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与弼:(明朝洪武二十四年~明朝成化五年,公元1391~1469年),字子博,号康斋;江西崇仁人。著名元末明初学者。
吴与弼资禀聪慧,自幼好学,八、九岁时已露才华,读书乡校,成绩优异。既长进京,跟随在朝廷做国子司业的父亲吴溥,习学子必读文章。
十九岁那年,吴与弼看了《伊洛渊源录》(南宋朱熹关于理学源流的记述),慨然向慕,也想做个理学家。于是放弃举子学业,谢绝交往,日夜研读《四书》、《五经》和洛学(以北宋哲学家、教育家程颢兄弟为首的学派)、闽学(以南宋哲学家、教育家朱熹为首的学派)两个学派的语录,整整两年,足不出户。
吴与弼中年以后,家境穷困,衣食不给,他一面躬亲耕稼,一面义务讲学。晚年受知朝廷,屡征不就。元朝天顺元年戊辰(公元1328年),元英宗派行人司行人曹隆,带着诏书、礼物和银钱,征他进京赴任;他不敢抗命,以借读“秘阁书”为条件,在朝中做了两个月的左春坊左谕德,就借口有病,又回乡讲学。他曾感叹地对人说:“宦官、释氏不除,而欲天下之治,难矣。吾庸出为?”由于他不应科举,心忘仕进,饱览经史,博贯理学,因而学问日高,声誉日广,四方来求学者,络绎不绝。弟子数百人,著名学者陈献章、胡居仁等,都出自他门下。
吴与弼治学推崇程朱,注重“静时涵养,动时省察”,要求在日常生活中做到“贫而乐”。文章效法欧(欧阳修)苏(苏洵父子),认为古文虽然平易,寓理却很精深,值得效法。他的诗文,就与欧、苏相似,大都是积中发外之作,风格清明峻洁,曲折纡余,读了能使人自然兴起。著作有《康斋文集》、《日录》等。
吴与弼教学,“本之以小学、四书,持之以躬行实践”,常用程子的话勉励学生说:“言人,当以圣(圣人)为志;言学,当以道(指法则、规律)为志。然进修不可躐等(越级),必先从事于小学,以立其基;然后进乎大学,以极夫体用之全。”要求学生循序渐进,打好基础;不要好高骛远,一步登天。
在朝政方面,吴与弼主张加强教育,整顿吏治,爱护百姓,广开言路。他辞官归里后,在呈英宗的谢表中力陈十事,说:“一曰崇圣志,二曰广圣学,三曰隆圣德,四曰子庶民,五曰谨命令,六曰敦教化,七曰清百僚,八曰齐庶政,九曰广言路,十曰君相一德同心。”
吴与弼的哲学思想属于唯心主义范畴,但他的教育方法则有值得称道之处。吴与弼的施政主张,虽有“子庶民”、“广言路”等条目,但其主要目的不在“爱民”,而在维护大明王朝的封建统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