湾区植物油输出业同业拆借公会理事长,创立中华樟脑公司并任理事长。

      吴成昆

      别名昆父,四川乐至人。生于1920年。擅长美术技理论。任教于南虹艺术专科学校、西南人民艺术学院、西南师范学院、西南美术学院专科学本立。西南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吴永权

      (1886~1961),字君毅,四川新都人。历任北京法政专门学校教务长兼国立北京大学法政大学政治科主任,北京政府国务院总理法制局参事,成都大学法学院院长,国立四川大学秘书长,四川大学法学院院长。1928年任成都大学校去,1936并任国立北示大学生法甭学院政治系教授。
       吴正德

      男,汉族,1945年5月生,四川成都人。博士,教授。 1994年9月加入民盟。 1967年10月参加工作。 1962年9月至1968年10月在成都电讯工程学院无线电设备专业学习、待分配。 1968年10月至1970年3月在广州军区烽火农锻炼。 1970年3月至1979年9月任四机部1016研究所工程师。1979年9月至1984年10月在成都电讯工程学院攻读硕士、博士学位。 1984年10月至1995年12月任电子科技大学副教授、教授,应用物理研究所副所长、所长。 1995年12月任电子科技大学副校长、民盟四川省委副主委。 1997年10月任民盟中央副主席。1998年1月任四川省政协副主席。

      吴浇浇

      四川成都人,中国内地女演员,毕业于中国人民解放军艺术学院戏剧系 。   2002年在唐国强主演的电视剧《大唐歌飞》扮演“小玉” ;2006年在顾长卫担任导演的电影《立春》中扮演歌星“阿琳”;2013年在话剧《如梦之梦》饰演都市里的隐士“江红” ;2014年在电视剧《离婚律师》中饰演土豪的情人“吴依” 。
      吴野 
      (1930~)原名吴衍钦。四川成都人。中共党员。大学肄业。1950年参加工作,曾任康定县委宣传部、西康省委宣传部、四川省委宣传部干部,1976年后历任四川省社科院文学所副所长、所长,硕士生导师、研究员。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理事,中国毛泽东思想研究会理事,四川省文艺理论研究会会长,四川省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作协顾问、知识经济促进会党务理事、杂文学会副会长。1948年开始发表作品。1984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专著《文学欣赏漫谈》、《艺术美的创造与欣赏》、《人物描写手册》(合作)、《战火中的文学沉思》,主编《美学新潮》、《抗战文艺研究》,另发表评论、散文、杂文等100余篇。
      吴园宏

      (1920—1991),又名吴永和、袁宏,新都县天缘乡慈板村人。1927年至1939年在成都完成了小学至高中学业。1937年10月,他参加了中共领导的抗日救亡运动,曾任“战时学生旬刊社”、“学生新闻”记者。1938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在担任中共成公中学党支部书记期间,因带领支部党员出色地开展了抗日救亡活动,曾被上级授予“青年模范支部”称号。

      1940年1月,吴园宏随一批进步青年到延安,先后在泽东青年干部学校、中央党校、西北公学学习并担任中央社会部西北公学学委班主任、党支部委员等工作。同时参加了“中国经济问题研究小组”,认真研究中国经济问题。在延安开展的大生产运动中,曾获二等奖。

      1945年12月,吴园宏随中央情报部干部队开赴东北,先后任哈尔滨特别市新阳区民运工作队队长、北满军区敌产管理处科长、东北军区后勤部赴朝接转战略物资代表、长春特别市百货公司经理等职,曾在叶季壮、陈云等直接指导下,完成过不少重要物资的接转和运输任务。

      全国解放后,吴园宏奉调上海任西南贸易部上海办事处主任等职。后调任重庆市任该部业务处长、中国粮食公司西南大区公司经理。1952年调任西南粮食部部长办公室主任、处长等职。1953年西南大区撤销,他又奉调任中央粮食部司长、机关党委员。

      “文革”中,吴园宏受到不公正待遇。1975年恢复工作后,任中央商业部糖业烟酒蔬菜局局长。1977年调任四川省商业厅厅长、党组书记。中共四川省委第三届候补委员、省人大代表。1983年经中央组织部批准离职休养。离职后担任四川省经济研究中心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顾问、四川省商业经济学会顾问、重庆市委市府经济顾问、内江市人民政府顾问等。他对政治与经济理论的学习和研究从未间断过,不顾年迈多病,远赴浙江、河南及四川边远地区进行市场专题调研,发表论文十余篇,其中5篇论文获中国商学会和四川省商学会优秀论文奖。

      1991年,吴园宏因病去世,享年71岁。

      吴德溥

      (1817-1882),字眉生,吴铣次子,平昌白衣庵人。受业于大学士文端公倭仁,闻宋明理学,益自刻励,尽涤少年豪气,一以实践为主。后边境多有战事,复博综天文、物理、兵农之学,期于有用。

德溥以同知分发贵州,至之日,筹办乡团,督制军械,教民操练。时贵州上下游均属盗区,德溥于境内设卡梭巡,质询民苗,存记良莠,劝德不遗余力。每战不乱,且有勇有谋,率先士卒,冲锋陷阵,历三十年而定,德溥实与之始终。

    德溥平定苗乱后,光绪帝召见,公俯首跪地,帝令其仰面,问及眼睛时,答曰:为矛利刃所伤,即饬上殿喧谈,问及白衣景时,公顺口占曰:“小0台照白衣,凤凰展翅扑濛溪,鲤鱼坂子回头望,步步登高上云梯。”言罢,当即赏黄马褂,并赐博夺巴图鲁勇号,始补则举应兴应革者,一一规画之,而条议朝政尤悉。在任六月病卒。光绪丁丑(1877)。川东大旱。德溥筹户金,驰书里门,开办平粜,全活甚众,乡人称颂义举,与其叔云嵋,并泐石记之。故其卒也,乡人闻讣皆涕泣,每有痛失厦庇者。其后,云贵总督刘武慎公,上德溥功状,上为之悼惜。时贵州方请为祠祀曾公,遂附祀焉。著《潜书》上,下篇行于世。《毛诗传笺合义》、《春秋述传》、《圃亭集》诸种若干卷。

      吴德潚

      (1848~1900),字季清,又字筱村,别号双遣居士,晚年自号寄髯。四川达县人。

      吴德潚自少聪敏。博极群书,精通佛理。清同治癸酉(1873)拔贡,本科中试第三名举人,考取咸安营教习,任满,大挑一等知县不就,历试礼闱皆报罢,侨寓都门与士大夫游。文章书法卓然名家,一时名公钜卿亟称之。光绪八年(1882)中进士。光绪丙申(1896)选浙江西安(衢县)县令,至省即调暑山阴县(绍兴),二年调钱塘县,三年回本任。

      潚性豪爽,德渊父子与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汪康年、黄公度等至交,且书信来往频繁,谈主张,论见解,交流情报,至递信息。发起兴办上“强学会”,创办《时务报》,宣传变法图强。潇刚方正直,凡诉讼裁判,一秉至公,不徇私情。时地方豪门大族与县暑差役勾结,鱼肉乡里,侵吞地方积谷,更严禁不宽,是以与地方恶势力积怨至深,相与勾结密谋,图拟报复。时义和团讧于京师,浙江江山“土匪”群起,聚众万余人,以仇杀洋人为帜,藉以剽掠。西安人欲应之,德潇不许。一时乱民哗变,斥潇护洋人,地方豪强纠众劫潇,缚于道署外门,道署不护,豪强乘势乱杀潇与二子一孙同死于难,又杀亲丁三十余口,掠家财而去。潇罹难后,康、梁、汪、黄、陈三立等悼文甚多。后潇妾冉氏具状上诉,浙江巡抚上奏朝廷得旨:“恤赠道衔,给方骑尉世职,至恩骑尉世袭罔替”。旋查获乱首数人告其灵而诛之,其它同道府官吏、军徒革职。川剧《蜀鹃啼传奇》,即以潇事为素材。

      吴铣

      (1800—1856),原名传绶,字伯嵋,号笏丞,平昌白衣庵人。清道光八年戊子(1828)举人,道光九年已丑(1829)进士,1830年授翰林院编修,历任直隶沙河、东明、长垣、大兴知县,1844年起任云南署镇雄州知州,任职三年,迁广西武定直隶州知州。咸丰三年癸丑(1853)任云南澄江府知府,五年(1855)转曲靖府任知府。咸丰丙辰(1856)因父病逝,回籍服丧,行至叙宁(今叙永县),暴病而卒。

吴铣秉性严正,不畏权贵,为官一生,清正廉洁,官场内外,卓有政声。书法也很有名,工行草,长写匾额,白衣镇旧时文昌宫、孔庙等处都有吴铣手书的匾额,至今断简残笔,人争宝贵之。《民国达县志》存有吴铣所作《众僧塔序》、《胡石脓诗草跋》、《易处士文库墓志铭》等文章。

       吴晓灵

      女,1947年1月生,四川威远人。研究生学历。经济学硕士学位,研究员,博士。1984年中国人民银行研究生部毕业。1985年任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应用理论研究室副主任,1988年任《金融时报》社副总,1991年任中国人民银行金融体制改革司副司长,1994年任中国人民银行政策研究室主任,1995年任国家外汇管理局副局长,1998年4月任国家外汇管理局局长,1998年11月任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分行行长,2000年2月任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2000年6月任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兼国家外汇管理局局长,2001年任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2007年6月任第十届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委员,2008年3月当选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

      作为主管金融稳定工作的副行长,吴晓灵坚定维护人民币汇率改革,开创多项金融稳定制度,支持私募股权基金健康发展,有力推动中国小额信贷,为中国金融业改革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对吴晓灵给予了高度评价:“晓灵同志经济、金融理论基础扎实,熟悉宏观经济管理和金融业务工作,熟悉我国金融业改革的发展状况,并善于理论联系实际,能够创造性地提出我国金融业发展的思路与设想。晓灵同志有较强的组织领导能力和协调能力,为积极稳妥推进金融业各项改革做出了大量艰苦细致的开创性工作,为我国金融改革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在我国经济金融界享有较高的威信。”

      除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的身份之外,吴晓灵还是中国著名的财经专家,多所大学的兼职教授、研究员和博导。吴晓灵著有《新一轮改革中的中国》、《中国的金融深化与金融改革》等书,并先后参与“国有经济债务重组”、“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总体设计”等重大课题研究,撰写的论文《转向市场经济过程中的中国货币政策》获1994年孙冶方经济学奖。

      对于吴晓灵在金融界的威信,国际媒体给予了高度评价。2004年和2005年,吴晓灵曾被《华尔街日报》两度评为“年度全球最受关注的50位商界女性”。2006年和2007年,吴晓灵又被美国《福布斯》两度选入“全球最有影响力的女性”排行榜。《华尔街日报》还特地为她作专辑,对她的总体评价是:“中国金融界最有影响力的女强人”。

      吴天成

      (1858-1910),字爵五,威远县镇西镇人,父亲早亡,母亲通晓诗文,督促子女学业甚严。4岁即读《千家诗》、唐诗,8岁能做诗文,19岁就以勤学砺行知名乡里。1888年中举,次年赴京会试,对策礼闱,时中法战争之后,他侃侃而谈中外大事,被认为是当今贾谊。后因犯讳除名,回乡执教。1897年,受任盐源县教谕,任期中,他改革教育制度,不收学生进见礼,深入山谷野岭,调解彝民纷争,深得盐源人敬重。1902年,四川总督岑春煊与学使吴蔚若读到吴天成所著的五卷《齐书》,慕其才识,请他出任四川高等学堂北斋学监。1904年,其母病逝,吴天成回乡守制期间,会同县知事娄栋、举人胡素民等在县城西街创办县立高等小学堂,自任学监。1906年,以举人援例任内阁中书,于邛州(邛崃)姚家坝创设天成机械厂,又办富川垦务公司,开垦天全州银矿。成为四川较早创办的实业之人。1909年,吴以“学界殷贤,驰誉乡邦”被推举为四川省咨议局候补咨议、川汉铁路第一届股东会副会长。以其办学之功受皇帝下诏嘉奖,升任同知。1910年9月24日卒。1919年,四川省政府追念其功绩,迁其遗骸公葬于成都南郊。

       吴天仁
      1920年12月出生于四川省巴中县,1933年6月参加革命工作。先后在红九军75师、红四方面军30军、八路军115师、山东八师、华东三纵八师、二十二军65师、工程兵南京工区、安徽省建设厅、安徽省基建局、安徽省建委等单位担任排长、副政治指导员、副连长、参谋、政治协理员、政治教导员、师作战科科长、办公室主任、师副参谋长、安徽省建委副主任等职务。1983年10月离休,享受省长级医疗待遇。因病医治无效,于2016年1月9日在合肥逝世,享年96岁。
      吴汉家
      又名寒笳、抗生、万众、吴越、柏年,男,汉族,1917年12月12日生,四川遂宁人。1944年10月加入中国民主同盟。1937年毕业于成都救亡业余学校新闻专修班,任成都新民报、重庆新蜀报记者、,川康通讯社、副总、总经理。1942年主办《华西日报》并任总。1946年创办成都工商导报并出任总。1947年和盟员蔡梦慰、中共地下党员李伯达等共同创办现代书报社并任总经理,先后任民盟四川省支部宣传、组织委员,成都市分部宣传委员会主任、秘书处副主任。建国后,历任成都市首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和首届政治协商会议秘书处副处长,成都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成都市文化局局长、政协第五、六届成都市委员会副主席,政协第四、五届四川省委员会常务委员兼副秘书长,政协第六届四川省委员会副主席,政协第四、五、六、七届全国委员会委员,四川省文化局副局长和四川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民盟中央常委、执行局副主任兼组织部部长,民盟四川省委常委兼宣传部长、秘书长、副主委、常务副主委、名誉副主委、四川函授大学董事长、凉山大学名誉董事长。1995年11月25日因患急性心肌梗塞在成都逝世,终年78岁。
      吴干

      (1903-1990),男,四川邻水人,经济学家,中华民国第一届-,东吴大学经济系,商学院的创始人。

毕业于四川省邻水中学。中华民国第一届-,清华大学毕业,日本陆军士官学校肄业,美国威士康辛大学经济系学士,继修哥伦比亚大学经济系博士学位,曾历任国立中央大学经济系教授、系主任,国立暨南大学商学院院长,中央银行顾问兼理经济研究处处长,东吴大学商学院院长

      吴雪
      原名吴开元,男,汉族,1914年9月出生在四川省岳池县余家场。13岁考入岳池高等小学。1931年后,考入四川省成都艺术专科学校、四川成都大同电影戏剧专科学校。1934年7月,他参加创办四川重庆西南话剧社,任剧务主任。1935年任四川成都《扬春》报记者兼。1936年,他参与创办了“剧人协社”,并参加了“援绥抗日演出”。1937年,到上海“晓邦舞蹈学校”学习戏剧艺术,参与动员组织为“七君子”-签名和-活动。“七七事变”后,任四川旅沪同乡会主办的难民收容组织副主任。“八一三”后,任护送队副队长,护送100多名难民回四川。1937年底,在武汉创建了“四川旅沪剧人抗敌演剧队”,任队长。1938年,带队返回四川,参加了由四川成都党组织领导的“星芒社”及四川各界组成的救亡联合会。1938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并担任四川第一个戏剧支部组织委员。1940年1月,吴雪领导的“四川旅沪剧人抗敌演剧队”在成都遭到敌人的破坏,按照党组织指示,他们转移到二战区。随后党组织派人将他们接到延安,到“泽东青年干部学校”学习,兼任学校艺术部教学工作。同年11月,他任延安西北青年救国会总剧团团长,后任延安青年艺术剧院副院长、党小组组长、整风领导小组负责人,延安联政宣传队队长、支部委员。抗日战争胜利后,被组织派到东北参加土改运动,担任行军支部书记,华北联合大学文艺学院临时秘书,总支副书记,东北文工团第二团副团长兼支部书记等职。1949年2月后,历任中国青年艺术剧院副院长、院长,文化部党委委员,文化部电影局副局长,中央戏剧学院革委会副主任、党委副书记,第一、二、三届全国剧协副主席,团中央委员。在文革中,遭受林彪、“-”-集团的破孩。1976年至1984年,历任文化部电影局副局长、艺术局负责人、艺术二局局长,文化部副部长、党组成员,艺术委员会副主任等职务。离开文化部领导岗位后,他仍担任中国话剧研究会会长,顾问,中国昆曲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顾问等职。是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政协第五、六、七届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文联荣誉委员。 2006年9月18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2岁。 
      吴瑞林
     (1915-1995 )原名吴尚德。四川省巴中县人。一九二八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一九三二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转入中国0。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川陕甘少年先锋营营长,少年先锋团政治委员,红四方面军政治部共青团团委副-,共青团通江县委-,少共川东北特委-,0大金省委组织部部长兼少共大金省委-,大金省干部大队大队长兼政治委员。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0鲁东南临市特委-,八路军山东纵队第二支队政治委员,0泰山地委军事部部长,鲁中军区第一军分区司令员,第二军分区司令员,山东军区警备第一军分区司令员,第二军分区司令员,山东军区警备第二旅旅长兼政治委员,第二军分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 解放战争时期,任辽东军区参谋处处长,东北民主联军安东军区司令员,辽南军区司令员兼独立师师长,东北野战军第五纵队副司令员,第四野战军四十二军军长。参加了东北1947年夏、秋、冬季攻势作战和辽沈战役。在辽沈战役中,参与指挥部队先在彰武以南阻击-军“西进兵团”西援锦州,后参加辽西会战,会同兄弟部队围歼该兵团于黑山以东地区。1948年12月率部入关参加平津战役,首先攻克昌平、沙河,阻止-军西撤,继而攻占-军供应基地丰台,同兄弟部队一起完成了对北平(今北京)守军的包围。北平和平解放后,奉命组织部队执行对-军第101军军部和第271师的改编任务。1949年4月,率 部进军中南,先后参加安新战役和豫西、豫南地区剿匪作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0年10月,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42军军长,率部参加抗美援朝战争。在第一次战役中,集中主力于长津湖以南黄草岭、赴战岭地区阻击美军陆战第1师及南朝鲜军首都师、第3师的猖狂进攻,连续激战13昼夜,歼敌2700余人,其中美军1000余人。之后,又指挥部队连续参加了第二、第三、第四次战役和西海岸阵地防御作战,协同兄弟部队给以美国为首的“联合-”以沉重打击。1952年10月率第42军回国后,先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南军区司令员,海军南海舰队司令员,广州军区副司令员兼南海舰队司令员,海军常务副司令员。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获二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目田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获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是中国0第七、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第九届中央委员。1995年4月21日在北京逝世
      吴洪芹

      女,汉族,1961年5月生,四川丹棱人(四川名山出生),1985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83年8月参加工作,研究生学历,哲学硕士。 1979年09月——1983年07月,四川大学哲学系学生; 1983年07月——1985年09月,西安医科大学马列主义教研室教师; 1985年09月——1988年07月,中国人民大学研究生院哲学系硕士研究生;1988年07月——1990年09月,国务院侨务办公室政策研究室国内组干部; 1990年09月——1992年04月,国务院侨务办公室政策研究室国外组干部; 1992年04月——1993年06月,国务院侨务办公室政策研究室国外组主任科员; 1993年06月——1994年12月,国务院侨务办公室政策研究室国外处助理调研员; 1994年12月——1996年01月,国务院侨务办公室政策研究室国外处副处长(其间:1994年11月—1995年5月,香港中旅集团业务研究部研究员); 1996年01月——1998年08月,国务院侨务办公室经济科技司经济处处长; 1998年08月——2001年01月,国务院侨务办公室经济科技司副司长; 2001年01月——2001年07月,国务院侨务办公室文教宣传司副司长; 2001年07月——2007年05月,国务院侨务办公室经济科技司司长(其间:2005年3月—2006年1月,挂职任武汉市人民政府市长助理); 2007年05月——2009年06月,国务院侨务办公室国外司司长; 2009年06月——2010年10月,国务院侨务办公室国外司(港澳台司)司长;2010年10月——2011年02月,福建省漳州市委副书记(正厅长级);2011年02月——2011年03月,福建省漳州市委副书记、市人民政府副市长、代市长. 2011年03月——2013年11月,福建省漳州市委副书记、市人民政府市长;2013年11月——2018年01月,福建省妇联党组书记、主席;2018年01月——,福建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省妇联主席、党组书记。

中共十九大代表。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九届、十届中共福建省委委员。福建省第十二届人大常委会委员。福建省第十次党代会代表。福建省第十三届人大代表。

      吴忠

      广州军区原副司令员。四川省苍溪县人,1933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5年转入中国共产党。历任排长、游击大队长、营长、团长、旅长、师长、军长、北京卫戍区司令员等职,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他是中国共产党第九、十、十一届中央委员会候补委员。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他参加了万源保卫战和嘉陵江战役,长征途中三过草地,经受了艰苦斗争的考验。抗日战争时期,他深入敌后开展游击战,为保卫冀鲁豫抗日根据地作出了贡献。

解放战争时期,他率部转战千里,参加了巨野、淮海、渡江、上海和解放大西南等一系列战役、战斗。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他为我军的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他坚决拥护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在政治上思想上与党中央保持了高度一致。吴忠同志对党的事业坚贞不渝,赤胆忠诚。他指挥作战果断,工作大胆泼辣,具有出色的军事指挥才能和组织领导能力。他革命事业心强,工作认真负责,勇于进取,坚决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上级的命令指示,积极完成上级交给的各项任务。他勇于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光明磊落,具有坚强的党性原则和组织纪律观念。他思想作风正派,胸怀宽广,顾全大局,团结同志,关心爱护干部,密切联系群众。他生活俭朴,廉洁奉公,始终保持和发扬了我党我军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

吴忠同志于1990年2月26日在海南逝世,终年71岁。

      吴玉章

     (1878年12月30日—1966年12月12日),原名永珊,字树人,四川荣县人,吴玉章历经戊戌变法、辛亥革命、讨袁战争、北伐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新中国建设而成为跨世纪的革命老人,与董必武、徐特立、谢觉哉、林伯渠一起被尊称为“延安五老”。吴玉章从参加同盟会到参加中国共产党,从参加孙中山先生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到参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为社会进步、民族解放和社会主义建设、党的事业奋斗一生。吴玉章是中共六届、七届、八届中央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被选为第一、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任中国人民大学校长十七年,桃李遍天下。兼任国务院文字改革委员会主任、全国教育工会主席、中国自然科学普及协会主席等职。

    吴玉章出生于四川省自贡市荣县双石桥蔡家堰。自小忠厚笃诚,坚韧沉毅,喜读史书,学识渊博,有“金玉文章”之誉。清末, 1903年东渡日本,入东京成城学校,谋强国之策。接受民主革命思想。

      推翻帝制

      1906年加入同盟会,任评议部评议员。在日八年,革命活动不断。 1911年4月革命党人在广州黄花岗起义,奉令购运军火。起义失败,返川领导保路运动。9月到荣县,助龙鸣剑、王天杰组织民军北上会攻成都,亲自训练民团,筹措粮饷,支援前线。民军挥师回荣,吴玉章不失时机,赵艺西、龙鸣剑等人积极配合,于9月25日宣布荣县独立,在全国率先脱离清王朝建立军政府。又赴内江,联络鄂军中党人处死清廷大臣端方,11月26日领导内江独立。后乘夜赴渝,清除内乱,巩固了蜀军政府。   民国初建,代表蜀军政府赴南京,出任参议院议员、大-秘书,助孙中山先生建政。袁世凯篡国,吴玉章参加二次革命,失败后到法国,在法组建华法教育会,为国培养人才。

      培养人才

      1917年回国,在北京创办留法俭学预备学校,选送留法学生近两千人,周恩来、邓小平、王若飞、陈毅、聂荣臻、赵世炎、蔡和森、张申府等留法学生,都成为中国革命的栋梁。

      五四运动时期,吴玉章接受科学社会主义思想。1922年到1924年任成都高等师范学校(四川大学前身)校长,传播新文化新思想 ,组织马克思主义团体。

      1923年秋冬,刘伯承一直在成都治伤。困扰着他的不仅是身体的创痛,更多的是对前途的忧虑。当时,吴玉章任成都高等师范学校校长,和恽代英、杨闇公等人创办《星期日》等刊物,宣扬新文化、新思想,热情介绍和宣传马克思主义,还派人深入到工人、农民中做宣传和组织工作,在当地具有较大的影响。

      吴玉章深知刘伯承的为人,几乎每隔三五日就要到他的住处,一面探视病情,一面介绍和宣传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后来,通过吴玉章的介绍,刘伯承结识了杨闇公。在吴玉章、杨闇公二人的影响下,他的思想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1925年在北京加入中国共产党。并任南充高中首任校长。奉党之命从事-工作并参加北伐。后参加南昌起义,任革命委员会委员兼秘书长。大革命失败,遵党指示赴苏联,在苏联东方大学等校学习、任教,出席共产国际第七次代表大会、世界和平会议。

      抗日战争

      1938年回国参加民族抗战,被选为第一届国民参政会参政员,出任延安-促进会会长、鲁迅艺术学院院长、延安大学校长、边区政府文化委员会主任,以花甲之龄为国培养各类人才,被尊为延安五老之一。

      1945年抗战胜利后,任中共代表赴渝出席政协会议。次年兼任中共四川省委书记,为反对内战、争取和平民主建国,同反动势力作坚决斗争。 1948年任华北大学(今中国人民大学)校长。 1949年到北京,开国大典。 1903年吴玉章赴日本留学,进成城学校、冈山第六高等学校,参与同盟会创始活动。“二次革命”失败后,赴法国进巴黎法科大学学习。与蔡元培、李石曾等建立华法教育会。吴玉章1916年吴玉章回国,推动青年留法勤工俭学。

      五四运动时期,吴玉章接受科学社会主义思想。

      1922年到1924年任成都高等师范学校校长。

      1923年秋冬,吴玉章和恽代英、杨闇公等人创办《星期日》等刊物,宣传新文化、新思想。 吴玉章1925年在北京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创办重庆中法大学。后奉党之命从事-工作参加北伐。南昌起义任革命委员会委员兼秘书长。大革命失败,赴苏联东方大学等校学习、任教,出席共产国际第七次代表大会。

     1927年参加八一南昌起义,任革命委员会委员兼秘书长。后赴苏联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1930年毕业后,曾在海参威远东工人列宁主义学校、苏联科学研究院远东分院和莫斯科东方大学中国部任职,研究中国文字拼音化方案,一度被派到巴黎主办《救国时报》。 1938年吴玉章回国参加民族抗战,任第一届国民参政会参政员、延安-促进会会长、鲁迅艺术学院院长和延安大学校长、陕甘边区政府文化委员会主任。 1940年1月15日,党中央为了表彰吴玉章的革命功绩,为他补行了六十寿辰(本是1938年12月30日)的庆祝大会。中共中央发了贺词,毛泽东亲临致祝词,称赞他:“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不做坏事,一贯的有益于广大群众,一贯的有益于青年,一贯的有益于革命,艰苦奋斗几十年如一日,这才是最难最难的呵” 1945年,任中共代表赴重庆出席政协会议,次年任中共四川省委书记; 1948年任华北大学校长。

      新中国

      1949年,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参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筹建,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出席开国大典。

      新中国成立后,为适应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对各种建设干部的需要,党中央和中央人民政府决定成立中国人民大学,《人民日报》称中国人民大学为“新中国的第一个新型正规大学”。鉴于中国人民大学担负着极其重要的任务,经中共中央政治局提名,1950年2月,中央人民政府任命德高望重的吴玉章为第一任校长。吴玉章同志领导了中国人民大学的创建和发展工作,直至1966年12月12日去世。

       吴玉章担任中国人民大学校长达17年之久,为中国人民大学的建设和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为中国人民大学确立了正确的办学指导思想和方针,奠定了优良的传统和独特的校风;使中国人民大学成为新中国高等教育,特别是人文社会科学高等教育的一面旗帜。吴玉章还曾兼任中央社会主义学院院长,中央人民政府委员和全国政协常务委员,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政务院文教委员会中国文字改革研究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主任,中国文字改革协会会长,中央推广普通话工作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中苏友好协会总会副会长,中国教育工会主席等职。

       吴伯通 
      出生于明正统六年(1441),卒于明弘治十五年(1502)。四川省广安市前锋区人。少聪明,过目成诵。天顺八年(1464)中进士。官授大理寺右评事(正七品),掌管刑狱,考转大理寺右寺副(正六品)。1475年,授河南按察佥事(正五品),明成化十一年(1475)任河南学政(主管一省教育科举,无固定品级),创办辉县百泉书院,洛阳伊洛书院,汝宁汝南书院,并参酌白鹿书院规章,令各院遵行。明成化十三年(1477)监试汴闱,任浙江学政,主讲杭州贡院,从学者数百人。1478年任河南提学官直到1489年。明成化十九年(1483)丁父忧,居家六年,其间亦起院讲学,从学者众,有司为建甘棠书院,以供学者住读,明成化二十二年(1486)重修渠县琅琊四桥。1489年11月24日,由河南等处提刑按察司佥事升为浙江等处提刑按察司副使(正四品)。1496年,任云南按察使(主管一省刑法之事,正三品)。1497年任贵州按察使。由于敢于列述和治理内外臣工的弊端,得罪了权贵。弘治十一年(1498)申请辞去了官职。明弘治十五年(1502)三月卒于家。
      伯通为政三十八年,大兴书院,从学者两千人。后王阳明谓浙人云:“理学作人如吴石谷者,不立庙祀何也?”浙人无以为答。可见其兴办书院之影响。后浙人为之建坊,称为“当代真儒”。著有《石谷达意稿》三十四卷(现存),《闻见录》二十卷,《策问答》七卷,《甘棠文稿》四卷,《十斋铭》一卷。《四川通志》有传。
      吴伯通为浙省提学副使,士子专取功夫,时初学作文,多不根,为其罢出者众。群往御史台求试,御史复发吴公,吴出题《鼋(yuan)鼍(tuo)蛟龙鱼鳖生焉论》,题乃一滚出来,文难措辞,而论又涉于性理,取者无几,甚为吴所辱。有嘲之者曰:“三年王制选英才,督学无名告柏台。谁知又落吴公网,鱼鳖蛟龙滚出来。”闻者绝倒。
       吴家农
      男,汉族,1951年6月生,四川岳池人,大学,高级经济师,1969年2月参加工作,1985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69.02-1971.11四川省秀山县知青; 1971.11-1978.10 重庆市农资公司工人、专职团干部、经理办公室秘书; 1978.10-1982.07 四川财经学院政治经济学系政治经济学专业学习; 1982.07-1985.11四川省重庆市计委综合处干事、副处长; 1985.11-1986.01重庆市经济信息中心主任; 1986.01-1989.06 四川省重庆市计委专职委员兼市经济信息中心主任 1989.06-1993.07 四川省重庆市计委副主任;  1993.07~1997.06 四川省重庆市计委主任、党组书记 1997.06~2007.12 重庆市副市长。2007.12~2008.01重庆市副市长,重庆北部新区管委会主任(兼)2008.01~  重庆市政协副主席,重庆北部新区管委会主任(兼)。中共重庆市一届、二届、三届市委委员,市一次、二次、三次-会代表,市一届、二届、三届人大代表,市三届政协委员
      吴锐 
      (1915~)笔名火流。四川邻水人。中共党员。历任小学教师,18集团军护士队护士,抗日军政大学一分校学员,部队干事、科长、文化处长,云南省图书馆馆长兼党支部书记。中国图书馆学会第二届理事,云南省图书馆学会第二届理事长,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云南分会第一届理事、副会长,云南省文联第三届委员,省作协第二届理事。1951年开始发表作品。1956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长篇小说《情缘》、《南征北战二十年》(合作),短篇小说集《五天五夜》、《迎春鸟》、《幸福中的烦恼》,诗词曲集《春从天上来》,长篇传记小说《一个普通战士的成长——刘子林的故事》(合作),另发表短篇小说、报告文学、散文、评论、诗词曲、曲艺100余万字。《一个连队的诞生》获1953年西南军区文艺作品检阅二等奖。曾获三级独立自由和三级解放勋章。

        吴昌裔

       [生卒]1183-1240 [籍贯]潼川中江人 [朝代] 宋朝 [主要著作]<蜀鉴>,<四书讲义>,<乡约口义>,<宏台议礼>,<诸老纪闻>,<苦言>,<格斋文集>  [小传]  吴泳弟。幼孤自立,不肯逐时好。喜获程颐、张载、朱熹之书,辄披览研绎,手不释卷。后闻汉阳守黄□得朱熹之学,遂前往从师。宋宁宗嘉定七年(1214)进士。调阆中尉。岁饥,请发本仓储粮数万石赈灾,民皆感德。再调眉州教授,取诸经亲为眉士讲说,士风大变。历知华阳县,通判眉州。再权汉州,核兵籍,兴社仓,郡政毕举。理宗端平元年(1234),入为军器监簿。改太常少卿。转监察御史。在朝未久,凡上躬缺失、庙堂除授、将帅方命、女宠私谒、旧党之用、边境之祸等等,举世以为大戒而不敢言者,无不尽陈。尝斥朝廷“言论多于施行,浮文妨于实务”,且援靖康的敝,痛哭苦谏。徙太理少卿,旋以权工部侍郎出为四川宣抚司参赞军事,时论以“李刚救太原”比之。后改知婺州,遇旱,免粟八万一千石、钱二十五万缗。未几,以宝章阁待制致仕,卒谥忠肃。平素多习典故,尝辑仁宗至和至高宗绍兴百余年间奏议本末,合为一卷,名曰《储鉴》;又荟萃周、汉至宋代蜀道得失及兴师取财之所,撰成一书,名曰《蜀鉴》。另著《四书讲义》、《乡约口义》、《宏台议礼》、《诸老纪闻》、《苦言》十篇、《格斋文集》四十卷。均佚。《宋诗纪事》、《洞霄诗集》录其诗八首,《宋代蜀文辑存》录其文三十三篇。《宋史》、《南宋书》有传。
      吴照 

      [生卒]1782-1850 [籍贯]绵竹县人 [朝代] 清朝 [主要著作]<勉不足斋文集>,<勉不足斋诗集>,<晋熙文献集>,<唐律诗约>,<南游唱酬集>,<吴氏家传>,<见闻录>,<白沙诗话>  [小传] 聪颖嗜书,为学使陈钟溪所赏拔,补弟子员。从福建陈秋坪游,日以古文相切磋,学业大进。嘉庆十八年(1813)拔贡。二十四年(1819)举人。道光初,聘主晋熙书院讲席,生徒率常达百人,横舍不能容。其教以明伦敦品为先,日夕讨论经义不辍。十五年(1835)大挑二等,署江北厅学正,授渠县教谕。在渠几二十年,从游者益盛,成就颇多。三十年(1850)卒,年六十九岁。好为诗文,诗宗元、白。著有《勉不足斋文集》、《勉不足斋诗集》、《晋熙文献集》、《唐律诗约》、《南游唱酬集》、《吴氏家传》、《见闻录》、《白沙诗话》行世。《绵竹县志》有传。

    吴之巽

       [生卒]1160-1221 [籍贯]潼川中江人 [朝代] 宋 [主要著作]<诸经讲义>,<中庸口义>,<通鉴类>,<国典> [小传] 自幼习礼,其父授以小戴氏(圣)书。稍长,学业有成,遂教授于广汉王氏书塾,郡守时率诸生造访。宋宁宗开禧三年(1207),吴曦僭蜀,下令聘士。吏诣其门,请赴,乃斥之,且作诗云:“困穷何用怕鬼笑,暴贵不免干天刑。”曦诛,始应聘,才冠多士。后竟赍志以没。平生笃志洁行,事亲以孝,交友以诚。博通经史,为文沉涵,有雅致,时人称之。著有《诸经讲义》五卷、《中庸口义》三卷、《通鉴类》十卷、《国典》二十卷,均佚。《四川通志》有传。魏了翁《鹤山大全集》有《吴之巽墓志铭》。 

       吴泳

      字叔永,潼川人。嘉定元年进士,历官为军器少监,行太府寺丞,行校书郎,升秘书丞兼权司封郎官,兼枢密院编修官,升著作郎,时暂兼权直舍人院。

      轮对,言:“愿陛下养心,以清明约己,以恭俭进德,以刚毅发强,毋以旨酒违善言,毋以嬖御嫉壮士,毋以靡曼之色伐天性。杜渐防微,澄源正本,使君身之所自立者先有其地。夫然后移所留之聪明以经世务,移所舍之精神以强国政,移所用之心力以恤罢民,移所当省之浮费以犒边上久戍之士,则不惟可以消弭灾变,攘除奸凶,殄灭寇贼,虽以是建久安长治之策可也。”

      他日入对,又言:“诵往哲之遗言,进谋国之上策,实不过曰内修政事而已。然所谓内修者,非但车马器械之谓也。衮职之阙,所当修也;官师之旷,所当修也;出令之所弗清,所当修也;本兵之地弗严,所当修也;直言敢谏之未得其职,所当修也;折冲御侮之弗堪其任,所当修也。陛下退修于其上,百官有司交修于其下,朝廷既正,人心既附,然后申警国人,精讨军实,合内修外攘为一事,神州赤县,皆在吾指顾中矣。”

      火灾,应诏上封曰:“京城之灾,京城之所见也。四方有败,陛下亦得而见之乎?夫惨莫惨于兵也,而连年不戢,则甚于火矣。酷莫酷于吏也,而频岁横征,则猛于火矣。闽之民困于盗,浙之民困于水,蜀之民困于兵。横敛之原既不澄于上,包苴之根又不绝于下。譬彼坏木,疾用无枝,而内涸之形见矣。”

      迁秘书少监,兼权中书舍人,寻迁起居舍人兼权吏部侍郎,兼直学士院。疏言:“世之识治体而忧时几者,以为天运将变矣,世道将降矣,国论将更矣,正人将引去而旧人将登用矣。执持初意,封植正论,兹非砥柱倾颓之时乎?若使廉通敏慧者专治财赋,淑慎晓畅者专御军旅,明清敬谨者专典刑狱,经术通明使道训典,文雅丽则使作训辞,秉节坚厉使备风宪,奉法循理使居牧守,刚直有守者不听其引去,恬退无竞者不听其里居,功名慷慨者不佚之以祠庭,言论闿爽者不置之于外服,随才器使,各尽其分,则短长小大,安有不适用者哉!”又言谨政体、正道揆、厉臣节、综军务四事。

      权刑部尚书兼修玉牒,以宝章阁直学士知宁国府,提举太平兴国宫,进宝章阁学士,差知温州。赴官,道间闻温州饥,至处州,乞蠲租科降,救饿者四万八千有奇,放夏税一十二万有奇,秋苗二万八千有奇,病者复与之药。事闻,赐衣带鞍马。改知泉州,以言罢。

      吴克昌 
      [生卒]1842-1887 [籍贯]井研县人 [朝代] 清朝  [主要著作]<汉易识别>,<易图明辨补正>  [小传]  同治九年(1870)举人。十三年(1874)进士。授房山县知县。房山夙产煤,煤窑主虐其□,至垂死则暴之衢。岁以路毙百数十人,御史数奉严旨察办,不能革。克昌至,为立教条,更设局养恤之,期岁病毙者仅三人。大府嘉赏,令旁县师其法为永例。历宛平、京县、武清知县。时办开平铁路,路经宁河辖境八十里有奇,大吏以克昌贤能,奏摄宁河。总署文符未下,勘道官骤至,宁河民数千人,□□持田器环行馆大□,将谋阻勘。使者皇遽,欲胁以兵,克昌方出城,闻变,急驰归召众,前为开陈祸福,群辈欢然散。五月铁路成,返武清县,邑方大水,淹没三百村。克昌冒暑勘察灾区,行积淖中,水湿衣破,疾大作,返署七日而卒。县民闻耗聚哭,甯河、房山会吊者数千人。著有《汉易识别》十卷、《易图明辨补正》二卷、《恕德堂集》廿卷、《吴氏家乘》四卷、《房山水利记》二卷、《中西通塞利弊议》二卷、《恕德堂□记》四卷、《养恤章程》一卷。《井研县志》有传。
      吴理真

      名山人,家住蒙山之麓,《四川通志》卷四十记:“汉时名山县西十五里的蒙山甘露寺祖师吴理真,修活民之行,种茶蒙顶。”吴理真父早逝,家境贫寒,母亲积劳成疾。他是个孝子,每当雄鸡报晓,便带上工具,登上蒙顶,割草拾柴,换米糊口,为母亲治病。一日,吴理真拾好柴,口干得直冒火,顺手揪了一把“万年青”(野生茶树)叶子,放在口里慢慢咀嚼,口渴渐止,困乏渐消,精神倍增,颇感奇异。又摘了些带回家中用开水冲泡,让老母喝下,果有效果。连服数日,病情好转,续饮月余,身体康复。乡亲们病了,他热情地用这种叶子泡水给他们饮用,效果也很好。可惜这种树不多,所生长的叶子远远不能满足治病救人的需要,他决心培育出更多的茶树。

      为了采摘茶种籽,吴理真跑遍了三十八蒙峰。他把茶籽捡回家,用沙土拌和后放入篾筐中,上面盖以谷草,使茶籽不会霉变和冻坏。为了选择播种茶籽的地方,吴理真翻越蒙顶的山山岭岭,对野生茶树的生长环境进行分析研究,认定蒙顶五峰之间(今皇茶园)和菱角弯一带最适宜茶树生长。这里雨量充沛,土质肥厚,终年云遮雾绕,为茶树生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所产茶叶内含物质极为丰富,加上精湛的制作工艺,使蒙山茶具有独特的品质,在中国茶叶史上独树一帜,经久不衰。

      吴理真为了种茶,在荒山野岭搭棚造屋,掘井取水,开垦荒地,播种茶籽,管理茶园,投入了自己的全部身心。可以想象,吴理真这种敢为天下先的行动,不知经历了多少艰难困苦,经过了多少次失败。功夫不负有心人,吴理真用勤劳和智慧浇灌出了株株嫩绿茁壮的茶树,他成功了。吴理真把茶叶熬成汤,施舍邻里,普济世人,许多人祛疾去病,不少人健体强身。他以植茶为民众的精神谱写了我国人工种茶最早的历史。

      吴之英

      (1857—1918)字伯竭,号西蒙愚者,出生于四川省名山县(今雅安名山县)车岭镇吴沟一个书香人家。祖父文哲、父亲铭钟都是积学未显之士。5岁时,吴之英即随祖父课读。由于他天资敏慧,学习勤奋,8岁便会文辞,16岁夺得雅州府试文魁,17岁以茂才选进成都尊经书院学习,受到当时的经学大师、书院山长王闿运的培养,学问日进。他参加过一次乡试,首卷录取了,但因不慎污染试卷而被淘汰,一气之下,发誓再也不去应试。到20多岁,他在经史词章方面都有了相当高的造诣,精三礼,善骈文,工书法。王闿运称赞说:“诸人欲测古,须交吴伯羯。之英通公羊,群经子集,下逮方书,无不赅贯”。民国时期,李肇甫在他编修《四川方志简编》中也说:“自王闿运来蜀,遂以博学穷经为士林倡,于是乾嘉之学大盛于蜀,一时文人蔚起,鸿硕辈出。廖(平)、宋(育仁)、吴(之英)、张(森楷),尤著令闻焉。”

      知识渊博

吴之英知识渊博,诸如诗词歌赋、经史文章、声韵乐律、经方星经之学,均有成就。他在诗文方面自成一家,对当时“徒知标榜。空疏肤浅”的各种文派和“仅能模仿,人足自立”的诸文体,都持否定态度。主张为文要有充实的内容、精密的组织和深厚的含蓄。同时代的学者宋育仁评他的诗文,“比于近代文学家有如胡稚威(天游)、王仲瞿(昙),故坚栗而光晔,以经术深湛之思,泽以楚艳韩笔,故肃穆而闳肆”。按胡工骈文,诗雄健,王能诗、善骈文。

      由于吴之英幼承庭训,对古文“积读久,渐知有厚味,顾其所以醲醇弗可得”。后入尊经书院,受到王闿运的陶冶,“闿运弟子中诗文都能继承他的作风,而卓然自立者……就要数到吴之英了”。他是闿运文学的传人,代表了晚清文学的一个重要流派。他写诗文,往往“纵横漫衍,多所旁涉,甚至重叠反复。引申其喻,像深山的古树,挺立于悬崖峭壁之上,柯条交拂,藤蔓杂生,莽莽苍苍,使人辨不清枝叶的路数”。晚清经学大师廖平说他的文章“实出淮南,但自讳之耳,故其文多纡徐漫衍,须多看数行,乃能知其意之所在”。⑤吴之英的高足吴虞也说:“蒙山(即吴之英)为文,出于周秦诸子。”故刘申叔讲,“蒙山人品文学,当于周秦间人求之”。

      吴擅长七言古体诗。“自谓音节符于古乐府,隋唐以后蔑如也”。吴诗以楚辞,汉郊祀歌为本,鲍照、吴均,薛道衡、庐思道、李白、杜甫、元稹、自居易的诗为宗。他认为“李、杜之体清刚,故罕有长篇。元、白之词铺叙,故特乏劲气。恰合二派而融化之,则大或千言,少或数百,兼二派之类,无二派之短矣”。他作的古体诗,大多吻合其论述。如《关山月》、《哭杨锐》、《上海行》、《颐和园》、《蒙茶歌》、《都江堑》、《桂湖》、《东湖》等。其中写边城征戍之苦的《关山月》,铺陈宏大稠密,音节高昂矫健,读起来感人至深,是他的一篇代表作。

      吴之英著述较多,有遗著《寿栎庐丛书》刊行于世,包括《仪礼奭固》、《礼器图》、《礼事图》各17卷,《周政三图》3卷,《汉师传经表》1卷,《天文图考》4卷,《经脉分图》4卷,《文集》1卷,《诗集》1卷,《厄言和天》8卷。此外,已散失的著作有《诸子遹倅》15册,《中国通史》20册,《公羊释例》7册,《小学》4册,《以意录》4册,《蒙山诗钞》l册,《北征记概》1册。

      吴肃

      (1910—1997)四川省遂宁县(今遂宁市)人。一九三八年参加新四军,参加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并入延安抗大学习 。

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时期,任新四军第一支队司令部作战参谋,新四军江南、苏北指挥部作战科科长,新四军军部作战科副科长,第一师司令部作战科科长,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分校教育长,苏中军区司令部参谋处处长,教导旅第二团团长,苏浙公学教育长。解放战争时期,任华中野战军第十纵队参谋长,华东野战军第四纵队十二师副师长,第十纵队参谋长,第三野战军二十八军参谋长,华东军政大学训练部部长。共和国成立后,任华东军区-队参谋长,华东军区空军参谋长,中国人民志愿军空军参谋长,中南军区空军参谋长,广州军区空军参谋长,空军学院副院长,南京军区空军顾问。一九0年晋升为少将军衔。

      吴攀

      (1969.12—)笔名小东、雨樵。四川财洪人。擅长中国画。1992年毕业于西南师范大学美术系;1996年至1997年在四川美术学院中国人物画高研班进修;1992年至1996年任四川省农机校美术、书法教师,其间受聘于川北教育学院艺体系;1996年为 四川省遂宁市文联干部至今。作品《赛马论兵图》入选第四届中国体育美展,《游击队之歌 》入选第九届全军美展、《夏日·溢》获全国第二届中国花鸟画展优秀奖。

      吴因易 
      (1946~)笔名发生、华生。四川射洪人。民进成员。1968年毕业于绵阳水电职校。历任印刷工人,文教局干事,绵阳市文联专业作家、副主席。四川省第六、七届人大代表,中国侨联文联常务理事。1980年开始发表作品。1985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长篇小说《梨园谱》、《唐明皇与杨贵妃》(合作)、《则天皇帝》(四部)、《唐明皇》(四部)等。《梨园谱》获四川省首届优秀作品奖,《唐明皇与杨贵妃》获四川省第二届优秀作品奖
      吴浩  
      [籍贯]内江人 [朝代] 元明朝  [主要著作]<兰畹集>  [小传]  幼好学,年十九中举人。督学咸宁(今湖北咸宁县),以造士为务,登科者众。寻请归。司徒杨鼎语人曰:“吾乡职教者,学行文章,自吴义生外,鲜能及者。”起补石泉(今北川县)令。奏请建孔庙,兴祭祀,倡教化,民感其德。秩满,擢云南曲靖府教授。再请归。寻病卒于家。著有《兰畹集》行世。《内江县志》有传。
       吴玉 
       [籍贯]内江县人 [朝代] 明朝 [主要著作]<昆斋诗集>  [小传] 成化二年(1466)进士。历官广西提学副使。性机警,博览典籍,稗官小说,无不涉猎。文甚富赡,时有浩荡之气。诗喜盛唐,或为集句,声律铿锵。晚年居家,与人谈古论今,历历如指掌。六旬之后,不饮酒服药。尝谓人曰:“吾自少壮至老,如行路然,信步所到耳。”日夜读书,手不释卷。尝修《内江县志》,邑人曰:“文献赖之存而不泯。”终年九十七岁。著有《昆斋诗集》行世。《内江县志》有传。 
      吴金全

      1925年4月生,合江人。1955年7月入党。1952年3月参加工作。初小文化。1946年为四川天府煤矿1井推车工。

      1949年在原籍务农。1952年3月为天府煤矿1井采煤工、党支部副书记。1974年11月任天府煤矿党委副书记。“文革”中任四川省总工会副主任、主任。1979年5月-1981年2月任天府矿务局工会主席。中共9-11届中央候补委员。

      吴丈蜀 
      (1919~2006) 笔名芜茕、荀芷。四川泸州人。中共党员。1949年后历任香港《周末报》、广州《快活报》、武汉通俗出版社、中南文艺出版社、湖北人民出版社,湖北省社科院研究员、文史研究馆馆长。中华诗词学会副会长,湖北省诗词学会第一、二届会长。1935年开始发表作品。1982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长篇通讯《洪水淹不了人民的武汉》,寓言故事集《买凤凰》、《快嘴新娘》,论文集《读诗常识》、《词学概说》、《诗词曲格律讲话》,诗词集《回春诗词抄》,《历代诗词曲佳句名篇大全》等。
      吴子俊
      (1885—1968),名极,泸州会文乡奇桠树人。1905年加入同盟会,1911年考入四川省师范学校,1913年毕业后一直在川南师范学堂执教。当时泸州理化师资奇缺,日本教师趾高气扬,漫天要价,各校只好以千元高薪相聘。吴子俊回泸,众人喜出望外,争相延聘。他欣然兼任泸县中学、泸县女子师范学校的理化课,每日往返各校,不知疲倦,尽心尽责。1922年秋,恽代英任川南师范学校校长,辞退许多不称职教师,却钦佩吴子俊才德过人,不仅延聘,且与之推诚相见。永宁道尹张英逮捕恽代英入狱,吴冒险营救,力助学生开展“择师运动”,拒绝所派新校长。张英为缓和矛盾,转而请吴出任代校长,吴提出“要我担任代校长,必须先释放恽代英”。张英无奈,只得叫吴具结担保,将恽释放,安全离泸。1928年后。吴子俊还先后兼任泸县女子中学、育群女子中学、树风中学、桐阴中学的理化课,并任川南师范附小、培基小学校长。他反对注入式教学,每上理化课都先教学生做实验,然后讲课文。并不时抽问,启发学生思考。他常说:“学问学问,不能则学,不知则问。”吴子俊一生节俭,周末回家,每至接官厅(小市宝莲街北段)必换成短衣、草鞋,回城时再穿上长衫、布鞋,故有人戏称“接官厅是吴子俊的更衣厅”。他罄其蓄积,用于捐助树风中学和培基小学。曾叹日:“吾老矣!一介儒生,既不能请缨杀敌,以纾国难,惟有兴办教育,广育人才以救国,区区积蓄,用于捐资兴学,吾愿足矣。”解放后,吴子俊获川南行署文教厅特褒奖。被选为泸州市人大代表,是第一届政协委员。1954年,为庆祝吴子俊七十寿辰,泸州师范学校师生校友集资在川南师范学堂旧址修建“子俊楼”一座,以志其在该校连续执教40年的业绩。
      吴映强 
      (1951.3—) 四川广元人。擅长中国画。1977年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中国画系。现任四川绵阳市美协副主席。作品《小俙客》参加第二届全国青年美展、《原上草》获第七届全国美展铜奖 、《离太阳最近的人》参加第八届全国美展、《卧薪尝胆》参加首届中国画人物大展、《大江之源》获第八届全国群星美展银
       吴慎 

      [生卒]?-? [籍贯]眉山县人,后入夹江籍。 [朝代] 清朝 。

   [主要著作]<丰润县志>,<简去诗文集>  [小传]  雍正九年(1731)举人。乾隆元年(1736)进士。授直隶涞水县知县,有善政。工诗古文词。其《咏李昌莒州殉难》、《咏李孔昭》诗,悲壮感人,传诵一时。著有《丰润县志》、《简去诗文集》行世。《眉山县志》有传。

      吴绍文
      男,汉族,四川巴中人,1920年9月生,1934年6月参加革命,1939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4年6月至1938年6月在红四方面军服役,先后任战士、事务长、通讯员;1938年6月至1948年5月在冀南银行任石印工人;1948年5月至1950年3月在北京人民印刷厂材料科任股长;1950年3月至1961年9月在重庆市人民银行工作,任保管员、学员、所长;1961年9月至1975年5月在重庆市人民银行出纳科任副科长、营业部任副主任,1977年6月离休。2009年9月经中央组织部批准享受副省部级医疗待遇。2012年3月28日8时57分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逝世,享年92岁。
      吴尚安
      男,汉族,四川省巴中县人,1918年5月生。1933年5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7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经历了红军长征。历任红四方面军勤务兵,甘肃省曲子县保安司令部及八路军三八五旅卫生班长、护士长,第一野战军第四军医生,志愿军第十九兵团六十四军医生、卫生队副队长。50年代后,先后任六十四军炮兵团卫生队副队长,辽宁省凤城县青城子铅矿卫生所副所长,四川省彭县铜矿职工医院院长、机关党支部书记。曾荣获奖章两枚,荣立三等功两次。1980年3月离休。(正省级医疗待遇),因病医治无效,于2013年2月16日10时50分在彭州人民医院逝世,享年95岁。
      吴荣政
      (1915—1973,原贵州省军区副司令员)四川通江县人。1932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4年加入中国0。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参加抗美援朝,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炮兵师师长。荣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二级目田独立勋章。回国后,任昆明军区炮兵司令员,解放军第50速成中学政治委员,贵州省军区副司令员。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目田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73年病逝。 
      吴伟仁

      (1953.10.25- )航天测控通信和深空探测工程总体设计专家。四川省平昌县人。1978年毕业于中国科技大学,2004年在华中科技大学获工学博士学位。现任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研究员。国际宇航科学院(IAA)院士。

      长期从事航天遥测、测控通信和深空探测工程研究。负责研制成功我国第一代计算机遥测系统和远程航天测控通信系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主持实现航天测控通信由S频段近地空间到X频段深空的技术跨越。提出并实现嫦娥二号对月球、日地拉格朗日L2点和小行星等多目标探测,开辟了我国深空探测新领域;主持实现嫦娥三号月球软着陆和巡视探测,树立了中国航天新里程碑;为主提出无人月球采样返回技术方案,已获国家批准实施。

      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2项,一、二等奖各1项;部级特等奖1项,一等奖3项。发表论文60余篇,出版专著9部。

      201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吴道凝

     (约1728-1810),平昌县灵山乡(今元山镇)草坝村人。 乾隆庚辰恩科举人,曾授顺天府房山县知县、华阳教谕,工书法,擅骈文,所作《巴灵台赋》流传甚广。相传乾隆皇帝读后盛赞其文,并赏慕巴灵台秀丽风光,曾拟御驾亲临,无奈当时蜀道险阻,未能如愿。

现巴灵寨石壁上仍留存其手迹“巴灵台”三个石刻大字。

      吴勇 
      (1958-1979)  四川省绵阳县人,男,21岁,1977年1月入伍,中国人民解放军35230部队,历任战士、副班长、班长,中共党员。1979年2月23日,在对越自卫还击作战攻打维金北侧280高地的战斗中,吴勇所在班为连的预备队。在担任主攻任务的3排前进受阻后,他和全班同志主动向连里要求前去支援。投入战斗不久,在班长牺牲、三面受敌火力夹击的情况下,他带领全班英勇奋战。在向1个无名高地进攻时,他腹部负伤,肠子露了出来,但他仍以惊人的毅力用左手捂住露出的肠子,边指挥全班,边向前冲击。当他冲到离敌高地顶部约18米处时,左臂又负伤,他就用右手挂枪射击。在冲上高地顶部后,又用跪姿向左前方约30米处之敌扫射,毙敌4名。后因再次中弹,壮烈牺牲。实践了他生前立下的“生命不息,战斗不止”,“死也要往前倒”的钢铁誓言。师党委给他追记了一等功,并追认他为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央军委授予他“一级战斗英雄”的光荣称号。
      吴庚舜 
      (1932~2012.11.27) 原名赓舜,笔名挚谊。祖籍四川临邛,父辈迁居安县。中共党员。1959年毕业于四川大学中文系。1950年参加工作。历任中国社科院文学所研究员、`研究生院教授、文学所学术委员,杜甫学会、李白研究会、苏轼学会、元好问学会理事等。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62年开始发表作品。1984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论著《唐代文学史》(中晚唐五代卷主编)、《唐诗选注》(主编)、《中国文学史》(合著)、《唐诗名篇赏析》(主编)、《全唐诗典故辞典》(主编)、《全元散曲广选》(主编)、《唐宋词选讲》(合著)、《关于唐传奇繁荣的原因》、《加强宋代文学研究之我见》、《略论唐代乐府诗》、《谈谈唐代边塞诗讨论中的几个问题》、《元好问评传》、《张若虚评传》、《白行简评传》、《详注全唐诗序》、《论计有功的〈唐诗纪事〉》、《李白三论》等。部分著作曾获全国、社科院、文学所图书奖。
      吴方松 
      [籍贯]三台县人 [朝代] 清朝 [主要著作]<青园文集> [小传] 少孤,事母以孝称。为人守朴存真,廉洁自守,士林咸仰之。乾隆四十四年(1779)副贡。尝馆于前邑令徐丹庭署。有以百金嘱介绍者,却弗受。邻里有侵其土地者,戒子弟勿与较。时人皆服其雅量。匡居授徒,四方之士,翕然从之。后卒于家。学者私谥端节先生。著有《□□》(一作《□索》)二卷、《青园文集》四卷行世。《四川通志》有传
      吴朝祥

     (1918—1998.7),女,祖籍湖北麻城,四川通江人,1918年出生于竹峪蕨村坝。吴朝祥当过童养媳,她性格泼辣、刚烈、果敢。

      1932年参加革命,吴朝祥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3年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任中共川陕省委妇女部长。参加了川陕革命根据地反三路围攻、反六路围攻的万源保卫战,1935年春,任红四方面军妇女独立团1营营长。9月,任中共大金省委妇女部长、红四方面军党校妇女部女生连政治指导员。参加了长征。

      1938年8月任中共中央党校医务所政治指导员、延安中国女子大学校务处副处长等职务、延安中国女子大学校务处副处长。

      在陕北大生产运动中,吴朝祥在中共中央党校学习。一天中午,吴朝祥从中央领导种的试验地边经过,看到毛主席正躬身在地里捡棉花。毛主席发现了她,喊道:“小吴,快来看看我种的棉花一棵结多少桃。”吴朝祥三步并作两步跑过去。毛主席撕着一朵白花花的棉绒给我看:“这棉花长得多好呀?延安军民种些棉花,既能解决穿衣,又能解决吃油。你们女大周围那片平地开出来,除了种蔬菜外,也要种些棉花。你们女同志手巧,有了棉花可以纺线、织布,做衣服。听说周副主席准备从外地给你们买些机器(指缝纫机),买回来没有呀?”吴朝祥说:“一定向中央-学习,种些棉花。缝纫机买回来了,加工厂办起来了,要不多久,我们女大的同志,都可以穿上列宁服啦!”主席连声说:“那好,以后我有空一定去看看。”又一天黎明,吴朝祥要赶到中央妇委去开会,抄近路从毛主席住的窑洞前经过。刚爬上坡,迎面走来一位警卫人员。吴朝祥便问:“主席起床了吧?”他说:“主席工作了一夜,还没休息呢!”他们的谈话被主席听到了。毛主席说:“是吴朝祥吧。”吴朝祥循声一看,原来,毛主席正坐在门前扯羊毛、捻毛线呢。毛主席亲切地问我到哪里去。吴朝祥急忙上前敬礼,回答说:“要去中央妇委去开会”。主席起身和她握了握手,又坐下来继续捻毛线。吴朝祥看到这情景,不安地说:“主席,您的工作那么多,捻毛线这样的劳动活,让我们多干些。您应该注意休息,保重身体呀。”主席笑着说:“人有两只手,就要劳动。这不是很好地休息吗?能劳动就饿不死人,敌人也困不倒我们。”解放战争时期,1945年10月,任辽东军区第二野战医院政委,辽东军区卫生部政治处主任。1947年秋,任东北野战军第121师供给部政委。在三保临江的战役中,国民党严密-临江。吴朝祥提出将伤员转移到朝鲜,让伤员得到了很好的治疗。她还参加了辽沈、平津、淮海、渡江战役。1949年10月1日,参加开国大典。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后勤部直属供给处政委、中南军区后勤部生产部军工医院政委、中南军区八一子弟学校校长、武汉军区总医院副政委、湖北省军区后勤部副政委。

      1955年9月被授予中校军衔,后晋升为上校。获三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

      “文革”中,许多老干部受到政治迫害,并株连到他们的子女。那时,尽管吴朝祥也自身难保,时常受到造反派的批斗,但对于“投奔”来的这些老干部和他们的子女,吴朝祥总是竭尽全力地给予保护,想方设法将他们“藏匿”起来。为了“保密”起见,很多时候都是瞒着孩子们,自己亲自张罗,为他们安排住房、送水送饭。“文革”期间,造反派给吴朝祥罗列的“罪状”之一,就是“铁杆保皇派”。吴朝祥总是尽心尽力去帮助、去照顾那些有困难的群众。

      吴朝祥和他的丈夫都是军队的高级干部,收入较高,但不论家搬到什么地方,他们都要开一块菜园,坚持自己种菜,并让孩子与他们一块儿翻地、播种、锄草、浇水、上肥,从小培养孩子的劳动观念,教育孩子树立自食其力的思想。菜地里的收获,除了自己吃一点外,相当一部分送给了生活困难的干部和职工。

      20世纪60年代,每到学校放假,从八一小学毕业、后来考上哈军工等大学的学生便结伴探望他们的“老校长”吴朝祥。在那个计划经济年代,吴朝祥家就成了“缺粮户”,每月发的粮票常常不够用。

      1975年,吴朝祥在任湖北省军区后勤部副政委期间当选为第四届全国人大代表,在赴京参加大会前准备行装时,翻箱倒柜竟找不到一件像样的衬衣,所有的衬衣都是带补丁的。八一小学的老师们说:他们搬到省军区新家后,一些在八一小学工作过的老师和职工结伴同行去看望她,进了大院后却不知道住在哪一栋。正在为难时,突然有一位老师看到一栋房子的凉台上晒着几件很旧很旧打着补丁的衣服,马上断定:这就是吴校长的家!走近一看,果然不出所料。她的子女在妈0影响和教育下,穿打补丁衣服对我们来讲是家常便饭。

      70年代末期,一位在西安工作的湖北籍军队老领导检查出患了癌症,听说甲鱼有抗癌效果,吴朝祥让儿子去大悟县河口镇买了半麻袋甲鱼,通过铁道部门带给了这位老领导。吴朝祥在省军区后勤部任副政委时,豆腐房的一位老师傅家庭生活有困难,她得知后就经常拿出自己的钱来帮助他。

      吴朝祥经常对孩子们说:“要甘当普通一兵,不能搞特殊化”、“不能躺在父母亲的功劳簿上睡大觉”、“工作上要高标准,生活上要低标准”、“要与工农子弟打成一片”。

1979年7月,吴朝祥任湖北省军区顾问。1981年7月离职休养。第四、五届全国人大代表。1988年7月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二级红星功勋荣誉章。1998年7月22日在武汉逝世。

      吴子修
      (1894~1960) 男,名天爵,字子修,四川渠县人,荒年随父移居本县渔渡坝。吴自幼好学,才思敏捷,18岁在县立高等小学毕业后,长期为生计奔波。中年从教后,逐渐好医,继承先父志向,恪守“一以刻苦博览,二以存仁修善”信条医术精湛,医德尤佳,对一些贫苦农民,吴往往免费就诊。解放后,吴子修被推荐为县土改委员会委员,在县第三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上被选为常委会副主席,后任工商科副科长,文卫局副局长,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副主任、县人民委员会副县长等职。在工作之余,仍行医治病,有求必应。1957年,他着重就外感,诸热及内伤诸病的临床症状,治疗方法编撰简明易懂的《六法定论》,此后又与朱有德、黄渊臣以廖云溪《简要药性三百首》为蓝本,续增药性歌谣一百味,深受称道。1960年3月14日吴子修病逝,葬于渔渡镇马家湾村,临终时为子女留下遗嘱:“医者,乃积德存仁为本,切戒索取囊私”。
      吴骙 
      [籍贯]大竹县人  [朝代] 清朝 [主要著作]<浮白集>,<四书讲义切要>    [小传] 少勤学,为府学廪生,熟读经史及古诗词。秉性廉洁正直,于世无求。终身以教授生徒及诗酒作文自娱,造就人才甚众。卒年五十二岁。著有《浮白集》、《四书讲义切要》,皆佚,惟《大竹县志》录其《养局碑序》尚存。《四川通志》、《大竹县志》有传。
      吴季蟠  

      字炳章(1898—1933),南充县大通乡(今嘉陵区大通镇)龙潭沟人。民国5年(1916)考入南充县立中学,开始受张澜先生民主思想的熏陶,后在“五四”运动的影响下,接受马克思主义的教育。民国8年(1919)响应吴玉章去法国勤工俭学的号召,到北京法文专修馆补习外文。民国9年(1920)6月,前往法国勤工俭学,9月进入巴黎电影学校,后在华法教育会的帮助下,到巴黎附近的克鲁梭斯乃德公司联合工厂轧钢车间做小工,同他一起做工的同学有赵世炎、李立三、邓希贤(邓小平)、林修杰等。

      民国14年(1925)秋,吴季蟠返回祖国,同黄知风(中共党员,勤工俭学学生,营山人)、晓轴轩(勤工俭学学生,南充县人)先后在上海、重庆受到党组织的代表沈雁冰和中共重庆地委书记杨闇公、冉均的接见,并派遣他们回南充宣传马克思主义和建立发展党组织。民国15年(1926),经吴季蟠等人积极筹备,建立了川北第一个中国共产党地方组织—川北支部,吴季蟠、黄知风为支部负责人。接着,南充县城模范街成立国民党南充县党部(左派),吴季蟠被推为常委负责全面工作。他以掌握的《民治报》积极宣传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大造国共合作舆论。从此,南充反帝、反封建、反军阀的群众运动出现了新局面。6月29日,南充县工会在水府寺成立。7月,吴季蟠和县工会负责人李介组织了六合丝厂工人大罢工,取得重大胜利。接着吴又领导南充县东西两区和11个乡成立了农会,农民纷纷参加农会和自卫军。10月,国民党四川省执委在南充县城莲花池(今南充市顺庆区北湖公园)召开第一次代表大会,吴季蟠是南充选出参加会议3个代表之一,因他忙于顺泸起义的准备未参加会议。同年,吴季蟠按照中共重庆地委和国民党临时四川省执委的部署,积极搜集南充驻军人员、装备、思想动态和作战能力等情况报送地委。同时抓紧做军阀何光烈部中思想倾向国民革命的九、十两旅旅长秦汉三、杜伯乾的工作,使两人思想觉悟不断提高,参加了国民党(后秦汉三参加了共产党)。又通过他两人在部队中联络一批团、营、连、排军官。12月3日,震惊全国的顺泸起义第一枪打响后,吴季蟠当晚就通宵达旦奔跑在战斗的大街小巷,作起义军的政治鼓动工作。次日,他又负责组织成立国民革命南充县政府,慰问救济在战斗中遭受火灾的市民。同时他将县城小学教师组成宣传队上街宣传,揭露何光烈的-罪行,宣传国民革命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教革命歌曲,为顺泸起义大造革命舆论。10日,起义军在果山公园召开誓师大会,正式成立国民革命军四川各路总指挥部,刘伯承总指挥宣布任命吴季蟠担任第二路军政治部主任。他就职后,立即投入紧张繁忙的政治思想和组织工作中,亲自写标语,作动员,鼓舞士气,安定民心,动员工人、学生组织支前服务队,并调遣东西两区农民自卫队支持顺庆保卫战。16日,由于泸州起义部队未到顺庆汇合,敌我力量悬殊,总指挥决定起义-移,吴季蟠随军到达开江。民国16年(1927),起义军撤至湖北当阳、荆门、远安。不久,他参加了鄂西共产党组织的瓦仓起义。蒋介石发动四·一二政变后,秦汉三部遭到国民党第13军袭击包围,吴随部队突围转移,经与当地中共负责人李超然研究决定,于民国17年(1928)春辗转回到了南充。这时南充中共地下组织遭受破坏尚未恢复,吴就利用国民党成立整理党务指导委员会的机会,打进其核心组织中,以此为掩护,组织一批工人炸了南充军阀罗泽州的子弹厂。事后不久,吴受到国民党右派的攻击,罗泽州亦企图对他下毒手。他闻讯后,于民国18年(1929)离开南充去三台,经友人介绍到潼川高中任教,结识同校教师汪一能(即汪好,中共三台中心县委成员),共同开展革命活动。他的革命行动,又被29军田颂尧部察觉,十分危险,便于民国20年(1931)返回南充县大通乡,从事破除迷信、打菩萨活动,并宣传自编的反帝反封建的顺口溜。民国22年(1933),吴季蟠被人密告,军阀杨森向驻南充第二混成旅旅长杨汉域和南充县长易维精下令,于4月24日在南充县城黉墙街逮捕了吴季蟠。被捕后同窗好友前往劝他“检举同党,以求生存”,吴季蟠对劝降者嗤之以鼻,不为所动,视死如归。杨森对吴季蟠恨之入骨,不进行任何审问,就以“共党首要”煽动暴-动罪,下令于5月4日在小西门将吴杀害。

      吴一铿
       (1919~)笔名肖玲。女。四川阆中人。中共党员。1938年参加四川省妇女抗敌后援会妇女战地服务团,曾在延安党校、女大学习,后历任《解放日报》、东北《合江日报》干部,佳木斯和哈尔滨医院干部,中国青年艺术剧院创作组专业作家,《中国青年报》。1949年开始发表作品。1956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文学剧本《阶级之爱》、《群众在哪里》、《有错就改》等。

       吴玠

      (1908-1938)原名承炜,字于石,今蓬安金溪人。中央军校保送生,肄业期满,分派至胡宗南部,先后任排长、上尉教官等职。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吴随部转战于南京、上海之间,负伤后仍奋勇前进,被提拔为军团部少校参谋。1938年,在河南开封随上司考察阵地时,被炸身亡。年仅30岁,死时尚未婚娶。

      吴廷桢
      [生卒]?-1862 [籍贯]蓬州(今蓬安县)人 [朝代] 清朝 [小传]  劬志笃学,工诗古文词。善书,得王右军笔法。道光十七年(1837)举人。主蓬山书院,门下多所成就。时年交伍联芳自南安同知告归,预修玉环书院,樽酒重论,倡和无虚日。逾岁,玉环书院落成,复与联芳分书州牧姚莹、高士魁所作修书院两序,刊于讲堂之碑壁。士林咸钦赞之。后选合江县教谕。同治元年(1862)卒于官。《蓬安县志稿》有传。 
      吴璽
       [籍贯]阆中人  [朝代] 明朝 [主要著作]<青峰集>  [小传]  家贫力学,言动不苟,弘治十二年(1499)举人,任陕西歧山县教谕。母丧,徙跣泣血,庐于墓所。后升国子助教,出为随州(今属湖北)知州。人称其“学问足以成物,孝廉足以范俗。”著有《青峰集》。《四川通志》有传。

      吴鹿苹

      制盐工业专家。四川乐山人。

1918年毕业于日本东京帝国大学应用化学科,获工学博士学位。 曾任重庆乐山肥皂厂厂长,重庆诚信火柴厂厂长、经理。 建国后,历任四川自贡化工局副局长、副总工程师,自贡井矿盐设计研究所副总工程师。 是我国真空制盐技术开创人之一。曾主持以真空蒸发装置代替圆锅浓缩苦卤的试验,并取得成功。

注:  

     资料来源于吴仲贤《吴氏名人录》和网络    

     (2019年8月1日由四川广安吴开佺整理)

     盼各位宗长、宗贤、宗亲们能把更多有关的资料传给我,我们共同补充整理好四川吴姓历史名人录,吴志东 qq:122913864,微信:wu1958120758127.


 

文章录入:吴平河    责任编辑:吴平河 

 我要投稿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吴氏网二维码免责声明: 本站属非营利性纯民间公益网站,旨在对我国传统文化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为继承和发扬祖国优秀文化做一点贡献。所发表的作品有来自本站特约网友个人原创作品,有部分转贴自报刊、杂志、互联网等图文,在此发布作品、留言、评论等请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互联网规则。作品中 所涉及的思想、内容、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如果涉及到您的资料不想在此免费发布,请来信告知,我们会在第一时间予 以删除。全部资料都为原作者版权所有,任何组织与个人都不能下载作为商业等所用。——特此声明!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友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载入中……
    发表评论
    昵 称: 验证码:
    评 分: 游客 【用户登陆】 【用户注册】
    内 容:
    0/1000)

    提示:Alt+S快速发表

     

    | 关于我们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 服务专用QQ :116539779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1015656481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7-2014 China Mrs.Wu,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301521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