呉六竒
呉六竒號葛如海陽人少讀書倜儻落拓不事家人産明季投筆從戎委守豐順殱山寇王師定粤六竒中路迎謁率衆景附特授掛印總兵官開閫饒平会土寇江龍踞大埔鄭儼據湯坑六竒悉討平之順治十年潮鎮郝尚乆叛各鎮多從六竒抗不肯附及大兵圍城六竒捐餉助攻甚力潮城既恢復紀功獨多特詔褒美世祖章皇帝賜蟒貂刀馬等物以左都督加太子少保六竒修府庠明倫堂饒平大埔兩文廟及鳯城驛太平公館卒贈少師諡順恪賜祭葬祀鄉賢弟標連州遊擊擢江寧府鎮標中軍參將長子啓晉順治丁酉舉人次啓豐貴州安籠總兵次啓鎭協鎮黃崗副將次啓爵另有傳(广东通志)
呉啓爵六竒季子也以正黃旗侍衛奉命征臺灣克澎湖有功賜御袍及帽授山西太原總兵父卒授瓊州總兵戢兵愛民夙嫺籌畧康熙二十八年三月陵水熟黎王國臣等為亂刦掠村民啓爵統兵入喃嘮陶家墜等峝擒斬三百八十餘人悉奪囘被掠者八月生黎母葵母贊等峝復出犯營汛啓爵率本部立破母贊殺賊十餘人羣黎慴服皆歸順共撫生黎一十七村計三百三十五戸啓爵兩次深入黎境具悉形勢遂自請畧定黎地廓清全瓊添設州縣為乆安計未行而止因設水尾太平薄沙寳停并舊設樂安共五營各據要路分兵駐防為善後計云祀名宦
呉六竒字葛如海寧人少落拓不事家人産明季從戎委守豐順王師定粤六竒率衆景附授總兵討平土寇順治十年各鎮多叛六竒抗不肯附特詔褒美以左都督加太子少保卒贈少師諡順恪(大清一统志卷二百十九)
吳六竒字鑑伯海陽湯田坑人今豐順縣治少豪俠有膽畧稔知闗河扼塞明季㓂亂落魄逰杭市為孝亷查伊璜物色贈以厚貲尋仍蕩費充驛卒踞豐政都殱滅劇賊本朝順治戊子尚耿二藩入粤六竒迎之平和備陳諸郡形勢請給逰劄數十通散其土豪所至壁壘皆下帥上其功擢潮州副將十二年乙未開閻饒平募水師造戰艦㑹鷺門招降南澳及銅山偽將杜輝等一百八十七人投誠兵一千三百五十四名安撫難民三萬餘口獲大小賊艦九十七屢著竒功賜蠎衣玉帶名馬六竒既貴遣牙將致書查孝迎至粤東報以累鉅萬康熙乙巳以功名終贈少師兼太子太保謚順恪子啟爵授山西太原鎮總兵調廣東瓊州鎮世襲拜他喇布勒哈番尋赴雷州卒(同上卷三百四十四)
呉六竒廣東通志號葛如少落拓不事家人産明季從戎委守豐順殱山寇王師定粤六竒中路迎謁率衆景附授總兵官開閫饒平會土寇江龍踞大埔鄭儼據湯坑六竒悉討平之順治十年潮鎮郝尚久叛各鎮多從六竒抗不肯附攻甚力潮既恢復紀功獨多特詔褒美賜蟒貂刀馬等物以左都督加太子少保六竒在潮修府庠建明倫堂又建饒平大埔兩學及置鳯城驛太平公館卒贈少師諡順恪謹按呉六竒海陽籍本海寧人(浙江通志卷一百七十一)
先是九軍賊劉公顯神總賊李班三等分踞潮陽揭陽等縣隨剿隨熾勾閩冦鄭鴻逵鄭成功陳豹等艨艟數百蹂躪不息叛鎮郝尚久僭稱新泰侯據城攻邑海冦蘇利乗機騷擾沿海諸郡震動至是大發兵討之冦始退次年秋八月閩冦陳豹等復擁賊七八萬船千餘艘突入揭陽城九月平藩遣左翼鎮許爾顯靖藩遣右翼鎮徐成功并督標哈喇翼聶隠舉總兵劉伯禄吳六竒等分剿至十三年春大敗之冦始遁諸盜亦漸撲滅因填塞揭陽釣鼇橋(广东通志卷七)
原潮州水師鎮
吳六竒即裁廣東人生員順治十年任(同上卷三十)
呉六竒軼事
浙江舉人有查繼佐者常自謂海内竒傑非從塵埃中物色未可得也家居嵗暮命酒獨酌頃之彤雲四合雪大如掌因緩步至門見一丐者避雪廡下强直而立繼佐熟視良久心異之因呼之入坐而問曰我聞街市間有手不曳杖口若銜枚敝衣枵腹而無餓寒之色人皆稱為鐡丐者是汝耶曰是也問能飲乎曰能因令侍童以壺中餘酒傾甌與飲丐者舉壺立盡繼佐大喜復熾炭發醅與之約曰汝以甌飲我以巵酬竭此醅乃止丐盡三十餘甌無醉容而繼佐頹卧矣侍童扶掖入内丐逡巡出仍宿廡下達旦雪霽繼佐酒醒謂其家人曰我昨與鐡丐對飲甚懽觀其衣極藍縷何以禦此嚴寒亟以我絮袍與之丐披袍而去亦不求見致謝明年繼佐寓杭之長明寺暮春之初偕侣攜觴薄遊湖上忽遇前丐於放鶴亭側露肘跣足昻首獨行復挈之歸寺詢以舊袍何在曰時當春杪安用此為已質錢付酒家矣繼佐竒其言因問曾讀書識字否丐曰不讀書識字不至為丐也繼佐悚然心動薰沐而衣履之徐諗其姓氏里居丐曰僕系出延陵心儀曲逆家居粤海名曰六竒袛以早失父兄性好豪飲遂致落拓江湖流轉至此因念叩門乞食昔賢不免僕何人斯敢以為汚不謂獲遘明公賞於風塵之外加以推解之恩僕雖非淮隂少年然一飯之惠其敢忘乎繼佐亟起而捉其臂曰呉生固海内竒傑也我以酒友目呉生失呉生矣仍命寺僧沽市中酒一石相與日夕痛飲盤桓累月贈以屝屨之資遣歸粤東六竒世居潮州為呉觀察道夫之後涉獵詩書浪遊湖海於闗河孔道險阻形勝無不諳熟明季委守豐順大師由浙入廣六竒迎謁軍門麾下請見主帥備陳粵中形勢傳檄可定且曰竒有香火兄弟三十人素號雄武祗以四海無主擁衆據土弄兵潢池方今泰運當陽義旌南下正蒸庶徯蘇之㑹豪傑効用之秋茍假竒以遊劄三十道先往馳諭散給羣豪近者迎降逺者響應不踰月而破竹之形成矣帥從其言由是六竒運箸之謀所投必合扛鼎之勇無堅不破征閩討蜀屢立竒功數年之間位至通省水陸提督當六竒流落不偶時自分悠悠一世無知已者獲遇查繼佐解袍衡門贈金蕭寺且有海内竒傑之譽果能奮跡行間進階開閫康熈初駐節循州即遣牙將持三千金存其家另奉書幣邀致繼佐來粤供帳舟輿俱極腆備將度梅嶺遣其子迎道左執禮甚恭樓船簫鼓由胥江順流而南凡轄下文武僚屬無不願見查舉人去州城二十里六竒躬自出迎八騶前馳千兵後擁導從儀衛上擬侯王既迎繼佐至府則涕泣蒲伏泥首自稱昔年賤丐非遇先生何有今日幸先生辱臨糜丐之身未足酬德居一載軍事旁午凡繼佐一言無不立從其歸也復以三千金贈行曰非敢云報聊以誌淮隂少年之感耳既而繼佐悞罹竒禍亦藉六竒奏辨得雪初繼佐之在募府也園亭極勝中有英石峯一座髙可二丈許嵌空玲瓏若出製繼佐極所賞題曰縐雲閣旬往視忽失此石則已命載巨艦送至繼佐家矣涉江踰嶺費亦千金採補(广东通志卷六十七
--------------------------------------------------------------------------------
其余关于吴六奇的记载还有聊斋志异、金庸的鹿鼎记、近人编辑的清代名人轶事诸书。都是以上述材料为蓝本的。案,吴六奇墓在大埔剧院,墓前翁仲一直都是放置在剧院门前,一度失踪,后出现在西湖公园中。
--------------------------------------------------------------------------------
又按,吴六奇墓出土时,值文革,我父亲曾亲睹,云有大量陶俑陪葬,六奇遗骨寸裂,混同尘土矣。
--------------------------------------------------------------------------------
吴六奇不是大埔人,是丰顺人.至于是丰顺的客家人还是潮汕人则待考,吴六奇在大明国破家亡之际,助满清屠杀反清力量,乃一汉奸耳!如吴三桂、施琅一类人耳!实为汉族人之耻!!
--------------------------------------------------------------------------------
关于六奇公的籍贯,我收集的材料也反映了争议性,同是犬清一统志,一会说他是丰顺人,一会说他是海宁人。最后一则轶事材料说他本是丰顺人,曾经流浪到杭州。我猜,吴六奇年少时候流浪到杭州并且遇到查繼佐(可能是金庸先生的祖先),并且得到查的赏识,成为一个最有戏剧色彩的故事被当地人广为传诵,这大概不假。大概吴六奇在杭州自述自己是“海阳人”,由于口音的问题,当地人听成“海宁人”。海宁在杭州不远。所以关于吴六奇的籍贯,传来传去就有两个版本了。由于他是一个重臣,浙江和广东的通志都争着把他写为自己省的人。
--------------------------------------------------------------------------------
--------------------------------------------------------------------------------
金庸笔下的大力将军和潮史上的吴六奇
金庸的《鹿鼎记》中大力将军吴六奇的原型、清初坐镇饶平的总兵吴六奇(1607—1665),在金庸笔下摇身一变成为查继佐的救命恩人、天地会的骨干和反清复明的积极分子。这就得说一说吴六奇与浙江海宁望族查家关系的渊源了。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其中的《大力将军》篇)、王士祯的《香祖笔记》、蒋士铨的《雪中人》、钮的《觚剩》都有关于吴六奇巧遇查继佐并成为至交的记载。因是据传闻而记载,故多志异色彩。相对而言,《饶平县志补订》(陈光烈手稿)对于吴查关系的考证就比较可信了。书中有这么一段:“(吴六奇)弃举业袱被,游吴越,历览形势,广结豪杰……至海宁获交查继佐,继佐为浙西名孝廉,豪宕慷慨,相见恨晚,留居经年,馆谷丰腆;将归潮,痛饮一月,临发,赆以厚资。”
吴六奇与查继佐的神交,在《鹿鼎记》第一回中就被金庸演绎成一段生动有趣的传奇式故事。而金庸之所以试图把吴六奇写成一位反清复明的英雄,恐怕跟吴氏与查继佐的这一层关系有关,有金庸作为海宁查家后人感情上的原因。
虽说《鹿鼎记》只是一部小说,与史实有无出入没有深究之必要,但考虑到有些读者容易犯类似把《三国演义》当作三国历史看的毛病,所以,这里要饶舌一下,试将《鹿鼎记》中的吴六奇与潮史中的吴六奇作一番比较,供《鹿鼎记》的读者参考。
首先,从现有史料看,吴六奇并未参加天地会。
尽管明末清初闽南粤东一带天地会活动十分活跃,但吴六奇游历吴越返家乡海阳县丰政都汤田乡(现为丰顺县所管辖)之后,即致力于乡村防卫活动,“寓兵于农,设团练以训习乡众,地方晏然”。并因抗击反乱集团有功,“当事嘉其能,委守丰顺营”。南明绍宗更授其为总兵官,以“舟师驻南澳”。稍后,清兵攻粤东,吴六奇为保土安民计,“率众归顺,维持封疆”,还“请为向导,直趋潮城”。此后吴氏“自南澳移驻黄冈……诏加都督衔协镇潮州”。不久,清世祖“专敕方印,俾严镇守(饶平),而援剿之权,则无分疆界”。
我们再来看看天地会的早期历史。据有关研究资料表明,天地会的雏形组织,是明末福建诏安二都九甲的一个由18人组成的集团(后人称为“以万为姓”集团),曾攻诏安二都,远袭饶平黄冈,被当时的人称为“九甲贼”、“老万贼”,这与吴氏保土安民之举显然不相容;明亡后,“以万为姓”集团归附郑成功,此后积极参与反清复明活动,这又成了吴氏的死敌。而正式的天地会组织的创建,是在康熙十三年(1674),那时吴氏已死去九年了。从这些史料来看,吴氏在明末和清初皆为朝廷命官,一心一意为朝廷效力,不可能参加在明反明、在清反清的天地会。
其次,金庸笔下的吴六奇,“人在曹营心在汉”,身为清官却暗中从事反清复明的活动,且与当时据台湾的郑成功(后为其子郑经)的干将陈近南等保持联系,这更是与史实大有出入。实际上,吴氏之所以为史学界所注意,主要是因为他在潮汕一带与郑氏军队多年对仗,并使郑氏军队在潮汕的军事行动(包括筹取粮饷)遭受重大挫折,这也是他为清廷所器重的主要缘由。以此水火不相容的情势而论,吴氏决不可能是个“人在曹营心在汉”者,更不可能与郑氏为同一阵营。
此外,吴氏是否如《鹿鼎记》(包括其他一些书籍)中所言官至广东提督,笔者手头资料无从查考。
--------------------------------------------------------------------------------
吴六奇是客家人但非大埔籍,丰顺县丰良镇人,他的“大少帅府”仍在当地,基本保持完好。
--------------------------------------------------------------------------------
是丰顺人,当年杀了大量丰良镇姓杨的人,致使杨吴在以前不通婚。
--------------------------------------------------------------------------------
吴钩的传说很多(过去我也不知道六奇)。他是和顺治、吴三桂拜了把子的,
民间称他三王爷。丰良有他的府邸。是真的,因为近代史中,他不是很光荣的脚色,
没有人会去建规模巨大的少帅府。他镇压农民是真的,他反清也是真的。
(不一定复“明”,“明”不是什么好东西,不值得去复。金庸的红花会虚构的成分多过真实,
误导了不少人,实际上就连金庸描写的陈家洛也是汪精卫式的人物,他从来没有发动过正
面的武装斗争。)倒是吴三桂让康熙感到害怕。吴三桂在云南造反时,和在广州的吴钩约
好了同时起兵。吴钩临时改变主意,没有造反。但是他和吴三桂勾结是有证据的。吴三桂
失败后,他怕康熙秋后算帐,装死躺在棺材里进京,闷死在三河坝。
由于吴三桂的反清,有太多汉人参加,康熙不得不改变了他的民族政策。对已经死了
的吴钩就不深究了。
顺便说说吴三桂,李自成这个一点策略也没有的流寇,杀了他的家人,霸占他的老婆,
此仇已不共戴天。(不能共存于地球,又如何共存于中原呢?)
--------------------------------------------------------------------------------
吴六奇于康熙四年就死了,而吴三桂发动的“三藩之乱”在康熙十三年,因此吴六奇不可能参加吴三桂的反清活动。不过在三藩之乱过程中,其子吴启镇等人倒是率部参加了台湾郑经对清王朝的攻战行动,占领了兴宁、五华等地。
--------------------------------------------------------------------------------
大埔县双溪沭教村下沭平顶山顶有一座距今230多年的"清前代幽魂墓",里面埋葬着10多具尸骨,就是那吴六奇剿沭教时惨死的乡民。
--------------------------------------------------------------------------------
感觉最深的是影剧院门前的那些翁仲,听说曾百友书记时失踪,在张远方做书记时寻回来了
--------------------------------------------------------------------------------
吴六奇又名吴钩,真的有点名副其实.吴钩指吴地出的一种兵器,以锋利著称.吴钩也代指从军也.
南园十三首(其五)
(唐) 李贺
男儿何不带吴钩, 收取关山五十州? 请君暂上凌烟阁, 若 个书生万户侯?
--------------------------------------------------------------------------------
清初,顺治帝封吴钩为铁印总兵大臣后,有一次,他带国师途经“乌岭”过饶平,一路寻察风水宝地建地坟。
当行到“乌岭”定光寺,他看到这个地方,不禁驻足细察,赞叹乃风水之宝地,决定拆庙建地坟。因定光寺是佛母娘娘的神位,受“乌岭”村民的崇拜和信仰,村民不同意吴钩拆庙建坟。国师看到村民强烈反对,就对吴钩说:“这不是建坟之佳地,按地理风水来说,是两手相强,财破人亡。仅可作神宫之地。”
吴钩听后对村民说,不能建也好,不同意也罢,若是“乌岭”村民在今夜之内拿出700两银子和一斗秕子,就放弃此地。当夜,“乌岭”村民凑足了700两银子和一斗秕子,第二天一早就交给了吴钩,吴钩看后感到很惊讶,并说他们此地不是“乌岭”而是富岭,由此光德镇富岭村从而得名。
“富岭”村名也一直沿用至今。
--------------------------------------------------------------------------------
"大埔县双溪沭教村下沭平顶山顶有一座距今230多年的"清前代幽魂墓",里面埋葬着10多具尸骨,就是那吴六奇剿沭教时惨死的乡民。"
那是康熙三年的事。沐教原名木窖,因木窖人不愿向吴六奇交纳高额军饷而被剿,死亡1000余人,相传当地因此数十年绝火烟。地名亦被改为沐教,认为要通过这件事“教化”当地人。
--------------------------------------------------------------------------------
--------------------------------------------------------------------------------
"不知这次木窖之役吴六奇的兵死了多少??其中有没有八旗兵?死了多少?吴六奇的兵主要是哪些人和哪里人组成?? "
据我所知,没有八旗兵,都是吴六奇总兵任上的部下,有丰顺的邹瑞、杨贞、湖寮的蓝逢等,不过这几个人都未完全执行吴六奇的命令而放生了不少人,否则木窖可要真的绝火烟了,因此乡人立庙祀奉其禄位,至今延续不替。
--------------------------------------------------------------------------------
--------------------------------------------------------------------------------
个人认为,太平天国是自己把自己打败的。一是内讧,二是洪秀全高兴的太早(这点和李自成相似,有点短视)。
--------------------------------------------------------------------------------
吴六奇真的很传奇!
--------------------------------------------------------------------------------
第一次知道是金庸的《鹿鼎记》,沒有想到還是客家人.
--------------------------------------------------------------------------------
小时侯听过许多关于吴勾的故事
--------------------------------------------------------------------------------
据说吴钩公是我们汇城饶姓开基础的老祖宗(潜我公)的义子。当年吴钩公驻兵汇城,这个老祖宗去世要送到松口埋葬,要从东门出殡,而当时东门,北门是不能出殡的,然后吴钩公就坐在棺材上,送出了东门,就有了”棺上加官“的典故!
当年吴钩公办公的地方(吴钩衙),现在也是我们饶屋的一部分了。
--------------------------------------------------------------------------------
--------------------------------------------------------------------------------
吴六奇是潮州府丰政都(今丰顺县)人,少年时流落在凤凰山一寺院中打杂。
--------------------------------------------------------------------------------
吴钩剿沐教的原因是如下:其年少时家贫不得志,一路乞讨流浪到沐教,受尽村民的凌辱,使得他发誓有朝出头之日定报此辱,他得志之后,向皇帝请示此事,黄帝同意了,但要他留出一条生路让村民逃生吴应允。就在一天晚上派兵包围了该村,并在主要路口都用火把照得通明供村民外桃, 但部分的村民却不敢走此路而惨遭杀戮只有少数人认为自己没得罪他,心胸坦荡才选择此路而生还。由此之后,“吴钩剿沐教”成为一个古典。一方面说明了吴钩公非同常人的见识,也为后人评论此人留下了真实的依据。
--------------------------------------------------------------------------------
那么那十几具尸骨的真实面目是该死的亡魂?有何依据?
--------------------------------------------------------------------------------
吴六奇(吴钩公)是一个报复心理极重的一个人。相传,其年幼时家境贫寒,乞讨流浪在枫朗沐教一带,受尽当地村民的凌辱,使他发誓有朝出头之日定将报复。因其聪明狡猾,通过不正当手段获取官职之后,带兵由大埔的湖寮往枫朗,下令部下从枫朗水钵子(现九龙亭茶场前行1000米,炸药仓加油站)剿杀,不留活口。因其部下不知地名,在水钵子见一老翁在放牛,问老翁此地是否水钵子。老翁见官兵来势汹汹,定无好事,就说此乃石门楼,不是水钵子,并指向双溪方向说是在那。官兵到双溪后,再打听当地村民水钵子所在地,村民指向沐教。后来就出现了吴六奇剿沭教的历史惨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