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待秋 1878-1949,浙江石门人。吴伯滔之子。十八岁应童子试名列前茅。娶妻方氏,生男女各一,以鬻画度日。方氏故从,续李嘉福之女李隐玉,得见李家收藏字画,日夕揣摩,技艺大进。数年后李与方氏之女均病故,曾百念俱灰,经友人鼓励,赴杭州求是书院读书。后因病辍学返乡,愈后赴北平鬻画。40岁后,受陈叔通之荐任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译所美术部部长。此间与吴昌硕、王一亭为世交。再娶嘉兴沈公之女沈漱石,沈亦擅画。生子三,不及两年,辞印书馆之职,专以鬻画为生,为海上题襟馆座上客。54岁后,买苏州城北“残粒园”意终老于斯,不料卢沟桥事变,携眷返浙江,辗转返沪,重操旧业,以书画自娱,因年长,列“三吴一冯”之首。战后返苏州。后病故于残粒园。擅长山水画。花卉初学李(鱼单),后窥元明诸家;书法则学王觉斯、倪元璐。作品有《秋实图》、《浙西写生二十景》、《重阳图》等。出版有《吴待秋山水画集》、《吴待秋花卉画集》、《吴待秋画集》等。
吴待秋作为民国时期颇有影响的山水画家与吴湖帆、吴子深、冯超然合称"三吴一冯";又与赵叔儒、吴湖帆、冯超然并为"海上四大家"。
吴待秋父吴伯滔,为清末山水画家,与吴昌硕交往密切,两人时常切磋书道画艺,以为快事。待秋为吴伯滔第五子,学前识字,从小聪敏,18岁就中秀才,朝夕跟随父亲学画写字,深得吴伯滔喜爱。吴伯滔去世后,待秋又得吴昌硕应允,列为门下,悉心教授挚友之子。从此吴待秋一面讨教于吴昌硕,一面临摹父亲遗画,进而潜心四王及奚冈的画风,画艺进步很快。
1903年吴待秋只身来到杭州,兼任两所小学美术教员,并寄卖字画在杭州各大扇笺庄。吴氏为求书卷气,进入求是书院,与书院督学陈叔通及其父陈豪交好。在杭州吴待秋得识了治印大家丁辅之、画梅名家高野侯。1904年丁辅之、吴隐等人在孤山创办西泠印社,吴待秋也曾参与其事。后因患病,回桐乡就医,期间得当地富绅李嘉笛赏识,李曾师学戴熙,能丹青,善鉴定、通画理,于王石谷一路颇有研究,李又富收藏,吴待秋从中获益非浅。而吴氏自号袌鋗、老鋗,是因为其续娶李女隐玉,得李氏所藏的一尊三代铜鋗之故。
1906年吴待秋赴北京预备就任京兆伊,因陈叔通的劝说,而未上任,仍以鬻画为生。并通过陈叔通的介绍认识金城。金城,能诗词,善书画,工篆隶,曾任大理院推事,正筹设古物陈列所,其创立的中国画学研究会,在京城书画界颇有威望,吴待秋也加入研究会,结识了黄宾虹、张大千、溥心畬、于非闇等人。吴氏在京时曾受荣宝斋之邀画了不少梅花画笺共叁六种,后鲁迅与郑振铎将其所编的《北平笺谱》将其收入。
因政局混乱,吴氏得陈叔通之助,受张元济之聘赴上海任商务印书馆美术部部长。期间创造出珂罗版在宣纸上印刷的新工艺。并且又活跃于吴昌硕主持的海上题襟馆,与丁辅之、高野侯、王一亭、商笙伯、赵云壑等切磋技艺。直至"四·一二"事变,兵祸不断,后举家又迁赴苏州,1932年加入了由吴子深弟吴似兰发起的娑罗画社。参加者有陈摩、樊少云、吴子深、吴似兰等三十六人。1936年又支持其弟子吴秋岩组织绿天文艺馆,开办画展,承接书画定单。此时吴待秋画名益重,凡所需物件均能以画易之,无须金钱。
抗战胜利后吴待秋参加了上海美术会,与叶恭绰、商笙伯、贺天健等共被选为监事。后又被推举为上海文化运动委员会所主办的美术奖评选委员。1947年又与颜文樑、张大千、吴湖帆等参与指导上海市美术馆的筹建工作。
吴待秋其笔墨传统得之于王时敏、王原祁颇多,布局以小石积大山,所作颇具章法,显得端庄稳健,其笔力苍茫秀润而气骨坚凝。吴氏不脱四王藩篱,与其自幼所学,中年后所接触,不无关系。其早年山水学其父吴伯滔、后又受益于丈翁李嘉笛、赴京城后求教于金城,此三人都是四王一系的后随者。四王一系由清初极盛至清末式微,原因有很多。但应该说吴待秋既然得的是四王正脉,那么其气骨还是颇正的。但是四王后学数不胜数,为何单单是吴待秋名列"海上四大家"?
陈小蝶曾评价吴待秋"号为麓台,实出蒙泉"。"蒙泉"指的是蒙泉外史奚冈。奚冈,初名钢,字纯章,更名铁生,工诗词,善书法。山水属娄东派,花卉有恽寿平气韵,治印宗秦汉,为西泠八家之一。而视吴氏本人也是治印能手,曾与治印大家丁辅之交往甚深。其山水笔力似得益于治印。1906年,吴待秋在北京认识了文具铺的铜刻匠人张樾丞,因见其店中所售的铜墨盒刻工甚精,图案不佳,遂与张合作,刻绘铜墨盒、铜戒尺、铜镇纸,一刻一画,相映生辉,销量颇好。以治印笔力画山水,就不难达到王原祁的"笔底金刚杵"之境界。此外吴待秋又善画梅,写花卉得吴昌硕笔意。所以虽四王后学众多,却都不及吴氏。吴氏壮年画作落笔随意而不草率,设色浓重而不混浊,苍中带秀,刚中带柔。晚年画作以粗简豪放为主,皴擦点苔喜用枯笔,近山近水又喜染焦墨。
1949年9月22日吴待秋因脑溢血不治病故,享年七十二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