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方便!欢迎您用QQ登录华夏吴氏网 会员区*发表文章   设为首页 繁体中文 用户登录 我要投稿 公众号1:worldwucom 公众号2:cwu2015

 | 首页 | 资讯 | 图库 | 社区 | 祝福 | 文化 | 风水 | 企业 | 书籍 | 网建 | 纪念馆 | 
您现在的位置: 华夏吴氏网 >> 资讯 >> 文籍 >> 人物 >> 正文
一门两道台 吴氏传佳话
作者:扬州    文章来源:转贴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8-2-24           ★★★



吴引孙


吴筠孙与孙吴征铠(左)吴征钜(右)合影

吴筠孙殿试卷模考手书


在古城扬州运河畔的泰州路上,坐落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吴道台宅第,它见证了吴氏家族和吴家几代知识分子的奋斗和辉煌。近期,吴氏后人向扬州市档案馆捐赠吴筠孙殿试卷模考手书原件,将人们的目光再次引向这里,聚焦吴引孙、吴筠孙兄弟的人生轨迹,追寻那些被岁月带走的故事。


占籍仪征弃商从文
光耀祖庭的吴氏“双星”
吴氏家族世居安徽歙县西乡梅川坞,清代乾隆年间,吴引孙高祖吴世尧携其弟世吉来扬州经商,后其子孙与在扬的许多徽商一样从事盐业生意,虽然经营规模不大,但在扬州立足并留了下来。
吴家放弃经商,走上读书应考之路,是从吴引孙的父亲吴元植开始的。清代有不成文法,童生考秀才,先世必须有功名,否则没有考试资格。道光初年,吴引孙叔祖吴昌燮入仪征县学,吴元植就以吴昌燮为继父,从此改籍仪征,得以名正言顺地考取功名,吴氏自此由经商转为科举功名。吴元植非常聪慧,平生精通《易》理,旁通诸子百家之书,很早就考上秀才,但由于晚清时局动荡,再加上时运不济,没能有考取举人的机会。后来郁郁不得志,忧郁成疾,正值壮年就去世了。
吴元植育有三子,长子吴庆孙,次子吴引孙,三子吴筠孙。他们的母亲,出身书香门第的周太夫人,凭着她的睿智和坚韧,承担了抚养教育孩子的重任,为三个孩子立下读书做人的规矩。在母亲的慈爱和严教下,吴引孙兄弟三人自幼读书,青少年时代都是在勤学苦读中度过,除了长兄因体弱多病未能出仕外,吴引孙、吴筠孙都考取功名、走上仕途,实现了自己的理想和抱负,成为光耀祖庭的吴氏“双星”。


生逢乱世求学不辍
殿试卷见证“传胪”文采
吴引孙,号福茨,咸丰元年(1851)生于扬州便益门江家桥一处院内。时值太平军起,时局动荡,战祸频仍。吴引孙少年时期,一直跟随家人各处躲避战乱,辗转扬州、宝应、高邮等许多地方,寄居于亲戚家中。后来,父亲吴元植早逝,本就拮据的生活更是雪上加霜。虽然家境贫困,流离失所,但周太夫人始终把教育儿子勤奋读书作为头等大事,甚至立下“不进学不得娶妇”的家规来激励三个儿子。每搬到一个地方,她都为儿子寻访名师,以求不耽误他们的学业,自己则起早摸黑给人家帮工,维持一家生计。

吴引孙5岁入塾,跟随陈仲弼等多位名师学习,入塾仅一年便熟读《三字经》,识二千多字。诸位名师也都以渊博的知识和严谨的态度教导、影响着吴引孙,让他得到了良好的教育。同治六年(1867),17岁的吴引孙考取了著名的梅花书院。次年参加县试、郡试、院试均得中,由此起步,登上宦途,29岁(1879)中举。吴引孙在他的自序年谱中谦虚地写道:“凡殿廷考试,寻行数墨,规整齐,字无错落破体,诗求稳实,便可入壳。余楷字犹人,幸无诸弊,偶得前列,事先不敢奢想也。”
比吴引孙小十岁的弟弟吴筠孙,字竹楼,生于咸丰十一年(1861)。3岁时父亲吴元植去世,年幼随家人颠沛,但在周太夫人督导下,4岁已经认识数百字,读书过目就能背诵。吴引孙在梅花书院念书之余开设书塾教馆,10岁的弟弟亦在馆中读书。18岁时,吴筠孙奉母命到北京投奔哥哥,吴引孙亲自给弟弟授课。吴筠孙光绪十四年中举,光绪二十年与南通张謇等一同参加殿试,得中二甲第一名传胪,为状元、探花、榜眼以下第四名,成为吴家的骄傲。
关于殿试,还有一段趣闻。殿试有阅卷大臣八人,皆有中意的状元人选,争执不休,经三个小时才定下三甲,而传胪犹未定,后来内监一再催促,志锐乘机呈上吴筠孙的卷子,其他阅卷大臣略一过目,文字与内容均可,无力再争辩,就定张謇为状元,尹铭绶为榜眼,郑沅为探花,吴筠孙为传胪。从吴氏后人保存至今并捐赠给市档案馆的“吴筠孙殿试卷模考手书原件”,可见这位“传胪”不凡的文采和功力。


清慎勤勉治政有方
兄弟俩堪称为官者的榜样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中国传统知识分子追求人生价值和道德完善的理想境界。吴引孙、吴筠孙身处内忧外患的清朝末年,这份深沉的家国情怀却始终没有放弃。

同治十三年(1874),吴引孙自七品小京官做起,历任军机处领班章京、湖广司主事、贵州司员外郎、宁绍台道、广东按察使、甘肃新疆布政使、署理新疆巡抚、浙江布政使,辛亥革命后,弃官寓居上海,直至民国九年(1920)七十岁去世。
吴引孙在任职的每一任上都尽职尽责,勤勉为政,可以算得上是为官者的榜样。光绪十五年(1889)上任宁绍台道以后,吴引孙勤勤恳恳、亲自去各地巡查,为民做了许多好事、实事,善举善为,颇有政绩。兼办宁镇海防营务处时,正逢甲午海战,吴引孙积极设防,严密部署滨海要隘,密布木桩,筑垒保护炮台。同时购买军械,增练新兵,用保甲法清理户口,严防间谍入侵,整个防御工程井井有条。上任新疆布政使后,吴引孙通过查库发现左宗棠部下、新疆巡抚潘效苏私自挪用藩银二十余万两,“劝其退还,不应”,吴引孙不畏权贵,向朝廷揭露了潘效苏贪赃枉法的行径,密修奏折弹劾之,最后使得潘效苏伏法。
弟弟吴筠孙做官,也有乃兄之风,力求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殿试得传胪后,授职翰林院编修,历任国史馆协修、方略馆纂修、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章京。后选授河南府、山东登州府,不久迁泰安府、济南府,升永定河道,调天津道。宣统二年,任湖南岳长澧道,后来改湖北荆宜道。上任永定河道之初,吴筠孙亲临“永定大堤”筑堤现场,查勘施工过程和细节,所筑堤岸坚固牢实,方圆数百里的百姓免受水患侵扰,受益匪浅。任湖北荆宜道时,辛亥革命武昌起义,宜昌和荆州局势动荡,吴筠孙独任其难三个多月,地方安居乐业。
民国后,吴筠孙复出,任荆州观察使期间,有孙宪章兄弟争产一案历时十几年,吴筠孙当堂审理,喻以骨肉大义,终使兄弟感悟,圆满解决此案。由于过度劳累,中风卒于任上,享年57岁。丧礼之时,同城同僚都前往吊唁,日本、英国的领事以西方礼节致哀,这都是吴筠孙勤勉为官,至诚待人的体现。

孝亲敬老兄友弟恭
兄弟手足情共同奉养母亲
孝亲敬老、兄友弟恭,吴引孙、吴筠孙兄弟可谓中华传统美德的典范。
吴元植去世后,周太夫人在兵荒马乱的年月,含辛茹苦养育兄弟三人长大读书,其中艰辛,引孙、筠孙二人深刻于心。吴引孙求学时即时时刻刻提醒自己精进学业,取得功名,以求“不忝于父母之所生”。20岁为廪生,年领官银四两,减轻了母亲负担,加之边读书边开设书塾教馆贴补家用,逐步承担起养家的重任。为官后,由于常年在外,常常忧心不能侍奉在母亲左右,在京做官期间,将母亲由扬州接往北京居住。后因母亲不习惯,吴引孙又花重金在上海为母亲安家养生。
吴引孙远赴广东、新疆、长沙任职时,弟弟吴筠孙欣然把母亲接至身边奉养,家庭和睦,周太夫人甚为欣悦。光绪三十二年,母亲患病,极重孝道的吴引孙坚意奏请开缺,乞假赴山东省亲。周太夫人85岁病重之时,吴筠孙接连九日发电报向哥哥告知母亲病情,吴引孙日日忧心如焚,得知母亲去世的噩耗后,“顿足捶胸,泣以不能亲视含殓为恨!”
吴引孙、吴筠孙手足情深。两人各自在外做官,虽聚少离多,却也经常书信、电报往来,互通音信。共同奉养母亲的过程中,兄弟间不仅没有互生嫌隙,反而在感情上联系更加紧密。吴筠孙因病去世后,吴引孙将自己的积蓄分给吴筠孙妻儿,让他们住进吴氏大宅,并立下遗嘱,确定北河下住宅及测海楼书籍为两房子孙共有,其宽厚仁德可见一斑。
数十年后,从这座大宅中走出了吴征铸(白匋)、吴征鉴、吴征铠、吴征镒,延续了吴氏深厚的学养,光大了吴氏优良的家风,成为饮誉海内外的“吴氏四杰”,成就了家族的又一次辉煌。
通讯员 薛晓军 许军
记 者 姜涛







 

文章录入:ok    责任编辑:吴鸣镝 

 我要投稿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吴氏网二维码免责声明: 本站属非营利性纯民间公益网站,旨在对我国传统文化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为继承和发扬祖国优秀文化做一点贡献。所发表的作品有来自本站特约网友个人原创作品,有部分转贴自报刊、杂志、互联网等图文,在此发布作品、留言、评论等请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互联网规则。作品中 所涉及的思想、内容、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如果涉及到您的资料不想在此免费发布,请来信告知,我们会在第一时间予 以删除。全部资料都为原作者版权所有,任何组织与个人都不能下载作为商业等所用。——特此声明!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友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数据载入中,请稍后……
    发表评论
    昵 称: 验证码:
    评 分:
    内 容:
    0/1000)

    提示:Alt+S快速发表

     

    | 关于我们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 服务专用QQ :116539779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1015656481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7-2014 China Mrs.Wu,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301521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