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方便!欢迎您用QQ登录华夏吴氏网 会员区*发表文章   设为首页 繁体中文 用户登录 我要投稿

 | 首页 | 资讯 | 图库 | 社区 | 祝福 | 故事 | 企业 | 书籍 | 网建 | 纪念馆 | 手机站 | 
您现在的位置: 吴氏网 >> 资讯 >> 文籍 >> 族谱 >> 正文
寻根问祖(一)
作者:吴立梅    文章来源:吴立梅的博客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9-5-19         ★★★★★

寻根问祖

 

人类有着寻根意识。“我从哪里来”的拷问,常常使人将眼光投向以往。作为个体,则追溯血胤所自。于是有了世系的排列,谱牒的纂修。其意在于慎终追远、敬宗睦亲。相对于数典忘祖、六亲不认,无疑有霄壤之别。

但岁历几千年,朝代更迭,兵燹相继,虫啮鼠咬,霉变弃掷,遂致资料不全,卷帙散乱。或统绪紊乱,或歧见迭出,或中间脱缺,使后人颇费猜想。宗先人吴威在南宋咸淳《厚唐吴氏宗谱序》中说:“自秦火以来,家谱不行,官谱既废,久难稽查。惟遂昌进公以下,幸有记述,家谱是赖焉。”依此而论,本人所属的吴氏宗谱自汉至唐,记载均不确切。目前所见各种版本的家谱,对这段历史均属姑妄言之。既如此,后人姑妄信之可也。

《史记》为廿四史的第一部,为正史之鼻祖。不虚美、不隐恶是司马迁的写作圭臬,其实事求是的态度、严谨客观的叙述毋庸赘言。但《史记》叙黄帝时之事,距司马氏著书远隔2800年。这如同今人写公元前800年西周宣王年间的事,在文献缺少的情况下,谁能说得清楚?而战乱秦火造成的资料丧失匮乏的影响,司马迁焉能摆脱?因此,《史记》之《五帝本纪第一》、《周本纪第四》及《吴泰伯世家第一》所载,黄帝17传至古公亶父,其长子泰伯、次子仲雍揣知父意,让王位于三弟季历,遂南奔句吴,泰伯19传至季札虽罗缕有序,终因年代渺远,同样姑妄信之可也。司马迁自己也在《太史公自序》中说:“维三代尚矣,年纪不可考,盖取之谱牒旧闻,本于兹,于是略推,作《三代世表》第一。”既是“不可考”,又源自“旧闻”,再加上“略推,可靠性自然要打折扣。

据《辞海》所载辛亥革命期间各反清报刊宣称的黄帝纪年推算,2008年,《民报》为黄帝纪年4706年,《黄帝魂》为4719年,《江苏》等报刊为4499年。根据夏商周断代工程,武王克商在公元前1046年。即便以年份最短的黄帝纪年4499年计算,武王克商为黄帝纪年(449920081046=)1445年。武王是泰伯的侄孙,为黄帝的20世,每世代平均(1445÷19=)76.05岁。偶尔有几代70多岁得子有可能,20余代每代都如此殊不可信。这不符合平均30年一代的生育律,也不符合远古时期人类平均寿命的状况。

有专家曾指出,把皇帝作为五帝的直系祖先,不符合古代历史发展的实际。按五帝谱系排列的古史系统,是战国晚期之人的人为编排,并非真的历史。而黄帝作为华夏民族的的祖先,只是一种文化现象,是华夏族作为一个民族所具有的共同文化在民族心理上的表现。历史学家顾颉刚也认为我国春秋以前各古老民族并非出于一元。

但为了理清脉络,彰明世系,对那些不足采信或有所怀疑的材料择善而从,实属万不得已。再说,除了令人不齿的杜撰之外,难道还有更好的办法?

以下为照搬司马迁的部分。

按《五帝本纪第一》,黄25子,得姓者14人。正妃嫘祖生玄嚣与昌意,玄嚣生蟜极,蟜极生高辛,高辛即帝喾。

按《周本纪第四》,帝喾妃姜嫄践巨人迹孕而生弃,弃在尧舜时因功封于郃,号曰后稷。

5后稷以下——6不窋——7——8公刘,《诗经》有《公刘》诗——9庆节——10皇仆——11差弗——12毁隃——13公非——14高圉——15亚圉——16公叔祖类——17古公亶父,即周太王。

以黄帝为一世祖,则古公亶父为17世。

按《吴泰伯世家第一》,古公亶父长子泰伯(也作“太伯”,古文“泰”、“太”通用)、次子仲雍让位于三弟王季——王季之子即周文王姬昌。泰伯无子,仲雍继位。孔子赞云:“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论语·泰伯》)

泰伯以下世系:

1仲雍——2季简——3叔达——4周章,周武王将其封为吴王——5熊遂——6柯相——7彊鸠夷——8餘桥疑吾——9柯卢——10周繇——11屈羽——12夷吾——13禽处——14——15颇高——16句卑——17去齐——18寿梦——19季札,四子之季,三次让王位。司马迁赞曰:“延陵季子之仁心慕义无穷,见微而知清浊。呜呼,又何其闳览博物君子也!”

自黄帝至季札36世,自泰伯至季札19

以上为《史记》所载,相关人物事迹,此处不赘。而朱熹于庆元三年(1197)为南平顺昌司马派族谱所撰序言说:“按旧谱,吴氏之先,始于后稷。至二十二世泰伯,四十二世季札公……”则比司马迁所述世系多出8代。

 

文章录入:gohwu    责任编辑:gohwu 

 我要投稿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吴氏网二维码免责声明: 本站属非营利性纯民间公益网站,旨在对我国传统文化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为继承和发扬祖国优秀文化做一点贡献。所发表的作品有来自本站特约网友个人原创作品,有部分转贴自报刊、杂志、互联网等图文,在此发布作品、留言、评论等请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互联网规则。作品中 所涉及的思想、内容、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如果涉及到您的资料不想在此免费发布,请来信告知,我们会在第一时间予 以删除。全部资料都为原作者版权所有,任何组织与个人都不能下载作为商业等所用。——特此声明!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友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数据载入中,请稍后……
    发表评论
    昵 称: 验证码:
    评 分:
    内 容:
    0/1000)

    提示:Alt+S快速发表

     

    | 关于我们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 服务专用QQ :116539779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1015656481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7-2014 China Mrs.Wu,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301521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