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蕴初 发家与迁移
旧上海,日本“味之素”广告触目皆是。有一个人花4角钱买了1瓶,经过分析知道它仅是化学物质谷氨酸纳。随后,这个人在家中亭子间也用简陋的烧杯、酒精灯试验起来,经过数十次失败、摸索,终于获得了几十克心血结晶———国产味精。这个人就是吴蕴初!
接着吴蕴初结识了张逸云,张逸云也是读书人出身,和吴蕴初一见如故。他愿意出5000元资本,与吴蕴初合开一家小厂。”吴蕴初求之不得。两人商定厂名为天厨,品名叫味精,商标为佛手。1921年冬天,一家小小的味精厂在上海唐家湾草草上马。
第三年五月,吴蕴初的味精发明权得到了北京农商部的褒状。张逸云就增加资本到5万元,正式创办了天厨味精股份无限公司。公司租台州公所房屋做粗制工场,借菜市路弄堂房屋做精制工场。吴蕴初任厂务经理和技师,与总经理张逸云享受同等待遇。另外,每出一磅味精,他可提发明费一角。天厨当年产量仅3000公斤。
味精还获得江苏及各地优秀工业品奖。同时,他在国内首开轻化产品向美、英、法等国注册专利权。1926年,美国费城发起纪念美国独立150周年国际博览会,吴蕴初精心构思,从产品质量到外型包装都力求纯净新颖,味精一举获得国际大奖。喜讯传来,上海商界纷纷致贺,天厨顿时身价百倍。
吴蕴初不久后又租地20余亩,建立味精原料和副产品淀粉、糊精、葡萄糖分厂。他开办这些工厂,既比外进原料降低了成本;又变废为宝开发副产品,增进了效益。这一手,后来成为他的开厂秘诀,称做“滚雪球”。吴蕴初的厂,也就越滚越多。短短十几年,他就跃入上海最有实力的大亨之一。
1928年,天厨增资到10万元,吴蕴初所占股本也增加到1万元。菜市路弄堂房屋翻建为三层钢筋水泥大楼,他在上海实业界成为一颗“新星”。
张逸云(1871~1933)又名汝桂,字彝年,镇海江南衙前村(今属宁波市北仑区)人。清光绪十九年(1893)举人。早年继承其家族在上海的酱园业,后增设万源新、万源慎、万康成、万康宏4家酱园,成为拥有酱园9处、门市部近百家的沪上酱园业巨子。1923年与精于调味品研究的吴蕴初合作,逸云出资25000元,创办天厨味精厂,生产“佛手牌”味精,产品远销国内外,打破日本“味之素”垄断局面。为摆脱原料从国外进口被动局面,又与吴氏合办天原化工厂、天利氮气厂等企业,组成“天”字号化工企业集团,填补国内化工产品空白。经营有方,关心员工生活,建崇德堂,列去世职工名位,春秋祭祀;对生活困难及死亡职工以崇德堂基金会名义补助;对于患病职工,可以凭卡就诊,医药费由崇德堂支付。1932年“一·二八”抗战,出银10万元捐献战斗机、教练机各一架,支援抗战。平日,凡乡里公益事业,如修桥铺路,兴办学校,修浚江塘,救贫济困,都慷慨解囊,尽力而为。病逝后灵柩运乡,乡人数百自动会集迎柩,遗爱久孚人心。
上海天原化工创始人吴蕴初的女儿,今年72岁的吴志莲回忆:当时各行业的很多工厂迁移,吴蕴初是最早提迁厂者之一:如果迁不走,我宁愿把厂炸掉,也不给日本人。开战几天后,吴蕴初与另一位工商界领袖人物胡厥文,发起成立了“上海工厂联合迁移委员会”。不久,一份包括几百家工厂内迁的计划书递交到国民政府。在庐山召开的各界对日作战谈话会上,吴蕴初等人起草的内迁方案获得通过。工商界人士纷纷表态:尽全力将沿海重要企业迁往后方,保留国家长期抗战之元气。
会议结束,吴蕴初立刻回上海组织实施。他一到上海就给钱昌照发电报说情况,随即到厂里布置。没想到他的车子开到离厂200米处停住了:工厂刚中了日本人的炸弹,大火冲天。
此时在上海,吴蕴初天原化工厂的搬迁经受着血与火的考验。吴蕴初说:尽管你日本人要炸,我也要搬。此时,吴蕴初也告别了家人,一走,女儿就八年没看见他。
吴蕴初的天原化工厂随着迁移的大潮,搬到大西南。一位正在中国采访的西方记者,被汹涌的移民潮所震撼,他写道:中国在移动,这是人类历史上最大的集体移民。大批衣衫褴褛的人们,通过山路、水路向西移动,这景像是游牧时代以后绝无仅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