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存完好之乡间宗祠——塘里吴氏宗祠
吴立梅
北侧所见中进及后进之金字墙
俯瞰宗祠屋面
石廊柱及镂空雕之梅花鹿
塘里为横店三景头的小地名,是南岑吴氏元房后裔禹山东园一支的聚族居住之所。
南岑吴氏的始祖吴芾,按巡东阳,爱其山水,遂命次子吴洪居于南岑。子孙繁衍,蔚为大族。二十一世承柱于康熙三十四年(公元1695年)徙居塘里。
承柱以下,历希、国、应、嘉、友、望六世,男丁衍至五十余人,户近四十,口约二百。族人决议,起造宗祠。
祠坐落于村西。东向,三正两厢。中后进之间为穿堂。后进先竣工,时当咸同年间。中进的建造在光绪后期。
为防白蚁,中进之柱子均采横岩(地名,雅坑南一华里许,产石料。石狮桥之石料均产自该地)石,这石料的耗资数倍于木料,在祠庙建筑中不多见。为建此祠,族中还专起一窑烧制砖瓦,此祠的盖瓦厚度倍于一般建筑。
祠中楹联为本村儒童许炳尧所书,字体温厚敦雅,雍容而有法度。联云:
南宋勋猷恩褒康肃
东莱道学庆衍延陵
秀接南岑祖德昭垂绵世泽
祥开石井孙谋继起溯渊源
郡启延陵羡祖德宗功炳炳麟麟百代簪缨辉俎豆
居迁禹麓看左昭右穆跄跄济济千秋嗣续奉烝尝
第一联赞吴芾吴洪父子,第二联叙吴氏由仙居石井(官路)迁居南岑,第三联叙吴氏宗族的辉煌及迁居禹麓。
中进有三块直匾,自左至右依次为“父子进士”、“金鼎调梅”、“叔侄天官”。中匾赞宋龙图阁直学士、临海郡开国公吴芾,左匾赞宋绍兴壬子进士吴芾、乾道丙戌进士吴洪父子,右匾赞明初吏部稽勋司员外郎吴希纯及吏部文选司主事吴昉叔侄。历经文革,匾已不存。
后进“敬思堂”的楹联为:
秩重丹墀恩荣四代
名登紫阁绩著千秋
此联已不知何人撰书,按其义则为颂始祖吴芾。
中进雕梁画栋,前小步之牛腿雕镂精美。外墙之水墨绘画亦具相当水准。
中进祠堂的收尾已是民国初年。
由于吴氏宗祠是村内最宽敞的公共建筑,因此,解放后,吴氏宗祠就成为主要的公共活动场所。先后做过村校、食堂、仓库、粮食加工厂等。上世纪五十年代至八十年代初,村校先后设在祠堂的后进及解放后所配的平房,历时三十来年,培养了三百余初小学生。大跃进年代,这里又是公共食堂的所在,全村人在此用餐将近两年。后来,祠堂被分割成四个部分,分别作了四个生产队的仓库。后进曾长期作粮食加工厂,历时近二十年。集会、文艺演出、放映电影等也大多在此宗祠。近年则出租给村人作厂房仓库之类。
日前,笔者围绕祠堂转了一圈,见墙体破损,前进之平房有倾圮之虞。进入祠堂之内,堆满了木料,电线东拉西接,一片凌乱。幼时曾在那里读书的后进,由于租给另一村人,后进檐下筑了一道泥墙。但石柱房架依然端正。上世纪90年代,横店集团明清古民居曾欲将其整体搬迁,但格于石柱的拆装不易,只得作罢。
有着一百五十年历史的塘里吴氏宗祠,汇聚了塘里几代吴姓人的辛劳,见证了三景头百年沧桑巨变,曾与三景头多少代人的生活息息相关。如今,祠堂的墙体已经斑驳,油漆已经黯淡,屋面已经破漏,但华年已过的宗祠依然是族人的牵挂。
2009.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