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复古年谱 73-76岁 |
|
作者:戆斋 文章来源:(天涯博客)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1-4-30 ★★★ |
|
|
吴复古年谱 73-76岁
神宗熙宁九年丙辰(1076) 七十三岁 十月,宰相王安石罢。辙不久归京师。 《苏颍滨年表》:“十月,宰相王安石罢。辙归京师。”
约是时,先生思归,苏辙作诗《赠吴子野道人》。 《栾城集》卷七《赠吴子野道人》:“食无酒肉腹亦饱,室无妻妾身自好。世间深重未肯回,达士清虚辄先了。眼看鸿鹄薄云汉,长笑驽骀安栈皁(一作‘早’)。腹中夜气何郁郁,海底朝阳常杲杲。一廛不顾旧山深,万里来看故人老。空车独载王阳橐,远游屡食安期枣。东州相逢真邂逅,南国思归又惊矫。道成若见王方平,背痒莫念麻姑爪。” 按:苏辙此诗云“东州相逢真邂逅”,乃叙熙宁七年与先生相晤事。“南国思归又惊矫”可知先生此时有思归之意,“惊矫”谓先生如龙蛇出没,不可把握。
十二月,苏轼罢密州,赴知河中府新任,取道京师。 据《苏轼年谱》卷十五。
熙宁十年丁巳(1077) 七十四岁 约正月,苏轼至济南,先生亦至,始晤苏轼,为论出世间法。轼因作《问养生》。 据《苏轼年谱》,苏轼正月至济南。《苏轼文集》卷五十七答先生第一简:“济南境上为别,便至今矣。”简作于元丰四年。二人尝晤于济南。同上《与吴秀才》第二简:“与子野先生游,几二十年矣。…..子野一见仆,便论出世间法,以长生不死为余事,而以练气服药为土苴也。仆虽未能行,然喜诵其言,尝作《论养生》一篇,为子野出也。”轼此简有“深念五十九年之非”语,作于绍圣元年。自此逆数至熙宁十年,为十七年,故有“几二十年”之语,知济南之晤为始晤。 《问养生》见《苏轼文集》卷六十四,云:“余问养生于吴子,得二言焉。曰和。曰安。何谓和?曰:‘子不见天地之为寒暑乎?寒暑之极,至于折胶流金,而物不以为病,其变者微也。寒暑之变,昼与日俱逝,夜与月并驰,俯仰之间,屡变而人不知者,微之至,和之极也。使此二极者,相寻而狎至,则人之死久矣。’何谓安?曰:‘吾尝自牢山浮海达于淮,遇大风焉,舟中之人,如附于桔槔,而与之上下,如蹈车轮而行,反逆眩乱不可止。而吾饮食起居如他日。吾非有异术也,惟莫与之争,而听其所为。故凡病我者,举非物也。食中有蛆,人之见者必呕也;其不见而食者,未尝呕也。请察其所从生。论八珍者必咽,言粪秽者必唾。二者未尝与我接也,唾与咽何从生哉。果生于物乎?果生于我乎?知其生于我也,则虽与之接而不变,安之至也。安则物之感我者轻,和则我之应物者顺。外轻内顺,而生理备矣。’吴子,古之静者也。其观于物也,审矣。是以私识其言,而时省观焉。” 按:牢山,一作劳山,即今青岛市崂山区东崂山。是先生曾于牢山坐船航海淮州。
二月初前,苏轼为先生作《远游庵铭》。 《远游庵铭(并序)》:“吴复古子野,吾不知其何人也。徒见其出入人间,若有求者,而不见其所求。不喜不忧,不刚不柔,不惰不修,吾不知其何人也。昔司马相如有言:‘列仙之儒,居山泽间,形容甚癯。’意其鄙之。乃取屈原《远游》作《大人赋》,其言宏妙,不遣而放。今子野行于四方十馀年矣,而归老于南海之上,必将俯仰百世,奄忽万里,有得于屈原之《远游》者,故以名其庵而铭之。曰:‘悲哉世俗之迫隘也,愿从子而远游。子归不来,而吾不往,使罔象乎相求。问道于屈原,借车于相如,忽焉不自知历九疑而过崇丘。宛兮相逢乎南海之上,踞龟壳而食蛤蜊者必子也。庶几为我一笑而少留乎?’” 据《潮汕金石文征》卷一《<远游庵铭>跋》:“今存世宋拓《成都西楼苏帖》有此《铭》。《西楼苏帖》是南宋乾道四年(1168)成都抚帅汪应辰所刻。……《西楼苏帖》此《帖》后苏跋署曰:‘元丰□午四月十七日,彭城守居□遥堂记。’‘元丰□午’是‘元丰戊午’的阙文,即元丰元年(1078)。是时苏轼知徐州,再彭城守居逍遥堂为文同书写了包括《远游庵铭》写作时间应在此年之前。《东坡集》中《答吴子野四首》其一,起首有‘济南境上一别,便至今矣’一语,考东坡熙宁十年(1077)正月携眷入京,途经济南,逗留至二月初,此期间应曾与吴复古作短暂会晤。刘奇晋先生在《中国书法全集•苏轼卷》中考证此《铭》作于熙宁十年初,可从。”
初春,苏辙改著作佐郎。 据《苏辙年谱》卷六。
约二月,先生归潮,与苏轼别于济南境上。 据《苏轼年谱》卷十六,详见下条。
是月,苏轼至郓州,与李师中、晁补之会于汶上,补之始闻先生名。 晁补之《鸡肋集》卷十三《赠麻田山人吴子野》题下原注:“余见待制李公诚之于汶上,苏密州在焉,始闻子野名。” 诗首云:“汶阳我昔见苏李,人言吴子归未几。长啸春风大泽西,却望麻田山万里。”知先生归潮。 按:《读史方舆纪要》卷三十二《山东三》:“汶阳城,县东北四十里。本鲁邑。《左传》:公赐季友汶阳之田。汉置县,属鲁国,晋属鲁郡,宋及后魏因之,北齐省。隋因改鲁县曰汶阳。杜预曰:汶阳县北有曲水亭。《春秋》:桓十二年,公会杞侯、莒子,盟于曲池。即此。 《水经注》:汉章帝东巡泰山,立行宫于汶阳,世谓之阙陵城。杜佑曰:汉汶阳故城,在泗水县东南。误。” 晁补之(1053-1110),《宋史》卷四百四十四《列传》第二百三《文苑六》有传。补之济州钜野人,字无咎,号济北,自号归来子。父端友,工于诗。十七岁从父官杭州,著《七述》以谒苏轼。轼自叹弗如,由是知名。神宗元丰二年举进士。元祐初,为太学正,累迁著作佐郎。绍圣初,坐元祐党籍,谪监处、信二州酒税。徽宗立,复以著作召。既至,拜吏部员外郎、礼部郎中,兼国史编修、实录检讨官。党论起,出知河中府,徙湖、密、果州,遂主管鸿庆宫。大观末,出党籍,起知达州,改泗州,卒,年五十八。补之工书画、诗词,文章温润典缛,凌丽奇卓,为苏门四学士之一。有《鸡肋集》、《琴趣外篇》。
二月癸巳(十二日),苏轼改知徐州。 据《苏轼年谱》卷十六。
四月,苏轼乘舟沿汴赴徐州任,苏辙同行。 《苏轼佚文汇编》卷二《与文与可》第三简:“今日沿汴赴任,与舍弟同行。”
八月十六日,苏辙赴南京留守签判任,离徐州。 据《苏辙年谱》卷六。
神宗元丰元年戊午(1078) 七十五岁 闰正月己亥(二十四日),曾公亮卒。 据《长编》卷二百八十七。 《宋史》卷三百一十二《曾公亮传》:“元丰元年卒,年八十。帝临哭,辍朝三日,赠太师、中书令,谥曰宣靖,配享英宗庙庭。及葬,御篆其碑首曰‘两朝顾命定策亚勋之碑’。”
四月七日,李师中卒于南京。 《忠肃集》卷十二《右司郎中李公墓志铭》:“应诏上书,贬和州团练副使,本州安置。稍徙单州,复右司郎中,分司南京。再提举仙源宫观,遂以疾终。实元丰元年四月七日,享年六十六。”
四月十七日,苏轼于彭城逍遥堂为文同(与可)书写《远游庵铭》等七篇近作。 详见熙宁十年苏轼为先生作《远游庵铭》条。
约是年,先生居大母忧,于麻田山中庐墓三年,手植木墓傍。此或为筑庵麻田之所由来。 嘉靖《府志》卷七《人物志•隐逸》:“居大母忧,庐墓三年,手植木墓傍。后去其妻子,筑庵麻田山中,绝粒不食,荐游四方,遍交公卿,然一无所求。” 《苏轼文集》卷五十七《答吴子野》第二简:“承三年庐墓,葬事周尽,又以余力葺治园沼,教养子弟,此皆古人之事,仆素所望于子野也。” 按:先生庐墓之时不详。因此简约作于元丰四年或稍后,先生“三年庐墓,葬事周尽”后,“又以余力葺治园沼”,逆推三年为元丰元年,故系于此。 又:先生庐墓处当在麻田山中。嘉靖《府志》称庐墓三年后始“去其妻子,筑庵麻田山中”,则断庐墓与筑庵麻田山为二事,实先生庐墓三年应在麻田山中。
神宗元丰二年己未(1079) 七十六岁 三月,苏轼罢徐州,以祠部员外郎、直史馆、知湖州军州事。 据《苏轼年谱》卷十八。
七月二十八日,苏轼因诗涉谤讪,被勾摄御史台,罢湖州。 据《苏轼年谱》卷十八。
十二月庚申(二十六日),责授苏轼水部员外郎、黄州团练副使,本州安置,不得签书公事。苏辙等谪降。 据《苏轼年谱》卷十八。
(待续)
|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
●免责声明: 本站属非营利性纯民间公益网站,旨在对我国传统文化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为继承和发扬祖国优秀文化做一点贡献。所发表的作品有来自本站特约网友个人原创作品,有部分转贴自报刊、杂志、互联网等图文,在此发布作品、留言、评论等请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互联网规则。作品中
所涉及的思想、内容、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如果涉及到您的资料不想在此免费发布,请来信告知,我们会在第一时间予
以删除。全部资料都为原作者版权所有,任何组织与个人都不能下载作为商业等所用。——特此声明!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