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的前门大街(新浪读书配图)
胡同是老北京的特色,也是新北京的典型符号。假如有一天,北京的胡同消失了,恐怕没人再承认,北京是一座有着八百多年历史的文化古都。
据说,解放北京时,为了保护北京市的古建筑,解放军专门派人悄悄找到着名建筑学家梁思成,让他帮着标注古建筑的位置,以免被炮火破坏。可见当时人们就有保护古都风貌的意识。
新中国成立后,当保护古都风貌和迫切的经济建设发生冲突时,人们又没听梁思成先生的话,把北京的老城墙、牌楼等都拆了,拆得让人心疼和遗憾。
回想30年北京的变化,最大的莫过于城市变化。偶尔登上京城中心的制高点景山眺望,北京城的四周,俨然已被高楼大厦密密麻麻地包围起来。
90年代以后,北京发展最快,快得连老北京人走到不少地方都认不出来。那时候,人们印象最深的是,到处都像工地,到处都在拆房、修路、盖楼。随着高楼大厦如雨后春笋般伫立起来,北京变得越来越现代,可老北京的胡同也越来越少。
与此同时,“ 北京胡同即将消失 ”的话题不绝于耳。干记者的总不能对这些变化袖手旁观,于是我蹬上自行车,钻进大街小巷,寻觅即将拆除的胡同,总希望用镜头多给老北京、老胡同留点纪念。
1993年初的一个冬日,我不经意间路过宣武门路口东南角,发现一些胡同的墙上出现了大大的“拆”字。再往胡同里一看,有些老房子正在拆除。
我过去采访,正好遇到一些小学生在拆迁的废墟上玩耍,眼前破败的废墟和背景中的高楼形成对比,我赶紧按动快门。正当我专心拍照时,一些居民看我拿着照
相机像记者,就围上来向我反映拆迁中出现的问题,大概是拆迁费太低、新搬迁的房子太远、影响工作生活等。因为拆迁中的问题实在复杂,最终也没有帮上那些居民的忙。后来,那片地方的胡同拆了,盖起了SOGO等大型商场和写字楼。
眼见北京胡同拆迁速度越来越快,我抓紧时间跑了西城、东城、朝阳、崇文、宣武等几个城区,走访了十多条胡同。当年拍摄的许多地方,如今已面目全非,有的变成了北京着名的金融街和商业街。
客观来说,由于历史久远,时代变迁,许多胡同里的环境和居民的居住条件确实很差。过去住房紧张时,有些原本不大的四合院里,慢慢地住进了几家、十几家,甚至几十户人家,显得十分拥挤、杂乱。
我对胡同并不陌生,上大学时,我曾到住在胡同里的同学家去过,偶尔还住在同学家。那时就发现,院子里各种杂物堆得满满当当,很多地方狭窄得连自行车和人都过不去,人们的日常生活、出行甚至上厕所都不方便。
在崇文区的胡同里,我见过一家三口挤住在不到十平方米的低矮破旧的房子里,家里的姑娘长到20岁,还挤在小屋里的上铺睡觉。孩子大了懂得害羞了,遇到姑娘洗澡时,这家的母亲就拉着孩子父亲躲出去溜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