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nter]吴文化的特征与溯源(三)[/center]
三、吴氏先祖事迹对吴氏后裔精神面貌的影响
吴国亡国三十多年之后,吴起出生,也就是那个“提兵七万而天下莫挡”的吴起。按年龄计算,吴起的爷爷,应该有着幸福的童年,那是在吴王夫差统治时期,国内政治靡烂,是王公贵族的天堂。亡国后(或许在亡国之前,吴起的太爷爷见到吴国政乱,出现亡国迹象之后),作为吴国的贵族,吴起的爷爷或许是跟随着吴起的太爷爷,带着王室贵族的大笔财富,或是带着王室贵族的智慧,逃亡在外,在卫国(商朝遗民的聚集地)长住下来。他们选择卫国做为居住地,可能是因为商朝遗民对泰伯仲雍后裔的好感,或者是没有恶感。毕竟周室成员之中,只有泰伯仲雍没有参与对商朝的征伐,没有旧仇,同时,卫国在周王朝统治下的几百年,卫国的商朝遗民也渐渐形成了不必为复国复仇而劳作的民风民气。吴起在此所受的感染,就是不记旧仇的文化氛围。而且,吴起后来在楚国为相,楚国人对于吴起祖先在约一百二十年前攻入郢都之事也不在意。吴楚两国王室,本来就没有深怨,吴楚之战,只有楚国王族自我反省的份。
当然,这种不记旧仇的前提,是以前的仇家在目前和可预见的将来,在精神方面与实际行动中不再妨碍被迫害者当前的成长,那么过去的事情就真的过去了,可以不必再理会过去的仇恨,包括亡国破家的仇恨,只管专心建设自己的宏图,尽情生长于天地之间就是了。活得更好,才是对施害者最大的示威。
吴起在鲁国驱逐大齐,在魏国西抗强秦,在楚国权倾一时,所建战功,饮马黄河,南达苍梧,但吴起并没有对处在江淮的越国发兵动武。可见,在吴起的心目中,己没有为家室复仇的念头,只有为家室争光的心态。这是一种非常健康的心态。也许是为了特意彰显这种心态,从而在吴起兵强力大之时,并没有对只有空架子的越国动手。
吴起的自保与复仇,也从不延续给自己的后人,史书记载吴起有个儿子在魏国,还得到魏国国君的善待,他被楚国贵族杀死之后,用他的智慧,他可以依仗法律与人情,死后报仇,千古无人能比,(吴起躲在楚王尸体后,抵抗楚国贵族,楚国贵族射杀吴起时也射中楚王身体,从而被新的楚王诛杀,被诛杀者,有七十余家,这件事,用不了吴起的儿子来劳神了。
吴起对吴氏文化的示范,可以说,就是不再记旧仇,只为家族争光而努力。吴起的行为,一洗吴王阖闾给吴氏人物形成的复仇形象。或许,吴王阖闾希望夫差为他复仇,无非是激励“懦而有妇人之仁”的夫差的一个手段而己,并非在心底里藏有对勾践的强烈仇恨与怨气,这与勾践的复仇心理大不相同。而夫差禀承父意,励志复仇,也是以孝为先而己,也不是真的在心底里藏有对勾践的强烈仇恨与怨气。这从其后的一件事可以看得出来:在姑苏第二次被攻陷之时,越王勾践杀夫差的太子,却没见夫差为此而励志复仇,兴师讨伐。可见吴氏先祖的血脉中,是流敞着“后稷”在婴儿时期那种遇噩境而安详的基因---遭遇不幸而没有怨恨之情,这种基因也在吴起身上彰显出来。
另外,说句题外话,在吴起去世的第二年,孙膑出世了。没人知道孙膑是不是吴起的转世,但是据传孙膑与孙坚都是孙武的后裔。孙坚孙策孙权在三国时期兼有原吴楚越这三个古国的领地,算是实现了寿梦与阖闾的梦想。但是孙坚孙策孙权独自力行,带甲百万尤如独行,没有一个拿得出手的旗帜与口号,这也是吴地政治力量的一个特征,从春秋争霸开始到西汉吴楚叛乱再到三国东吴立国,其所兴起的逐鹿中原的战争,都没有一个完善的借口与理由,全是比劲较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