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彭愚忠建文皇帝史书难收名(忠臣)
吴正茂
吴彭(1351——1402),字吉秀,号本初,别号凝楼。明代陕西凤翔府宝鸡县八鱼里淡村堡人(今渭滨区八鱼镇淡家村)。南宋名将吴玠迁陕七世孙,其家累世耕读为业,以科举仕宦而闻。其父吴丰,以元进士入明为官,任云南永昌卫掌印同知。吴彭中试明建文元年(1399)恩科乡试 经魁(乡试举人前五名)。首任岳阳知县,以治行多惠政,才堪州府迁升至大明京师腹地—— 江宁知县。任内以恤民情、忧民急、安靖乡社之劳,建文三年(1401年)朝旨升任江宁府丞( 佐理襄助州府主官文书的官员)。吴彭,勤勉本职,任劳任怨,襄助王室,人以为能吏。笔者翻阅家中所存旧府县志为书、《陕西通志》,缘何未收录吴彭之事?于是,笔者又翻阅清·谷应泰著《明史纪事本末》和今人孙文良著《乾隆帝》(1994年吉林文史出版社版)二书,及残存的光绪、民国《水洛吴氏世族分籍陈南虢邑宗谱》,并阅览有关明清人士今人所著有关建文逊国的史料,方将这位为明惠帝朱允炆殉节的忠臣事迹了解较为清楚,为其鸣冤立传,兹叙于此。
明太祖朱元璋共26子,幼子楠、太子标(建文帝生父)早亡,余诸子皆封王,分守全国各地。太子早亡,太祖以燕王朱棣类己,遂有更变太孙朱允炆储君之意,为翰林学士刘三吾谏陈利害遂罢之。后朱允炆登基,改元建文(1399—1402)。早在建文做皇太孙时,诸王势力过大,及至登基后,深 感诸王势力已对皇权构成极大的威胁。遂纳辅臣黄子澄、齐泰削藩之策主张削藩。又感燕王朱棣势最盛,遂以周、晋、代、湘、齐五王开刀,初始见效,诸王不轨有所收敛。燕王看到自己的同母弟周、晋二藩被废,早有不臣之心的燕王便打出“清君侧”的旗号,挥师南下, 发动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夺门之变——靖难之役。建文帝素来懦弱,又以叔父为尊,有不忍伤其性命,伤之则有杀叔父之名的诏旨,使燕王几次死里逃生,再者明朝军队失去战斗力,加上城内早有燕王的内应,因此,燕王的军队才由北平一路上势如破竹,攻至京师金陵,以燕王最终取胜夺取皇位告终。或言建文帝自焚于火 ,或言削发为僧,云游各处,后于天顺年间被迎养内宫,死葬西山,不树不封。近来,随着大量有关建文帝隐身史料的发现,自焚说难以人信,后者尤似正确。
然封建时以忠君为上,臣子守臣道,虽然有些大臣降顺燕王,但许许多多像方孝孺、黄子澄、景清、齐泰、铁铉等忠臣良将及吴彭这样的州府官佐,或弃官隐匿或以死报君,殉节愚忠 ,以尊正统,正王道。吴彭,身任京府府丞,虽官职不算显赫,但其尊正统,报知遇选拔之恩的士大夫思想根深蒂固。其知书明理,君存己生、君亡赴死,愚忠殉节,可谓千古忠义,大节无亏矣。
燕王上台后,改年号永乐(1402—1424)。逮捕、戮杀、族诛前朝的臣子,连坐他们的家属,可谓残酷。吴彭自杀后,其两子最终没有在宝鸡生存下去,而是背井离乡,迁往他处。次子有贞落籍甘肃灵台百里镇,已有千口。长子吴珍迁居陇州苏家塬,隐姓埋名,直至其后裔吴之瑜考中康熙年间的探花,官至翰林侍讲学士、四川学政后,才来宝鸡故里寻根问祖,并同父老为吴彭树神树碑、建大经魁坊。官修志书上没有收录吴彭的事迹,与明成祖残酷的高压政策是密不可分的。碑、坊一直保存至1958年,后被毁。
有意思的是,清乾隆皇帝提倡忠孝义烈,他为明代的靖难、大礼仪、三案蒙冤、东林冤狱、两都殉节、南明死节诸臣都平反封谥他们。礼遇他们的后世子孙。使他们得到了正确、客观、公正的评价,使之千古流芳,这也是历史赋予的使命。
同时,笔者再三思索,有诗纪念明代忠臣吴彭的事迹。
诗曰:
忠烈不没有颂声,今日寻觅非日功。
先世佐宋号中兴,经魁捷身惠苍生。
金陵赴死酬王选,忠臣殉节媲武臣。
碑坊今日若存在,何须借此慰忠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