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山镇大林村:海南吴姓起源 吴氏迁琼始祖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海口市灵山中学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9/12/15 0:14:42  文章录入:gohwu  责任编辑:gohwu
 

  吴乃宪随国民党赴台后,任国民党中央参议。1979年在台去世,国民党为他举行了“国葬”,蒋经国在其挽联上亲书:“志业长昭”,严家淦所提挽词是“立言不朽”,以表彰吴乃宪对“党国”的功绩。

  据传桂村老人们介绍,长流地区投考黄埔军校的青年,大多是受到吴乃宪的影响,在他们村22名黄埔生中,有4人是将军。只可惜有些人死于非命,如黄埔二期生吴琪英,抗日时就是国民党158师少将师长,抗战胜利后,在一次军事演习中,被一发哑弹炸死,年仅47岁。还有黄埔三期的吴乃杞,抗战时任福建保安司令部少将旅长,抗战胜利后,调往华北,1947年失踪,从此如泥牛入海音信全无。

  有趣的是,长流传桂村吴氏一族,在风云际会的年代,有人投身于国民党,有人投身于共产党。海南岛刚解放时,中共琼山县委县政府就给革命 烈士 吴永志、吴让益、吴家属颁发了“功在人民”和“人民战士”烈士纪念牌。

   吴 王典

   琼山人荣拜天子门生

  吴王典是琼山十字路马定村人,1740年生于府城草芽巷,其祖父是当时琼山名人吴梦周。吴王典自幼聪慧,成绩优异,年仅14岁参加童子试,名列府城第一,名震一时。清乾隆三十年(公元1768年)选为拔贡,再举乡试。乾隆三十四年中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授编修,任校中秘书,成了天子门生。

  吴王典因学识渊博,受到乾隆的赏识,先后任国史馆,三通馆,四库馆编修官,武英殿分校官,《四库全书》总校官。还曾两度出任顺天乡试同考官。在编鸿篇巨著《四库全书》时,乾隆帝委托吴王典从已缺失的《永乐大典》中辑出佚书500余种,受到皇帝的嘉奖。《四库全书》完成后,乾隆帝论功行赏,赐给吴王典龙尾砚,白玉如意和文绮等贵重御用品和“逢库支银”手册一本。

  吴王典热爱家乡,热心公益事业,54年致仕回到海南,他见海口白沙村到海口没有桥,村民来往都是涉河水而过,遇台风暴雨涨潮时,不时有人被洪水卷走而丧生,于是心生义念,将致仕养老奉银捐出,建造了东西两座横跨美舍河的大桥。为了鼓励儿童读书,他在万寿亭街创办了“珠崖义学”,鼓励贫穷人家送子入学,还带头出资修复了当时府城标志性建筑鼓楼,受到时人一致好评。

   吴克之从杂货郎到将军

  吴克之将军是海南原琼山演丰人,1911年出生在一个农民家庭,原名叫吴钟华。5岁时开蒙读私塾,12岁高小毕业时,因父亲病故而辍学。

   为一口饭当学徒

  为了生存,13岁时跟随外祖父到新加坡去谋生。屋漏偏逢连阴雨,刚到新加坡,外祖父就得急病去世,吴克之流落街头,幸得到同乡的帮助,在橡胶园做了一名小雇工,后到杂货店当学徒。

  1929年,吴克之回到家乡,同年考入琼山师范学校,因参加学生进步活动被学校开除。30年,吴克之到广州加入了蔡廷凯第19路军,1931年考入了广东燕塘军官学校(隶属黄埔军校)第一期。毕业后回到19路军,任少尉排长,中尉连副。1935年因揭发上司贪污,被解职。

   管兵之能震惊“国军”政要

  1937年日军侵华在即,吴克之回到海南岛,任琼山县警备队队长,同年加入共产党地下组织。当时冯白驹被国民党当局关在琼山监狱,吴克之策划了营救方案。1938年10月,琼崖国共合作,冯白驹被释放,吴克之身份暴露被撤职,随即跟随冯前往根据地。

  云龙改编,吴克之担任改编受阅总指挥,他将红军游击队按正规军编制列操受阅,做到令行禁止收放自如。令前往检阅改编的国民党军政要员们大加赞赏,惊呼:共产党游击队也有此等军事人才。