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姬姓吴氏的形成及其他
第一节 姬姓吴氏的来历
吴姓,有几个不同的来源,来自不同的根。如姚姓吴氏是舜的后裔,都建于河南虞城县北,国号“虞”。大舜的后裔子商以“虞”为吴氏,这吴氏就是姚姓吴氏。我姬姓吴氏是始于泰伯,传于仲雍。
姬姓吴氏泰伯、仲雍之父古公亶父是商朝帝乙驾前的诸侯,帝乙封为西北侯之职,坐西岐城。古公妃太姜生三子:长子泰伯、次子仲雍、三子季历。后来帝乙子商纣王无道,杀妻诛子,奔贤宠奸,此时商的三分天下,周有其二,权居另二伯侯之上。古公欲伐无道暴君,泰伯不从,古公故厌之,更因三子季历娶任族女太任,生子姬昌,从小就异常聪明,而且天庭饱满,颇有伟人气质,王者风度。古公十分宠爱。曾称赞说:“我姬姓当兴者,必定昌也”。于是有意要将周的天下传给他。但按当时的传统,王位只能由长子继承。昌的父亲排行最小,无资格嗣承王位,这样姬昌就没有资格继承周家天下的机会。古公既不愿违背氏族的规矩,又为自己不能依心意传位而十分苦恼,终日双目紧锁,郁郁寡欢。泰伯和仲雍为了顺从父亲要立季历以便传位圣孙之意,趁当时古公有病,他们便托辞到衡山为父亲采药结伴出逃到周族邻近狩猎民族荆蛮句吴那里,一去而不返,这样季历才被改为太子。泰伯逃到荆蛮句吴那里后,成为当地吴族的奠长,建立起氏族国家,号称句吴。从此泰伯就以自己所建立起的氏族以国为姓,我姬姓吴氏从此就诞生了。
第二节 吴氏始祖三让天下
泰伯、仲雍为让王位出逃到句吴后不久,古公亶父病逝,为了照氏族的传统,留下遗嘱要季历依照遗命要将王位还给泰伯,泰伯坚持不受,季历不依,泰伯多次逃避不成,只好带二弟仲雍再次逃回荆蛮句吴部落中。这次为了表示决无后顾之心,泰伯、仲雍带着族人远走高飞,举国南迁,从陕西西部的句吴出发,直到江苏的梅里定居,营建早期城市。泰伯为了表示让位决心,易服毁容,文身断发,以表再无资格当宗庙社稷之主了。
第三节 始祖泰伯的高尚情操及庙墓
泰伯让位季历,完全改从吴人文身断发的习俗。以礼仪文明的周人来看,只有遭到刑罪的人才能断发文身。泰伯出逃时曾传话说:“我已到句吴,改从吴人断发文身的习俗,我已成刑余之人,再无资格当宗庙社稷之主了。”此壮烈之词,感动了多少世代的中国人。孔子读到这段感人的历史,拍案惊呼:“泰伯,可谓至德已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德而称焉。”始祖泰伯品德已到了极高的境界,我吴氏及人世间再也找不到什么词来形容他的美德了。
泰伯的高风亮节,感动了荆蛮。“荆蛮义之,从而归者千余家。”
泰伯奔吴,给落后的江苏地区带来了北方文明的种子。泰伯、仲雍在新的环境中,不畏艰辛,勇于开拓,数年之间,人民殷富,在东南地区牢固地站稳脚跟。为后世强大的吴国打下基础。
吴氏这位德高望重的始祖去世后,葬在他东迁的最后落脚点,即他在东南重新开拓新天地的据点—梅里平墟。至今,无锡县东三十里的鸿山(也叫东皇山、梅山)仍有这位始祖的庙庐,是江苏重点保护单位之一。墓用青色大理石砌成,高二米余,直径三米多。墓顶填以黄土,常年绿草如茵。墓碑四方形,正面刻着“泰伯墓”三个古朴典雅的篆书大字。墓前矗立着两根高大的华表,华表上刻着威武雄猛的雄狮。墓前建有供祭祀用的享堂,建于1818年。享堂门旁石上镂刻有齐彦槐书写的一付对联,概述歌颂了我始祖的最大功德,其文曰:
志异征诛三让两家天下
功同开辟一抔万古江南
相传泰伯去世后,吴人无不为之悲痛欲绝,哭声振天。百姓争先向他的遗体敬献鲜花,顿时漫山遍野的野鲜花荡然无存。许多后来者不忍空手而归,聚众商议,泰伯生前最喜种麻,于是大家各采一束麻系在腰间,以表达人民敬仰怀念和哀悼。这一风俗至今,成为中华民族为去世的长辈披麻戴孝的丧葬习俗。
吴人为了纪念泰伯这位开拓者的功勋,将他在梅里的故居改为祀庙。就是今天的“泰伯庙”,又名“至德庙”,老百姓叫它“让王庙”。大殿前有明代修建的大牌坊,上书“至德名邦”四个大字,醒人耳目。唐代著名诗人陆龟蒙曾有《和泰伯庙》一诗颂道:“故国城荒德未荒,年椒樽杯湿中堂,迩来父子争天下,不信人间有让王。”后代骚人墨客多有赞颂泰伯庙的诗文墨迹。
相传农业正月初九是泰伯的生日,每逢此日梅里一带的人民纷纷前往朝拜。清明节日,梅里乡俗更有祭祀泰伯庙的隆重活动。
第四节 传代始祖吴仲雍墓
泰伯无子女。仲雍在秦去世后,接任吴国国君,继承了泰伯开拓的事业。去世后,葬在现今江苏常熟县西北的虞山上,今庐墓仍在。墓前原有三道石牌坊:第一道牌坊是乾隆年间建立的,上书“敕建先贤仲雍墓门”;第二道牌坊正面是江南督学曹秀先题的四字牌,上书“南国恭友”;第三道牌坊正面有“先贤虞仲墓”五字横额。两侧石柱上刻一联:
一时逊国难为弟
千载名山还属虞
仲雍墓穴在牌坊之后,墓上有四块墓碑,正中一块是明代江南巡抚按御史路振飞的题字,上书“商民虞仲周公墓”。至今为常熟人民所敬仰。
第五节 周章受封吴君
周章,仲雍的四代孙。泰伯去世后,仲雍继位。仲雍生叔达,叔达生季简,季简生周章。仲雍三代传至周章时,姬昌已传至姬发,继为西伯侯,时商纣王无道,朝政腐败。公元前1027年,西伯侯姬发率诸侯东征,收纣王于牧野。殷纣王自焚而亡,姬发取得天下,即位称帝,号曰:周武王。谥其父姬昌为周文王,谥其祖父为周太王。这时姬发遣人寻询泰伯、仲雍后裔,当武王寻到仲雍传人时,周章已继父位,担任荆蛮民族句吴的首领。于是,武王依其既成事实,正式分封周章为句吴国君,又封周章之弟仲,封于周原之北夏墟。仲以国得姓,是以虞仲。此为吴氏的一个分支
第六节 吴寿梦继位称王 季札避位奔延陵
寿梦,又名吴乘。去齐之子,仲雍第18代孙。周章正式封为吴君后,后世绵绵不绝。历熊遂、柯相、疆鸠夷直至去齐,一十三君,历四百余年。句吴在历代国君的整饬下,国力日益强大。周简王元年(公元前585年),继去齐立为春秋吴国国君。并正式称为吴王。
吴王寿梦在即位之初早就暗暗作好破楚服越的打算。这时,恰好楚国贵族将军申公巫臣与楚王争夺夏姬而带夏姬投吴,吴王委以重任,秣兵习武,苦心经营,勇敢开拓,吴国成为今江苏、上海大部和浙江、安徽一部分地区的泱泱大国,兵强国富,并开始进攻与楚相接的亲楚小国,威震诸侯。吴王在位二十五年。
吴王在位25年间,相继伐楚、伐巢(今安徽瓦埠湖东南)、伐徐(今江苏泗洪南),入州来(今安徽凤台)。继又伐郯(今山东郯城西南),郯与吴媾和。周简王10年(前576),吴寿梦与晋、齐、宋、卫、郑等国会于钟离(今安徽凤阳东北)。这是吴国首次参加中原各诸侯国联盟会议。
吴王寿梦有五子:长子诸樊,次子余祭,三子余昧,四子季札,五子厥由。在兄弟五人中,吴季札最有学问和才华,更兼他心地极为善良,仁义礼让,四德俱全,从小就深受父亲宠爱,也受兄弟的爱戴。就象当年周太王对季历、姬昌一样,吴王在世时,也有要季札继承王位的心意,临终时还以没有立季札为嗣而深感遗憾。东周灵王11年(公元前561年),吴王寿梦去世,长子诸樊摄政。丧事完毕,遵父命将王位让于季札,他和其他兄弟商量,决定废长立少,将王位让给季札,并受到吴国王室的一致拥护。不料季札却象当年泰伯一样,弃家出逃到延陵乡下,诸樊不得已继位吴王。他旋即与兄弟们商议,决定此后吴国王位父终子继的旧法改为兄终弟及制,目的是兄弟们一个接一个的传递下去,最后一定要传位给季札,实现父王的遗愿。因而他行事举止轻慢,不畏鬼神,只求速死。所以在公元前548年攻打巢国时,亲自上阵,轻死冒进,终于中箭身亡。临终时仰天大笑,十分欣慰,并遗命二弟余祭:“必以国及季札”。
余祭继位终,余昧继位,他也一样象长兄、二兄一样,依然自暴自弃,轻生乐死,竟然只在位四年,便溘然长逝。临终时叫来弟弟季札,遗命传位于他,了却父子四人的夙愿。季札闻命,痛哭流涕,感动之余,更觉不敢当此厚爱,于是在余昧去世后,再次违命不从,逃到乡下躲避,有意要将王位传给侄儿,以报答兄长的一片爱心。这样吴人找不到季札,不得已只好立余昧子吴僚嗣王位。
季札的谦让,引发了吴国王室一场兄弟相残的内乱。
季札逃之,余昧子吴僚为王。这事引起了季札长兄诸樊的儿子公子光的忌妒和不满。并扬言:“我父亲兄弟五人,王位应传给季子,季子若不肯受,我是长兄之子,应由我即位。”从此公子光,暗结党羽,招纳贤士,用专诸刺杀王僚,致使盖余和烛庸二公子投楚,导致夫差亡国。盖余、烛庸二人的后裔分别以盖余、烛庸为氏,称为姬姓吴氏的两大分支。
先祖季札不但多才多艺,且仁德谦和,至贤至圣,是继泰伯、仲雍之后的第三人,所以曾被后世奉为“至圣第三人”,是中国道德发展史上的一块里程碑。先祖季札两度让位,初避王位时从王室出走,逃到延陵乡下,耕田当农夫,兄长诸樊无法,只得将他所逃的延陵封赐给他作为采邑,因而后人称他为延陵季子。
季札封延陵,家室也随到此。他的子孙繁衍发达,更有一支后裔世世代代居住,延陵成为后世吴姓的望郡之一。所以家对曾云:渤海宗凤远,延陵世泽长。
季札妻颜氏,生五子,个个都有德操和才华。长子早死,葬于今山东莱芜县西北。二子吴征生迁齐国,三子吴重道,四子吴子玉,五子吴木熹。吴季札这四个儿子的后代的人丁繁衍发达、宗族繁荣昌盛,逐渐又分衍出吴姓的大部分分支。今天的吴姓各支,多以季札为始神祖。吴季札居住延陵,其后裔还有以“延”为氏和以“延陵”为氏者。吴季札不仅是我吴氏神祖,而且还是“延”氏和“延陵氏”的开始神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