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若飘然,去则难从,悦兵敢死,越之常也。夫子何说而欲教之?”孔子不答,因辞而去。
勾践乃使使号令齐、楚、秦、晋皆辅周室,血盟而去。秦桓公不如越王之命,勾践乃选吴越将士西渡河以攻秦。军士苦之,会秦怖惧,逆自引咎,越乃还军。军人悦乐,遂作‘河梁之诗’。曰:“渡河梁兮渡河梁,举兵所伐攻秦王。孟冬十月多雪霜,隆寒道路诚难当。阵兵未济秦师降,诸侯怖惧皆恐惶。声传海内威远邦,称霸穆桓齐楚庄,天下安宁寿考长。悲去归兮何无梁。”自越灭吴,中国皆畏之。
从越王割地疏财,兵加秦国,所谓越兵横行于江淮,再加上列国对于越国在吴越相争中所用的伤人诡计而天然地对越国所持的戒心,使得越国与中原其它国家的文明交流很少。阻碍着文明的发展,越国与其它国家可以说是在本质上,比如在经济上,文化上,是处于“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状态,文明发展处于停滞状态。越国对江淮统治的一百多年,乏善可陈,史迹苍白,史载越王得江淮而不能正江淮。
在楚国得江淮之后,春申君占江东,但楚国此时也是国力不盛,除了春申君在吴都大兴土木,楚文化对吴地的影响,也是很少。对于吴地人民,无非是城头变换大王旗,不同的大王把年年产出的精品拿走了事。
越国与楚国的文化并没有深入到吴地,后来在东晋与北宋时期从中原迁徙而来的士大夫们,其文化对吴地的影响,倒不如说是吴地的文化对他们的影响。中原的人们所带来的,可能是一些建筑风格、一些小的工艺品、服装型式的讲究,等等,对于吴地人们的精神文明形式的影响,可以说是微乎其微。比如中原地区与楚国地区好的卫生习惯,一直没能彻底影响到吴越之地的人们。
吴地地平水缓,不同于多山地区的山多水活,吴地的河流虽多,流速不快,所以很多地带死水遍地,从而产生的腐水也比较多,可能是这个原因导致了这个地方的人形成不太讲卫生的习惯---整个大环境都是腐气飘荡,再讲什么个人卫生,纯属白忙活。所以在这个地方,尤其是在乡间,不讲卫生的习惯在古代较普遍,而且一直影响到现在,在现在吴越乡村,还能看到这些陋习。这是地理原因造就的文化现象,这也是一个普遍的规律,据说在欧洲的乌克兰(也是平原地带),也有同样不讲卫生的情况。奇怪的是,乌克兰人也喜欢甜食,这也与吴越之地的人相似,这其中有什么必然联系,目前不得而知。或许,吴地人们在这个不太卫生的环境中生活着也很坦然,也与吴氏先祖“后稷”在婴儿时期那种遇噩境而安然的禀性有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