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岑吴氏宗谱》卷三十“祠记”部分
有关祖祠及擎天丘的记载
吴立梅辑录评点
同郡吴伯修,字子成,以书谂于伯衡曰:“吾于南岑旧居,非可隐之所。今筑地构室于邑南乡,地曰‘湖溪’。四面巨嶂,皆可坐而见,水壤清沃,竹树茂密,景象最胜,于隐居最宜。遂买田购书将为投老之计。当东作将兴,甘雨时至,乃戒吾子仲衡、仲明,具畚锸以治田事……”……因名其堂曰“耕读堂”,请予以记其事。……
——洪武乙卯(1375)国史馆编修 苏伯衡《伯修公耕读堂记》
【按】吴伯修(1327~1396),其次子仲明(1346~1415),晚年隐居西庄,号西庄居士。
苏伯衡身为史官,下笔必当严谨。从引用的吴伯修原话可见,伯修父子隐居在湖溪必在1375年(洪武八年)之前,而仲明隐居西庄则在洪武末年。说明南岑长房落脚于湖溪当在元明之际,隐居之行大约为躲避战乱。
东阳吴友希纯……为余言之,盖其先大父素庵居士仲绍居邑之里仁坊,素庵好恬静,不喜久处城郭间。乃命其子叔大,于邑南孝顺乡择胜地成天邱买田筑室,以乐暮年。
——正统七年(1442)翰林院编修、探花 刘定之《成邱别墅记》
【按】仲绍(1336~1406),义房嫡祖。叔大(1368~1411),仲绍独子。
说明义房嫡祖之居于擎天丘不迟于1406年。此举若在叔大成年后进行,则在1390年前后。
惟东阳南岑吴养拙斋伯修,偕其子西庄居士仲明,遵文公家礼,洪武中,建祠堂于孝顺乡西庄。……
仲明之从弟叔霖,宣德间为兵科给事中,奉敕往福建清理戎籍,陈乞便道归于乡,行焚黄礼。睹祠宇倾圮岁久,命从孙文选主事世望修治。世望以西庄地偏遥远,恐后子孙祭祀未免间缺,乃卜其地于南岑山下祖居之南,依前祠堂规制建立于彼。经始于宣德甲寅(1434)之秋,落成于明年乙卯(1435)之春。
——景泰辛未(1451)总督三边军务 卢睿《吴氏重修祠堂记》
【按】卢睿(1390~1462)与吴泽(字叔霖,1384~1437)、吴昉(字世望,1401~1494)系同学,又同朝为官(该祠记中有“予与叔霖、世望学同门,仕同时”之语)。且卢睿写此文,距建祠才一二十年,不致有错。
综合多种因素,从“洪武中”三字推断,建祠于擎天丘当在1380年前后。(洪武共31年,正中为洪武十六年,即1383年。说1380年,是举其成数言之。古人行文,若该年号时间跨度较大时,以“中”书之,大多和“初”、“末”相对,具有“中间”、“中段”之义。)另外,宗祠历经五十余年风雨而倾圮,也合乎常情。由南岑山下建祠的1434年回溯五十余年,恰为1380年前后。
谱牒史料的真实性可靠性,取决于纂述者的德才学识,愈高愈真实可靠。也取决于纂述时空与史实发生时空之距离远近,时间越近,空间越近,越接近真实,可靠性也越大。
大明洪武中,其十世孙伯修与子仲明始作祠堂于孝顺乡之西庄,及宣德间,十一世孙泽为兵科给事中,以公事归拜祠下,见栋老欲压,爰命从孙文选主事昉修治之。昉以祠堂宜在室东,而西庄去家太远,时祀不便,乃改建于所居之南。
——正德十六年(1521)南京礼部尚书、翰林院编修 章懋《吴氏重
建祠堂记》
【按】章懋(1436~1521),兰溪人,出身解元、会元,方志纂修大师,人品学问名满天下。作于新祠落成不久的此文,甚为后人激赏。
十世孙伯修始建祠置产于孝顺乡,而十一世孙兵科给事中泽偕侄吏部稽勋员外郎希纯、文选司主事昉,举祠宇张之……
——嘉靖十六年(1537)前兵科给事中 秦鳌《吴氏祭田记》
仁二十公见四十都之擎天丘,禹山为屏,荆溪作带,山川之秀丽甚佳,风俗之醇良尽美,遂卜居于是焉。迄今一十二世……
——嘉庆八年(1803)派下子孙公撰 《擎天丘祠堂记》
【按】仁二十公吴肃(1397~1481),居擎天丘始祖。但此前其祖仲绍、其父叔大已隐居擎天丘。
吾族自洪武中建祠于孝顺乡西庄,西庄即擎天丘也。叔霖、世望二公乃移祠南关外下基,孟京公舍也。
——嘉庆十二年(1807)族中才子 吴国鸿《重修大宗祠碑记》
【按】明确指出西庄就是擎天丘。
但此处国鸿公关于移祠的说法有误。泽、昉两公将宗祠由擎天丘移至南关外为宣德甲寅(1434)年,八十来年后之正德癸酉(1513)年才有宋公舍祠基之举。
2009.8.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