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吴国确实存在过,对吴文化的蕴涵和影响确应追索并加以弘扬。可是,“泰伯、仲雍二人乃奔荆蛮”或“泰伯奔吴”传说的年份,至今难以厘清,这确是推介吴文化设想中的一大软档,着实令人遗憾说是“传说”,乃近现代出版的诸多先秦学术著作却观点一致也。
其实,要弄清“泰伯奔吴”传说之年,首先应推定泰伯的实际生年。笔者赞同吴寿锜先生《泰伯生年考之我见》一文(下称《我见》,刊于《无锡史志》2004年2月和《吴文化》2002年9月)的论点和论证。他推算的泰伯生年为公元前1165年(左右),这个年份当最接近泰伯实际生年的准确值。在此,笔者对《我见》作些说明和补证:
一、研讨“三代”应以“夏商周断代工程”推定年代为准(下简称“断代工程”)
“断代工程”是哲学社会科学“九五”期间国家三大重点项目之一,其总目标,“是制定一份有科学依据的夏商周三代年表……
1,西周共和元年(前841年)以前各王,提出比较准确的年代;
2,商代后期武丁以下各王,提出比较准确的年代;
3,商代前期,提出比较详细的年代框架;
4,夏代,提出基本的年代框架。
……因为工程所取得的年代学成果,只能说明到目前为止我国学术界所能达到的最高水平,但不是最后的”……欢迎有志有识之士加以充实完善。①
自2001年起,全国各级各类大中小学校教科书和各类辞(词、字)书,均已采用“断代工程”的学术成果。
按上述1、2目标所推定“比较准确的年代”,为我们业余研讨泰伯生年提供了有利有力的条件和依据,舍此必然莫衷一是。因锡地目前尚无此“工程”的综合实力。吴寿锜《我见》文是在“断代工程”公布后据其“年代学成果”写就的。
二、推定公元前1165年为泰伯生年的科学性合理性
著名学者江林昌教授在其长篇学术著作《中国上古文明考论》②中说:“后稷生活在夏初,暂且以公元前2070年为计算点,(古)公亶父③迁岐在殷墟文化第三期以后,即在公元前1200年后。前后相距800多年,这之间的误解是我们讨论周族起源时必须澄清的”。(P139)
江教授据“断代工程”科研成果,结合自己的科研心得,对“周方国酋长与商王方国联盟共主之间的对应世系”作表述如下:
周方国酋长世系 |
商方国联盟共主世系 |
年 代 |
高圉 |
武丁 |
前1250年-前1192年 |
亚圉 |
祖庚 |
前1191-前1148年 |
公叔祖类、(公亶父) |
祖甲、廪辛、康丁 |
(古)公亶父、王季 |
武乙、文丁 |
前1147-前1102年 |
文王(周方伯)、武王 |
(帝乙)、帝辛(纣) |
前1101-前1046年 |
(按:表中年代由笔者据“断代工程”之推定加上,加括号的公亶父、帝乙二人名也为笔者所加。)
江教授接着说:“夏商周断代工程推定武丁元年为前1250年,武王克商为前1046年,则周方国曾经隶属在商代方国联盟之中长达200余年的历史。”(P145)(按白寿彝总主编的《中国通史》“西周王侯世系表”〈第三卷P356〉所述,武王克商为公元前1027年。)
《我见》指出了许多吴氏宗(家)谱中的一大笑话:谱载公亶父“生年为武丁丁巳元年……即公元前1204年……又谱载泰伯生于武丁丙申年,即公元前1225年(按:此据谱载父子二人均生于武丁不同干支换算所得),如此则泰伯反比其父(古)公亶父早出生21年,哪有这样的事?!笔者认为各谱之错,是错在把(泰伯生于)康丁错写成武丁之缘故。”此考甚明甚实。
目前无锡有“李说”的泰伯生年。“李说”据15次修《吴氏大统宗谱》所载以“王年”换算,认为泰伯生在武丁四十年,并说即公元前1211年。也就是说,泰伯比父亲公亶父还是早出生七年。其实,“泰伯生于武丁四十年”仅是谱载而已,无任何史书、考古佐证,是未经证实的传说。今“李说”据此套上“断代工程”纪年换算,显然是从一个不真实的生年数据去换算出另一个不真实的生年值罢了。
《说文》云:“三十年为世”。此后凡修史修谱定世系者,均遵循《说文》此说,粗估一世为30年,细估一世为25年。若按“李说”,泰伯生年在前1211年,与武王克商的前1046年,相距165年,则:
165(年)÷4.5(世代:泰伯、仲雍、季历、姬昌、姬发)=36.6(岁)
165(年)÷5(世代:同上)=33(岁)④
经如上测验,“李说”非但失实,且不符人类繁衍生殖的普遍规律,尤严重违背古代中国人“早生贵子为福”的普遍伦理观念。
再来看吴寿锜的《我见》说。他推定的泰伯生年为公元前1165年,与武王克商年相距119年,则:
119(年)÷4.5(世代:泰伯、仲雍、季简、叔达、周章)=26.4(岁)
119(年)÷5(世代:同上)=23.8(岁)
对《我见》的这个测验,与以上江教授所作表述基本吻合,故很具科学性、合理性。
三、季历之伐诸戎年及其死年可证泰伯生年
据可信可靠的《古本竹书纪年》载:文丁十一年,杀季历。按“断代工程”的推定年换算,即公元前1102年。季历死前受命于商王武乙、文丁的伐戎事全在冀州(今山西和河北北)境内:
武乙三十五年,周王季伐西落鬼戎,俘二十翟(狄)王(即前1112年)。
太丁二年,周人伐燕京之戎,周师大败(注:太丁,即大丁或文丁)(即前1111年)。
太丁四年,周人伐余元之戎,克之(即前1109年)。
太丁七年,周人伐始乎之戎,克之(即前1106年)。
太丁十一年,周人伐翳徒之戎,捷其三大夫。太丁杀季历(即前1102年)。
在此暂且不议季历是从晋西南出发的还是从今韩城地域出发征伐诸戎的(按:伪托的《今本竹书纪年》云:武乙“三年,命周公亶父赐以歧邑”。)但“泰伯奔吴”的传说应在季历伐诸戎之前,当无疑。“周王季伐西落鬼戎”的“王季”称谓,即是明证。由此可知,即使泰伯年长季历40岁(按:谱载泰伯年长季历8岁;季历死时52岁),泰伯的生年也决不会在公元前1200年之前,而只能是在公元前1200年之后。传说“泰伯奔吴”之年,当亦然!季历之伐诸戎年及其死年,既是对江林昌所书“(古)公亶父迁岐在殷墟文化第三期以后,即在公元前1200年后”的印证,也是对吴寿锜《我见》说正确性的补证。至于《我见》如何得出泰伯生年为公元前1165年的结论的,应详读其原文为宜。
注:
①详见江林昌《夏商周断代工程及其成果和意义》。江林昌,“断代工程”专家组暨办公室学术秘书及专题研究员、烟台大学副校长、中国学术研究所副所长、中国先秦史学会理事、博士生导师。
②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2005年12月第一版。
③钱穆《周初地理考》云“古公亶父”四字乃衍文;公亶父,《史记》称他为古公亶父,又简称古公。这是误解《诗经·大雅·绵》“古公亶父”之语而定的名字。详见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修订本第三卷P284注。
④因有“追溯到(上面)有仲雍、季简、叔达三代,还包括周章部分在内,今寿老(指吴寿锜),的材料看,从前1046-前1165年,相距119年,这里就显然出现不尽合理了……尤其从泰伯的武丁四十年,应为前1211年,是很明确,也是合理”之说,所以才有4.5世代和5世代的计算法。“泰伯、仲雍、季历”同代三兄弟和“泰伯、仲雍、季简”二代三世作对等计算,目的为更能说明问题。因三兄弟均曾预立为储君,方式是依次(传弟)相承,最后由季历传位于“圣”孙昌(《逸周书·世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