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述郑--吴式芬嫡系玄孙、吴峋嫡系孙 |
|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海丰吴氏蒙学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3-2-22 ★★★★ |
|
|
吴述郑(1915—1969),又名吴康本,山东师范大学前身山东师范学院中文系副教授,书法家。海丰吴氏二十一世,吴式芬嫡系玄孙吴重周嫡系曾孙,吴重憙嫡系曾侄孙,吴峋嫡系孙。1915年出生, 1930年8月到北京读中学,1936年7月,北京第三中学毕业,同年考入北京大学哲学系。
“七七”事变爆发后,接受革命新思想,开始走上民族抗日救亡革命道路。日本全面侵华侵占北京后,欲拉拢京城文人志士,得知吴述郑(吴康本)擅长拉京胡,欲邀请他前去表演助兴。吴述郑(吴康本)当日本人面将自己心爱二胡摔烂,断然拒绝了日本邀请。家里人都吓坏了,纷纷劝说吴康本前去应付应付。吴述郑(吴康本)大吼着道:“你们懂什么?你们知道做亡国奴的滋味吗?小鬼子拿中国人当猴耍,这种辱没先辈气节的事,我坚决不做。要杀要剐,随便!”日本人知趣,知道海丰吴氏家族社会背景与影响,拿他没办法,日本为了安民所需,再没追究此事。此后吴述郑(吴康本)秘密参加了抗日救亡革命活动。
1943年3月,吴述郑到济南私立正谊中学任教。1948年10月山东实验中学任教,二级教师待遇。1955年5月,从山东实验中学调山东师范学院中文系,历任讲师、副教授。196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任山东师范学院中文系党总支委员、教研室主任。多次被评为山东省先进工作者,并出席过全国教育战线群英会,被选为济南市一至五届人大代表。吴述郑继承家学传统,酷爱碑贴、书法,爱好古籍收集整理;教学严肃认真,追求继承创新传统方法,重视言传身教,工作一丝不苟。在教学方面,他精心推敲每一个字、每一句话,备课本和讲义写的画的密密麻麻。上课前一小时就精心准备,反复熟悉授课内容,课堂上精讲多练,启发学生“知一反三”。课后,他就在宿舍里写文章、编讲义。夏天酷暑,他左手摇扇,右手执笔,汗流浃背; 冬季严寒,他左手捂着暖水袋,右手挥笔,通宵达旦。在整理传统文化方面,数十年如一日,搜求、研读、珍藏古籍,每逢节假日,便串街走巷,走访书店小摊,只要有价值的书、帖,无论贵贱都买,平均每月购书要用去工资的三分之一。购回,立即欣赏、装璜、分类储藏。在书法造诣方面,每夜10—12点,是他钻研、临摹书帖时间。他说:“写字是我的习惯和爱好,也是一种有益的休息和意志锻炼,这叫自寻情趣,乐在其中。”当时已经成为书法家了。他的勤奋好学与学识渊博,赢得同事们夸赞。
1952年10月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了《中学讲读课文教学》、《关于中学语文教学的几个问题》、《中学语文讲读课的过程、方式、方法》等书,1962年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怎样写毛笔字》和《汉字书法教学》等书,并以后多次重印,流传极广。其中1963年《汉字书法教学》印量3.8万册,1981年《中学讲读课文教学》山东人民出版社再版。1964年,吴述郑迁居新楼,报社、杂志社、出版社的人员经常光顾吴述郑家。“文化大革命”中,吴述郑被抄家,接受社会主义劳动改造。其间大量珍贵资料从此遗失,其中吴述郑所编写的《海丰吴阁学年谱》被抄走,至今下落不知,或许已不存在了。吴述郑刚满五十岁时,两鬓斑白,身体消瘦,背驼严重。他仍手书鲁迅诗“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悬挂墙上,以为座右铭。 1969年1月12日 病逝,终年54岁。1978年8月,平反,骨灰存放英雄山革命公墓。吴述郑育有两女,女儿吴书萤仍为遗失的珍贵资料痛心。
注:海丰吴阁学年谱,吴阁学是指内阁学士吴式芬
|
|
文章录入:gohwu 责任编辑:gohwu |
我要投稿 |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
●免责声明: 本站属非营利性纯民间公益网站,旨在对我国传统文化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为继承和发扬祖国优秀文化做一点贡献。所发表的作品有来自本站特约网友个人原创作品,有部分转贴自报刊、杂志、互联网等图文,在此发布作品、留言、评论等请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互联网规则。作品中
所涉及的思想、内容、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如果涉及到您的资料不想在此免费发布,请来信告知,我们会在第一时间予
以删除。全部资料都为原作者版权所有,任何组织与个人都不能下载作为商业等所用。——特此声明!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